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补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补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补考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上饶县中学 2019 届高二年级下学期补考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 ,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A. 诸侯争霸的推动B. 铁犁牛耕的使用C. 分封制走向崩溃D. 法家思想的推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现象属于政治制度的变化,应该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而“诸侯争霸的推动”属于政治角度,与题意要求不合,故 A 项排除;
2、材料中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生变化,究其原因应该是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分封制瓦解,新的地方行政体制建立,故 B 项正确;分封制走向崩溃是题干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根源,故 C 项排除;法家思想与题意无关,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时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2.公元 1071 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 ”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 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皇帝
3、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意思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管理治理天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 2 -行科举制,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文人治天下,B 项是财政政策,故错误;A 项正确,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皇帝和官僚共同管理国家,符合题意; D 项错误,不能体现皇帝和军队的关系。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3.古罗马 3 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 ”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 , “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
4、婚姻。 ”这表明民法大全A. 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B. 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C. 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D. 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 民法大全在婚姻问题上更多的强调婚姻的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C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地位问题,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条文的只适用于贵族的信息,B 不正确;民法大全对婚姻的定义与传统婚姻观念的含义不同,D 不正确。4.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中西方这两次改革的共性A. 都是商品经济的结果B. 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C. 涉及的领域都比较广泛D.
5、都冲击了贵族的利益【答案】D【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梭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都冲击了旧式贵族的势力,D正确;A、B 和 C 不符合题意,排除。5.在对外交往中,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 10 年, “天朝”50 余次, “中国”不满 10 次;道光十六年(1836 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 次, “中国”5 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天朝”6 次, “中国”14 次, “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这表明- 3 -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答案】D【解析】结合
6、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 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 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解题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天朝”体现的含义,然后结合题干中“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进行选择。6.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A. 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 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7、 D.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解析】由“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当时田庄聚族而居,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一个田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坞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地方格局,造成国家分裂,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说法错误,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C 项说法错误,直接由题干材料分析不出田庄与朝廷分庭抗礼;D 项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田庄体现了宗
8、族的特点,结合宗族的特点进行分析选择。7.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 -【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容易激发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C 项对应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D 项对应的是社会基本矛盾,与进化论无关。8.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
9、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A. 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答案】D【解析】刘大鹏到九一八事变之后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这说明民族矛盾激发其近代民族意识觉醒,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故 A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而是说明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问题,故 B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 C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
10、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和民族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 ,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 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孝治天下” ,体现的是伦理关系, “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 B 项正确;材料并- 5 -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 C 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
11、关系,故 D 项错误。10.1953 年至 195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18%,其中内地为 204%,沿海为168%。 “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政府采用均衡发展的战略B. 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C. 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从平衡地区生产力的布局和国防安全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体现了政府采用均衡
12、发展的战略,故 A 正确;一五计划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原因之一是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排除 B;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主要是出于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而不是因为内陆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排除C;D 与我国基本建设布局无关,排除。点睛:根据关键信息“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北等内陆地区” ,联系所学建国后我国实施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分析解答。11.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 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这表明欧洲国
13、家A. 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B. 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C. 福利政策问题不断显现D. 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西方国家高福利导致财政支出过大,同时社会问题不断凸显, “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 “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说明社会福利政策问题出现了严重问题,故项正- 6 -确;材料中示威是民众表达对政府不满情绪表现,不会导致战争,故项错误;福利问题显然没有哦导致严重财政和政治危机,故项错误;福利政策依然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故项错误。12.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
14、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娘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最有可能指的是A. 大国霸权主义B. 布雷顿森林体系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经济全球化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建立起来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符合材料“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意思;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
15、,这符合材料“娘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将她赶出了家门”的意思;故 B 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长期推行大国霸权主义,虽然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但霸权主义一直存在,排除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迄今为止仍在使用,与材料不符,排除 C。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地加强,与材料不符,排除 D。13.下表是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排名,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1913 年 1928 年 1932 年 1937 年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16、机器制造业 4 4 2 2- 7 -联合收割机 无 无 2 1电力 15 10 7 3煤 6 6 4 4石油 2 3 2 2钢 5 5 5 3A. 19131928 年停滞不前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 19281932 年工业地位的快速提升C. 19281937 年工业不断发展得益于国家计划经济的开展D. 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引下苏联经济得到了健康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表格的主语是“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 ,19281937 主要是当时国家实行工业化措施以及五年计划,导致工业化不断发展,故 C 正确;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故
17、A 错误;1928 年新经济政策停止,故 B 错误;斯大林模式经济是畸形发展,故D 错误。14.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的代表人物) ,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 ”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A. 立足现实,追求完美B. 物质富足,精神白由C. 人欲有度,服从神性D. 清心寡欲,讲究道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寡欲、无所求,和清心寡欲是吻合的,即选 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物质富足等- 8 -信息,选项
18、B 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是人文精神代表,不服从神性,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5.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 C。A 中“彻底”太绝对,排除 A;B 没有揭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
19、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 D。16.1936 年 7 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 ;“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 ;“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 。其旨在A. 维护土地革命成果B. 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C.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抗日,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旨在抗日而非维护土地革命成果,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抗日而非建立新型
20、农村生产关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所有地主的土地都没收,所以并未消灭封建剥削制度,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7.1852 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9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产生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题干所给的时间信息可知,处于工业革命之
21、后,分析选项可知,D 符合题意;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 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B 不正确;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 不正确。18.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 (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结束,随着民族危机深重,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县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学期 补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