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灌南华侨高级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 儒家学派B. 道家学派C. 法家学派D. 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
2、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 “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 “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C 项正确,ABD 三项均排除。故选 C。2. 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答案】D【解析】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
3、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 D 说法正确,A 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 说法不符合史实;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B 项错误。 3.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 2 -号。这种现象开始于A. 秦朝B. 汉代C. 宋代D. 清朝【答案】B【解析】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结合所学知识,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的观点,故 B 项正确;ACD 项不符题意。4.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
4、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 鼓励儿童全面发展B.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 提倡进行家庭教育D. 渗透天人感应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传统儒学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儿童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和“天人感应”思想,故排除 A、C、D 三项;题目中的信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体现了传统儒学“孝” 、 “礼”的理念,故本题应选 B 项。5.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
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是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与题干经历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B 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处于盛唐时期,与题干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不正确;C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经历了由盛转衰,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色彩,符合题意;D是王维的作品,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 3 -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唐诗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
6、握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此作答即可。6. 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医学学者前来演讲。演讲题目包括:“拜伦的诗歌创作” 、“雪莱与西风颂 ”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一场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贝多芬的交响曲” 。下列最适合这次文艺活动主题的是A. 启蒙运动的学术B. 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C. 浪漫主义的文艺D. 现代主义的艺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伦和雪莱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贝多芬是西方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的桥梁人物。结合分析可以知道,这次主题是浪漫主义的文艺。所以答案选 C。考点:19 世纪
7、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名师点睛】浪漫主义主要特点:(1)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2)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3)起源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 30 年代发展到顶峰。7. 者傅斯年在 1920 年曾指出:“从(1919 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B.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
8、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 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立自主,妥善处理大国关系【答案】C【解析】材料“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可知是指近代中国人学习外国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ABCD 都属于这一过程- 4 -的表现。题干强调的是“国力的觉悟” ,应该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 C 项正确;AD 项属于“文化的觉悟” ,排除;B 项属于“政治的觉悟” ,排除。点睛:材料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
9、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8. 1898 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 “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 , “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 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 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 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 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康有为描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惨状,并指出其它国家鉴于法国之惨转而改行君主立宪,意
10、在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故选 B。康有为描述法国大革命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在劝谏光绪帝推行变法时引出了先例,故 AD 错误。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反对暴力革命,也不可能劝谏光绪帝投身革命,故 C 错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康有为的变法思想9.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共和主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通过革命根除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故 A 项错误;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
11、度,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5 -B。考点: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名师点睛】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10. 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发表于这一年的是
12、A. 东方风来满眼春 要搞快一点 要敢闯B. 标准只有一个 实践标准与科学预见C.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力争高速度D. 评“左”比右好 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答案】A【解析】1992 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这之后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A 项中文章是对该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探索过程的体现。B 项中“标准”说明这两篇文章是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应该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C 项中“多快好省”和“高速度”反映出该文章是发表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D 项中“左比右好”和“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是发表于 20 世纪 60 年代
13、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对 50 年代的“左”倾错误进行了评价,对家庭副业进行了调整。故答案选 A。11. 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A. 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B. 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C. 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D. 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答案】A- 6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苏格拉底针砭时弊,认为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A 项正确;B 项政治腐败无法体现,排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否有辩证法的问题,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问题,排除 C;D 项错误,追求真善美是苏格拉底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排除。所以选 A点睛:找出试题中的关键词“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 “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忧虑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引起价值混乱。12.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 1
15、4201436 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宽 41 米、高 106 米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A. 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答案】B13. 现代世界是从 1919 年 5 月 29 日开始的。这一天,人们分别在西非沿海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拍下了日食照片。这些照片证实了关于宇宙的一种新理论。 ”材料中所说的“新理论”是指A. 万有引力定律B. 相对论C. 量子论D. 进化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现代科学理论产生的标志的理
16、解。根据题干提示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解释了引力是如何和时空弯曲联系起来的,利用数学,爱因斯坦指出物体使周围空间、时间弯曲,在物体具有很大的相对质量(例如一颗恒星)- 7 -时,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过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线,改变路径,但是这种观点是和牛顿经典力学相悖的,如何证明广义相对论成了一个难题。恰巧于 1919 年 5 月 29 日发生的一次日食给了爱因斯坦一个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机会。英国皇家天文协会的两支观测队分别出发,一个前往巴西的索布拉尔,另一个来到西非西班牙所属圭那亚海岸附近的普林西比岛。在这次日食中,两只观测队都发现了太阳附近的恒星发生了位移,当然这
17、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恒星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前发生了偏转,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太阳的引力导致光线发生了弯折。于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过这次观测得到了有力的证据。考点: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点评:本题也可以从时间入手,用排除法,A 是 17 世纪牛顿力学提出;C 是研究微观世界;D是在 19 世纪中期诞生。14.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 2012 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 年在全球 105 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A. 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B. 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
18、永恒生命力C. 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D. 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电影艺术与社会。 2012作为一部优秀的灾难电影反映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灾难,自然选择 D 项。其他选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排除。15. 专家学者比较一致认为,新文化运动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 “补课”当是指A.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 彻底终结君主专制统治C. 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的地位D. 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它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的地位,辛亥革命是政治领域的反封建斗争,二者均是反封建斗争,所以新文化运动带有对辛亥革命
19、“补课”的性质,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终结君主专制统治的也是辛亥革命,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 8 -运动也未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6.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白话通神古文讨厌”说明作者倡导白话文,而反对古文创作。结合史实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20、故答案选 D。A、B、C 三项重要变革运动都没有涉及文学改革。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7.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 B. C. D. 【答案】C【解析】指 19 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指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指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指 1915 年新文化运动。故选组合。故排除 ABD,选 C。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
21、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维护封建王朝,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维新改良;陈独秀则主张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18.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 9 -永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答案】C【解析】AB 两项“文艺复兴”和“
22、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排除。题中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C 项表述正确。D 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19. 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下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
23、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A. 现实主义流派B. 浪漫主义流派C. 印象主义流派D. 现代主义流派【答案】B【解析】现实主义流派是以写实手法来表达一切,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风格不一致,故 A 项错误;浪漫主义流派多以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材料中画家的油画内容是对自然的描绘, “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 ”,符合浪漫主义的风格,故 B 项正确;印象主义流派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客观再现个人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与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 C 项错误;现
24、代主义流派是 20 世界兴起的美术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派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图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与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 D 项错误。20.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 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 出使莫斯科等。1948 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 10 -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 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合国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1948 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
25、,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 红色威胁等”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由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为了争霸进行了冷战,政治上表现是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是马歇尔计划,军事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 A 项正确。联合国的成立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 B 项和 C 项;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美国家为了维护独立,摆脱美苏控制进行的,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 C 项和 D 项。所以答案选 A。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冷战【名师点睛】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美苏有昔日盟友开始反目成仇。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开展了以冷战为主要方式的对抗:(
26、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1948 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 )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 年,美英等 12 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 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第 2
27、1 题 12 分,第 22 题 12 分,第 23 题 18 分,第 24题 18 分,共计 60 分。- 11 -2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材料三商鞅设立了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
28、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材料四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 500 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 ,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 300 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 ,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 200 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 ,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 200 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 ,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崔连仲:世界通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
29、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答案】 (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2 -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用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续资志通鉴长编材料二(苏辙说)王介
30、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得其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抵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邓广铭王安石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 、 “豪民”主要指哪些人?(2)综合材料一和三,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实行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3)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的?(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与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积极作用的评价。【答案】 (1)大地主、大官僚(2)抑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站在保守派大卖主阶级的立场上(4)地主阶级内部矛盾。通过变法抑
31、制大地主的暂时利益,增加封建政府的收入,巩固封- 13 -建国家政权,既有利于农民生活和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解析】 (1)由材料“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述“兼并之家” 、 “豪民”应该指的是大地主、大官僚。(2)据材料“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可知所述为青苗法,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旨在抑制大大地主和高利贷者,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3)由“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可知,其对王安石变法中抑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32、由此可知,其代表的应该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4)第一问,由上述回答,可以得出苏洵和王安石的矛盾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第二问,据材料“臣以为,苟能抵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加以回答即可。23.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
33、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
34、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14 -【答案】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 ;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 ;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1)根据材料一,农民不满的原因应从改革的实际执行特点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农民须缴纳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且质量低下,村社
35、管理亦不符合农民利益。总之,农民的利益诉求未能得到满足。(2)农奴制改革的保守性倾向是俄国封建传统浓厚的表现,沙皇作为封建统治的代表主持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可能根本推翻封建制度实现近代化。贵族的强大影响也逼迫政府不得不依靠其维持统治。(3)改革是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推动力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满足人民诉求,敢于尝试阵痛性的利益分配关系重组,打破旧势力的阻挠,展望未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名师点睛】江苏卷后面的改革有规律可循,五年之内不会重复,改革复习姚主席规律:(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共同背景都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
36、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激烈。 (3)改革的成败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国际国内背景等。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岂惟世事,物理有然。 ”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郭廷以
37、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梁启超说:“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变蛾蜕壳,自然是一件极艰难、极苦痛的事,那里能够轻轻松松的做到。心理上还有必变必蜕的觉悟,那么,把那不可逃避的艰难苦痛经过了,前途便别是一世。 ”- 15 -材料三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 “革命为唯一法门” 。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 “方才是人类的进步” 。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述评材料四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
38、,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摘自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材料五海国图志 民报 、孙中山题词新青年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举例(2)材料二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历史观?你认为“这五十年来”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4)根据材料三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答案】
39、(1)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走社会主义道路。(2)历史观:历史进化论;因素: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3)主要观点: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4)观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5)共同点:均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富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
40、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解析】 (1)通过材料“魏源” 、 “奇书”等内容可以分析出这是指的魏源的海国图志一- 16 -书。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开了看世界的思潮,当时国人“所不能道、未曾闻”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后世进行实践的有洋务派举行的洋务运动;还有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2)第一问,据材料“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所谓的历史观为历史进化论。第二问,中国“变蛾蜕壳” 应是指中国近代化进程。具体表现是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因素有:西
41、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3)根据材料信息“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 “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分别归纳出用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4)据材料“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其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5)第一问,据材料“海国图志 民报 、孙中山题词新青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