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灌南华侨高级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 儒家学派B. 道家学派C. 法家学派D. 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
2、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 “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 “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C 项正确,ABD 三项均排除。故选 C。2. 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答案】D【解析】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
3、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 D 说法正确,A 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 说法不符合史实;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B 项错误。 3.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 2 -号。这种现象开始于A. 秦朝B. 汉代C. 宋代D. 清朝【答案】B【解析】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结合所学知识,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的观点,故 B 项正确;ACD 项不符题意。4.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
4、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 鼓励儿童全面发展B.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 提倡进行家庭教育D. 渗透天人感应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传统儒学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儿童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和“天人感应”思想,故排除 A、C、D 三项;题目中的信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体现了传统儒学“孝” 、 “礼”的理念,故本题应选 B 项。5.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
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是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与题干经历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B 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处于盛唐时期,与题干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不正确;C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经历了由盛转衰,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色彩,符合题意;D是王维的作品,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 3 -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唐诗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
6、握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此作答即可。6. 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医学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 、“雪莱与西风颂 ”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 。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A. 启蒙运动的学术B. 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C. 浪漫主义的文艺D. 现代主义的艺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伦和雪莱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贝多芬是西方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的桥梁人物。结合分析可以知道,这次主题是浪漫主义的文艺。所以答案选 C。考点:19 世纪
7、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名师点睛】浪漫主义主要特点:(1)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2)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3)起源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 30 年代发展到顶峰。7. 者傅斯年在 1920 年曾指出:“从(1919 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B.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
8、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 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立自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答案】C【解析】材料“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可知是指近代中国人学习外国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ABCD 都属于这一过程- 4 -的表现。题干强调的是“国力的觉悟” ,应该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 C 项正确;AD 项属于“文化的觉悟” ,排除;B 项属于“政治的觉悟” ,排除。点睛:材料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
9、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8. 1898 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 “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 , “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 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康有为描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惨状,并指出其它国家鉴于法国之惨转而改行君主立宪,意
10、在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故选 B。康有为描述法国大革命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在劝谏光绪帝推行变法时引出了先例,故 AD 错误。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反对暴力革命,也不可能劝谏光绪帝投身革命,故 C 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康有为的变法思想9.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共和主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通过革命根除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故 A 项错误;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
11、度,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5 -B。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名师点睛】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10. 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发表于这一年的是
12、A. 东方风来满眼春 要搞快一点 要敢闯B. 标准只有一个 实践标准与科学预见C.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力争高速度D. 评“左”比右好 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答案】A【解析】1992 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这之后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A 项中文章是对该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探索过程的体现。B 项中“标准”说明这两篇文章是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应该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C 项中“多快好省”和“高速度”反映出该文章是发表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D 项中“左比右好”和“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是发表于 20 世纪 60 年代
13、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对 50 年代的“左”倾错误进行了评价,对家庭副业进行了调整。故答案选 A。11. 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A. 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B. 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C. 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D. 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答案】A- 6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苏格拉底针砭时弊,认为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A 项正确;B 项政治腐败无法体现,排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否有辩证法的问题,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问题,排除 C;D 项错误,追求真善美是苏格拉底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排除。所以选 A点睛:找出试题中的关键词“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 “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忧虑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引起价值混乱。12.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 1
15、4201436 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宽 41 米、高 106 米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A.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答案】B13. 现代世界是从 1919 年 5 月 29 日开始的。这一天,人们分别在西非沿海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拍下了日食照片。这些照片证实了关于宇宙的一种新理论。 ”材料中所说的“新理论”是指A. 万有引力定律B. 相对论C. 量子论D. 进化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现代科学理论产生的标志的理
16、解。根据题干提示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解释了引力是如何和时空弯曲联系起来的,利用数学,爱因斯坦指出物体使周围空间、时间弯曲,在物体具有很大的相对质量(例如一颗恒星)- 7 -时,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过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线,改变路径,但是这种观点是和牛顿经典力学相悖的,如何证明广义相对论成了一个难题。恰巧于 1919 年 5 月 29 日发生的一次日食给了爱因斯坦一个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机会。英国皇家天文协会的两支观测队分别出发,一个前往巴西的索布拉尔,另一个来到西非西班牙所属圭那亚海岸附近的普林西比岛。在这次日食中,两只观测队都发现了太阳附近的恒星发生了位移,当然这
17、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恒星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前发生了偏转,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太阳的引力导致光线发生了弯折。于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过这次观测得到了有力的证据。考点: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点评:本题也可以从时间入手,用排除法,A 是 17 世纪牛顿力学提出;C 是研究微观世界;D是在 19 世纪中期诞生。14.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 2012 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 年在全球 105 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A. 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B. 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
18、永恒生命力C. 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D. 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电影艺术与社会。 2012作为一部优秀的灾难电影反映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灾难,自然选择 D 项。其他选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排除。15. 专家学者比较一致认为,新文化运动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 “补课”当是指A.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 彻底终结君主专制统治C. 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的地位D. 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它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的地位,辛亥革命是政治领域的反封建斗争,二者均是反封建斗争,所以新文化运动带有对辛亥革命
19、“补课”的性质,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终结君主专制统治的也是辛亥革命,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 8 -运动也未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6.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白话通神古文讨厌”说明作者倡导白话文,而反对古文创作。结合史实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20、故答案选 D。A、B、C 三项重要变革运动都没有涉及文学改革。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7.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 B. C. D. 【答案】C【解析】指 19 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指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指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指 1915 年新文化运动。故选组合。故排除 ABD,选 C。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连云港市 灌南 华侨 高级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