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节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新人教版.doc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节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节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新人教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第 2 节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应学生用书第 42 页)识记基础梳理1大气的垂直分层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与人类关系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最密切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上升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盲 区 扫 描 1 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 1718 km,中纬度为 1012 km,高纬度为89 km;2 平流层的 2227 km 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
2、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2 -(1)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2)两大环节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两大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盲 区 扫 描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
3、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大气逆辐射更强。图 文 助 记 阳伞效应原理: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 。理解要点突破1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3 -(1)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2)自近地面向上,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逐渐减少,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3)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
4、空中的云量的多少、空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现实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 室 气体 排 放增 多大 气 吸 收地 面 辐 射增 多大 气 逆 辐射 增 强 ,保 温 作 用增 强 气 温 升 高 ,全 球 气 候变 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预防霜冻。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
5、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 势 高 空 气 稀 薄 大 气 的 削 弱 作 用 弱 太 阳 能 丰 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 候 较 为 干 旱 晴 天 多 、 阴 雨 天 气 少太 阳 能 丰 富 大 气 的 削 弱 作 用 弱(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Error! 阴 雨 天 气 多 , 污染 物 不 易 扩 散 ,空 气 密 度 大大 气 的削 弱 作用 强太 阳能 缺乏4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如下图所
6、示:- 4 - 正 常 气 温 出 现 逆 温 逆 温 层 加 厚 逆 温 逐 渐 消 失 气 温 恢 复 正 常(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 1 大气受热过程(2018湖南雅礼中学质检)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
7、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 题。1浓雾天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2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号灯却是很醒目。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雾期间,红、绿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3雾霾天气,空气中的 PM2.5 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危害较大。作为中学生,下列做法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早晨起床去晨跑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C去医药超市买一副可隔离 PM
8、2.5 的口罩D去郊区外婆家休假以远离雾霾- 5 -1C 2.A 3.B 第 1 题,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降低能见度,C 正确。第 2 题,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A 正确。第 3 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轻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从而减轻雾霾的影响,B 正确;晨跑、买口罩、远离雾霾区去旅行可减轻对自身的危害,而不会解决雾霾问题。 考向 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2018华中师大附中测试)“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
9、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据此完成 45 题。 【导学号:92040028】4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B “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C “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D “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5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D
10、印尼坦博拉火山 1816 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4C 5.C 第 4 题,根据材料, “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 错。 “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是相反,并不一样,B 错。 “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C 对。 “风寒效应”人的体温不一定降低,D错。第 5 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 错。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B 错。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 对。印
11、尼坦博拉火山 1816 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D 错。 考向 3 分析某地气温的日变化(2017全国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67 题。- 6 -6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BC D7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6B 7.C 第 6 题,B 对,A
12、 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C、D 错: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第 7 题,C 对:根据图中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A 错: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 ,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B 错:图中曲线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D 错:对比曲线和,其变化明显不同。解 题 技 巧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技巧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
13、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考点二| 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对应学生用书第 44 页)识记基础梳理1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7 -(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探究下列问题: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提示: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14、。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提示: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提示: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提示: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图 文 助 记 1巴山多夜雨的原因:“巴山夜雨”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四川盆地潮湿,云层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容易升温,加之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气流上升较旺,形成夜雨。2室内空调多布置在高处,而暖气则在低处的原因: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流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间气温升高。冷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使室内热空气会相对向上升浮,空气的自然循环会使室内温度均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自然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能量 交换 大气 垂直 分层 对流层 受热 过程 新人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