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无锡市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2017届高三历史考前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无锡市 2017 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 ”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韩非子强调这种君臣之间的买卖、交易、互相算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以宗法
2、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利益至上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答案为 C 项。法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未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排除 A 项;韩非子指出君臣之间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完全无诚信可言,B 项说法绝对,排除;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且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排除 D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名师点睛】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法家先贤在法律界及法
3、理学方面因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2. 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突出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 B. 已经认识到整顿吏治的重要性C. 正确揭示了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 D. 提出解决吏治
4、问题的根本途径【答案】B【解析】据材料“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 “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 2 -映了整顿吏治、清廉为政的重要性,故 B 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故 A 选项错误;吏治问题的社会根源在于封建制度,材料未涉及,故 C 选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出“禄重”的方法,但这不是解决吏治问题的根本途径,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的关键信息“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整顿吏治、清廉为政对于国家统治的重要作用,顾炎武主张“禄重而吏多勉而为廉” ,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问题,据此即可正确判
5、断。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A. 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 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C. 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 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 “不太会有变动” ,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故本题选 D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材料探讨的是人
6、口流动与土地的关系,排除 A 项;B 项中的“孤立和隔膜”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4. 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A.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B. 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 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D. 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答案】C【解析】据材料“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
7、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为儒教之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目的是宣扬儒家焦化思想,这符合理学的三纲五常的精神,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特点和目的,不是反映小说的繁荣,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活字印刷的推广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这显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5. 清代京都风俗志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 。礼毕散场之后,众人将春牛打碎,- 3 -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这反映出A. 生产方式影响习俗 B.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 小农经济的形
8、成 D. 养殖业得到重视【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以及“催耕”的习俗,受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的影响,说明耕牛以及铁犁牛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所述对耕牛的重视与养殖业无关,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C 项。6.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 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B
9、. 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 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 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答案】B【解析】据材料“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特点,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故 B 选项正确;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故A 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是完全排斥西方文化,故 C 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改革,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7. 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支持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
10、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A.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 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C. 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 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材料中“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符,故 A 项错误;维新阵营内部,与材料中“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中有“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两位官员,但没有涉及“官员普遍反对” ,故 C 项错误;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 4 -法阻力,反倒引起了“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
11、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 ,故 D 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名师点睛】康有为、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变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中由器物文明开始深入到制度文明的层面。但是他们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时却给了他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但也表明其力量的弱小和软弱。8. 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
12、免。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包括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A. B. C. D. 【答案】B【解析】据材料“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往往自不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社会学说相结合,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维新派为了减小改革的阻力而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故、都正确;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本质区别,故错误;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社会和文明也缺乏深入了解,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 B 选项正确,ACD 选项都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容易误读材料信息, “启超生
13、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会导致学生认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反对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社会学说相结合,这里需要再提取材料“又往往自不免”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并概括其原因。9.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A. 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 5 -B. 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C. 新青年:“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D. 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答案】B.
14、【解析】根据“相对客观”的限定,B 项主张取西方文明之长,弥补中国文明之不足,说法相对客观,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A 项盲目自大,认为中国的文明优于西方文明,排除;C 项全面肯定西方文明,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片面性,排除;D 项认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是截然相反而不相容,排除。10. 下图是 1954 年 5 月 10 日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目露凶光的青龙,其标题是“红色中国周恩来” ,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中可能出现的评论是A. 莫斯科加强了对北京的控制B. 一个巨人决心把美国和西方赶出亚洲C.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为联合国带来
15、新的能量D. 周不打算改变任何人的反共立场,但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4 年 5 月周恩来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朝鲜战争后的日内瓦会议的特点,日内瓦会议的目的是协商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亚洲较量结果进行评估和判定,故美国时代周刊对此持敌视态度,散布“中国威胁论” , “一个巨人决心把美国和西方赶出亚洲”就体现了这一态度,故 B 选项正确;莫斯科加强了对北京的控制属于中苏关系,材料未涉及,故 A 选项错误;敌视新中国还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 C 选项错误;“周不打算改变任何人的反共立场,但改
16、变了会议的航向”属于万隆会议的特点,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6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的时间“1954 年” ,再结合材料其它信息可知,这属于日内瓦会议,学生对于相关会议的基本史实应该熟练掌握,注意与万隆会议区别开。11. 下面是 1937 年、1942 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 年 16% 4.4% 7.3%1942 年 58% 78% 49%A. 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的壮大C. 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 D. 民营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37、1942
17、 年” ,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因抗战的需要,重工业比例有所提升,故工业结构是因为战争而调整的,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中的“工业布局”与表格信息无关;B 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 ;D 项错误,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时期民营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名师点睛】数字表格类选择题试题题干主要是通过表格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根据问题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
18、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细审题、扣问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题而作答。.12. 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古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对后世有普适性效果B. 古罗马法的法律技术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C. 古罗马法已经确立了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D. 古罗马法蕴涵的精神是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7 -【答案】D【解析】据材料“罗马法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
19、马法的深远影响,罗马法蕴涵的私有财产、人人平等、法制等精神为近现代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 D 选项正确;罗马法的具体规范只适合罗马时期的社会状况,对后世没有普适性效果,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显然过于绝对,故 B 选项错误;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应该是资产阶级的法律规范,罗马法不可能已经确立,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13. 1949 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时,有一位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 ,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 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 B. 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C. 共同纲领暂不具
20、有宪法效力 D.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时,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史实,中共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排除 A;毛泽东没有同意这个提议,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认识把握,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超越了当时中国国情,排除 B 项;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 C 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14. 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 2017 年 1 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 )被联邦法院法官裁
21、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A. 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 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C. 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 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答案】C【解析】由“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可知,美国总统受到司法机关(联邦法院)的制约,故 C 正确;材料与“美国选民” 、立法机关(国会) 、各州政府无关,排除 ABD。15.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 ”这反映了雅典A. 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 B. 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 8 -C. 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 D. 公
22、民大会具有全民性【答案】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特点16. 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 1918 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A. 新经济政策与 1918 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 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 “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 “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D.【解析】据材料“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 年春政策是战时共
23、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故 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恢复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故 B 选项错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固定的粮食税,故 C 选项错误。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后,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故 D 选项正确。故选 D。17. 罗斯福曾授意福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材料反映A.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B. 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变化C. 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失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无锡市 2017 届高三 历史 考前 调研 测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