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发达的古代农业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 多次, 稷字出现 40 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 28 次和 10 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2、中国古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创造。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 D.
2、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3、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B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C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 D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
3、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统治者“无为面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D.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26、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 7 所示时期的是( )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7、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时期 图象名称 牛耕法 耕犁初唐 陕西三原季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敦煌 23 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
4、辕犁盛唐敦煌 445 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晚唐 安西榆林窟 25 号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A. 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 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 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 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8、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以江、淮、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运用的方法是( )A尊重客观规律 B引进良种 C提高地力 D精耕细作9、纵观中国历史,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内陆地区为中心到运河为中心,再到晚清以沿海为中心的演变。下列对此现象的述评,准确的是( )阶段 中心 史实 结论第一阶段 内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较发达第二阶段 运河
5、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洛阳、扬州成为商经济中心的转移主要取决于政治中心的3业都会第三阶段 沿海受工业文明击,上海等沿海新型城市兴起变动A B C D10、明代有家训指出,“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度依然存在 B.小农经济逐步瓦解C.轻商观念已有变化 D.男尊女卑思想严重11、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地区、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经济作物的扩种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12、有学者指出
6、,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13、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时代 制度西周时期 “谷出不过籍” ,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役制度。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接照土地状况分等征税。鲁国“初税亩” ,按照土地数量征收
7、实物。此后,接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两汉时期 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校少;按人征收“赋” ,即人头,数量较多。4十六国至北朝前期 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拉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北朝至唐中期 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中后期 实行两税法,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明清时期 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
8、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1981 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 75%,而 1989 年则降到 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 4000 万贫穷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摘编自胡连生等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势研究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 世纪 80 年
9、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 。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是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从 1994 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 1997 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2018 年全年减少税费 1.3 万亿元。2019 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总体
10、减税费将达到 2 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5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1)结合所学,从表格中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14、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三: 中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必练题 发达 古代 农业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