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ppt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ppt(8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塑造,变质作用,侵蚀作用,堆积作用,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 心 知 识 再 现,1.地震波,快,固体,快,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_、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地幔,3.地球的外部圈层,(1)A_: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B_:由_、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C_:占有大气圈底部、_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大气圈,水圈,液态水,生物圈,水圈,高 分 素 养 提 升,组成下图所示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
2、壳下部 D.地幔 解析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此处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 D,地球内部圈层的对比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 地球圈层关系的分析 (2016江苏地理,2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
3、;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AC,考点二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岩石圈 (1)岩石分类:按成因可分为_、_和_三大类。 (2)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固结,石灰岩,大理岩,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提示 沉积岩。,2.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石圈的三
4、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高 分 素 养 提 升,(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B. C. D.,【审题指导】 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冷却凝固,变质,高温、高压,尝试自解 (1)_ (2)_ 答案
5、(1)C (2)C,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常考的 类图像之五)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 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真 题 考 向 探 究
6、 考向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2016江苏地理,21)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指化学沉积作用 B.指搬运作用 C.指成岩作用 D.指火山喷发作用,解析 读图可知,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 AD,考向二 岩石的特征分析与判断 2.(2015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
7、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岩浆冷却较快 岩浆冷却较慢 在地表形成 在地下形成 A. B. C. D.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解析 第(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第(2)题,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
8、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正确。 答案 (1)D (2)D,3.(2014上海地理,11)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 A.石灰岩 B.片岩 C.板岩 D.石英砂岩 解析 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形成深洞、石林等景观,不符合题意。片岩、板岩是变质岩,分别有片理和板状结构,二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在巨厚层石英砂岩中,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弱,易被风化剥蚀,形成群峰林立景观。石英砂岩抗侵蚀破坏的能力较低,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
9、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体陡峻。 答案 D,考向二 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 4.(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和沉积层。 答案 D,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
10、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考点三 板块构造学说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_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
11、C为_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_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岩石圈,亚欧,印度洋,非洲,2.两种边界与地形,山脉,海沟,裂谷,安第斯山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提示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上海青浦质量调研)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2)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消亡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生长边界,解析 第(1)题,考查板块的判读。根
12、据图中轮廓和红海位置可知,M为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故M小板块属于印度洋板块。B选项正确。第(2)题,考查板块边界的判读。根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可知,图示区域板块相背运动,说明图示区域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如果板块相向运动,则为板块的消亡边界。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D,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特别提醒】 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
13、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板块分布的判断,1.(2014大纲文综,6) 右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
14、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由图中K岛位置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C,2.(2014海南地理,17)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 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答案 A,考向二 板块构造学
15、说的应用 3.(2016上海地理,910)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解析 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
16、界。A正确。第(2)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A正确。 答案 (1)A (2)A,考点四 常见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上,下,老,新,新,老,位移,张力,谷地,挤压,山岭,上升,下降,岩层发生断裂是否就一定形成断层吗? 提示 不一定。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一要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要看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是不是有明显的位移。,【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
17、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提示 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如下图所示:,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5浙江文综,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审题指导】 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 地表 形态 课件 鲁教版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