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doc
《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醴陵一中 2017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戉: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 ,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
2、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 ,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戉( )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 “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 ,说最早的
3、甲骨文“辛” ,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 “辛” ()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 ( ) ,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这里说的“辟王” ,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
4、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 2 -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 。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 )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 。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 。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字的构形是由
5、器具“戉”的象征指代而来的, “戉”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B. “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C. “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戉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D. “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成了“璧”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B. 古人造字仅从斧头
6、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意趣。C. 卫侯参见周天子,改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D. 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B. 作为斧形的器物, “戉”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戉”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3 -
7、C. 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戉”代称王是一样的。D.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戉,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戉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 “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是有的学者的观点。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 项, “采取臆测方法”不准,是“臆断的成分很重” ;“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
8、象”过于绝对。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 “证实了”错误,原文为“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玉碗金莲厉周吉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 。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 200 多年。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淡泊名利,低调处世,技艺虽世代相传,却鲜为人知。至冯淳这
9、一代,制作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冯淳制作金镶玉很用心,作品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当地很多名流都渴望拥有冯淳制作的金镶玉,无奈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冯淳这样,世人多有微词,然而他照旧我行我素。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好友老孙拿来一只玉碗,这碗做工精细,- 4 -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两处碰伤,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差点到达碗底的裂纹。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感慨一番,然后慢慢斟酌镶嵌方案。冯淳知道,修好了,玉碗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从前,修不好,这碗就彻底毁掉。因为
10、自己对这种玉的硬度把握不准,在开槽与嵌入金丝等环节都可能把玉碗弄坏。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把玩琢磨,中间十多天又在思考所用图案,最后十几天,他一直在仔细镶嵌、处理。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碗里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从碗侧生出一朵莲花,花朵含苞欲放,正好盖住了玉碗的破损之处。因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逼真,一般人难以看出这碗曾是件残品。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碗金莲”获得了市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儿子都曾劝其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拿这件作品报名是老孙和儿子一起商定的。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
11、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了来找他修补。冯淳哪有这么多的精力,他只能拒绝。越拒绝,人家越求他。至于求他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天天呆在他家门口企图让其感动的,有从他的家人身上做工作以求曲线救国的,有财大气粗表示要多少钱随便的当然,也有不少人打算买冯淳已经制好的物品,可是除了一些小物件,上档次的大作品,他一件都不舍得卖。这日邻居笑问冯淳,面对发财机会,他何以能如此淡定。冯淳淡淡地说:“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那样,就不是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玩了!”其后,几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 30 岁的儿子因为没在城里买房而一直没找到媳妇,二是岳父因冠心病住
12、院自己却没钱帮助治疗,三是村里就要进行旧村改造,冯淳家至少需要投入 20 万元才能购入改造后的楼房因为一直拒绝沾染铜臭,冯淳家有限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计,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有无数人找老孙求购“玉碗金莲” ,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 30 多万元。后来冯淳才知道玉碗是老孙花 2000 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要不是经过镶嵌,2000 元怕已经是最高价位了。冯淳心里颇感不平。这年下半年,冯淳一直深居简出。有一个多月时间,干脆闭门谢客,即便与家人也很少- 5 -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
13、就是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并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你不是早把这宝贝出手了吗?”冯淳惊问。“是有无数人打算买,可我能卖吗?即便卖,那也得你卖呀!买这碗时,我就打算送给你!至于以前为什么故意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冯淳定定地看了老孙好一会后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老孙也急忙作揖回礼。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金镶玉近乎失传的现状,既凸显了这门技艺的珍贵,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
14、下文埋下伏笔。B. 冯淳身怀绝技,却只当做业余爱好,世人也把他看做普通农民,体现出主人公为人低调,也暗含着对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C. 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玉碗的修复过程,让读者领略到民间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D. 小说以玉碗金莲为线索展开叙事,反映了民间手艺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又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引人深思。5. 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冯淳原本只是把金镶玉手艺作为业余爱好,后来还是决定开店营业,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个决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4. D 5. (1)老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15、让情节更具波澜。 (2)老孙引发了冯淳内心的纠结矛盾,有利于对冯淳的形象刻画。 (3)老孙的形象与冯淳形象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内涵,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揭示和深化。 6. 示例一:认同。 (1)冯淳如果只是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埋没了这一珍贵的民间手艺,不利于手艺的传承。 (2)开店营业能够带来收入,切实改善冯淳的生活现状。 (3)开店营业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到这项技艺,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示例二:不认同。 (1)冯淳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不受名利干扰,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 6 -(2)开店营业有可能会因为追求利润而影响创作质量。 (3)开店营业虽然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但他们只是追捧金镶
16、玉的经济价值,未必有利于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 A 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够全面,开头部分只交代了历史背景,并没有体现小说的现实背景,而且没有后文的映现,并不能称之为伏笔。B 项并没有暗含“对于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 。C 项玉碗的修复过程没有神态描写,也没有不同角度描绘。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读全文;抓标题;辨文体;找线索;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
17、项对错。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作用的理解能力,题干“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题从人物形象本身、情节、主旨等角度入手,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注意联系文本。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是否认同他的这个决定,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谈理由。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
18、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 ,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
19、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 7 -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 ,赞为“不易才”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 “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20、“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
21、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更加感同身受,化至笔下。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
22、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8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
23、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哈姆雷特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 )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1 月 16 日,有删改).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
24、陈薪伊语)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教会学校背景使他形成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B.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很多出自朱生豪的翻译。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醴陵市 第一 中学 2017 届高三 语文 仿真 模拟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