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至今)教学案.docx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至今)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至今)教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3 讲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 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政治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2)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西欧和日本衰落2.序幕:194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3表现(1)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2)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2、(3)军事上:美国领导建立“北约” ,苏联领导建立“华约”4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5影响(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经济1.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4)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2关贸总协定(1)背景: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成立:1947 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旨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的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的出3现,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文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
4、式的巨大变化2文学艺术(1)现代主义文学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2)现代主义美术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新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3)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4)电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政治1.欧洲走向联合(1)原因:两极格局下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西欧国家
5、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过程: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2日本的崛起(1)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2)表现: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
6、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斗争4(2)标志: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3)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4中国的振兴: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经济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
7、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
8、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评价:苏联军事实力增强,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文化1.科技:1969 年,互联网问世2电视: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政治1.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5(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
9、方向,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3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军事可与美国抗衡;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1.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2)评价: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
10、方向,导致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1993 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 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欧盟的成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年由美、加、墨组成;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1989 年成立,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
11、加(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评价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4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6(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001 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5)影响:促进
12、了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 “新经济”的出现: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人类进入信息时代2影响: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交流、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时段特征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 ;20 世纪 60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二战
13、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文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18 卷,35;17 卷,34;17 卷,35;16 卷,34;16 卷,35;15 卷,35;13 卷,32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7 卷,35;16 卷,34;16 卷,40;15 卷,35;14 卷,35;14 卷,35;13
14、卷,32;12卷,35;11 卷,32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世界科技、文艺的发展17 卷,34;17 卷,42;16 卷,35;16 卷,34;12 卷,407考向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1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5)
1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2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1)美苏对抗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 20 世纪 50 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冷战。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2)美国对外政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20
16、世纪 70 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对日本:美国从独占日本到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83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表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3)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的形式是冷战,而冷战又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4)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17、4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实力决定了国家的
18、外交实力,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取决于经济格局的变动。大国博弈与外交战略的调整亦取决于经济实力。1命题点: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2016课标全国,35)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抓题眼 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找错点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不可能欧美“平等” ,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9“对峙” ;
19、“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答案 A2命题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2013课标全国,32)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抓题眼 西欧六国的联合首先实现了对煤、钢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联合管控,这有利于避免战争的重演。找错点 “制度”同、 “水平”近只是提供了联合的可能性;“关系紧密”是历史原因。答案 A1命题点:丘吉尔主张欧洲联合的战略意图(201
20、8呼和浩特高三质量普查调研考试,24)1946 年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发表演说指出:一个英美联盟,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英联邦,构成了英国外交的三环,而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在此基础上,1949 年丘吉尔还进一步倡导成立欧洲议会。据此可知丘吉尔主张欧洲联合意在( )A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 B抵制苏联的军事威胁C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 D推动欧洲的整体发展答案 A解析 A 项表述与题目中“英国是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它是美国的主要盟国,西欧的主要大国、英联邦的领袖”相符,故 A 项正确。2命题点: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20
21、18惠州一模,35)1947 年 78 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 “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 ,以此来抵制西方的援助。这些协定( )A导致了冷战的兴起B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推动了经互会成立D促进了东欧经济高速发展答案 C解析 材料中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以抵制西方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这些协定推10动了经互会成立,故 C 项正确。考向二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作用、弊端及崩溃(1)特点:美元等同黄金,美元“唯我独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关系。(
22、2)作用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使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3)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美国要履行 35 美
23、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 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4)崩溃: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无力稳定美元,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成员也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
24、新变化的表现和原因(1)表现生产力发展: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美国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 ,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11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有所缓和。(2)影响因素根本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世界史 13 战后 经济 全球化 背景 世界 1945 至今 教学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