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黄骅中学 20182019 年度第一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 1 至 6 页,第卷 7 至 8 页。共 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客观题共 60 分)注意事项: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一、选择题(共 40 题,每题 1.5 分)1.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这反映商朝末期A. 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B. 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C. 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D.
2、 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主要阐述了微子启由于母亲地位低贱,而不能继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叫辛,由于母亲是正王后,故而辛被立为继承人,由此可知地位的尊卑影响了王位的继承,故 D 项正确。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是西周时期,故 A 项错误。王位继承是按照血缘关系,不是长幼顺序,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并非到达十分完备地步,故项错误。2.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 ”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 体现
3、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2【详解】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 B 项错误;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 C 项正确;依据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
4、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3.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地盘,以后再按照宗法制传给下一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政治
5、上A. 青铜器过于珍贵因此减少生产B. 铁器出现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D.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青铜器的减少生产主要因为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故 B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青铜礼器多转向实用,故 C 正确;生产力的发展不属于政治方面的反映,故 D 错误。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
6、,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的施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的以门阀为基础的九品中正制是巨大的打击,而通过科举考试,又使得全国人才集中为皇帝服务,由此加强了中央集权。5.以下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有叛将而无叛吏B. 有官无吏,人员精干C.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D. 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主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C 正确;A 是郡县制描述;B 是军机
7、处大臣特点;D 是宋代管理财政官员。6.在论述古代明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下列史实与该朝代相符的是A. 西南地区开始进入中央版图B. 设十三州部加强对地方的管辖C. 西藏属于宣政院管辖D. 宦官参政导致政治日益黑暗【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在西南地区设郡,西南地区开始进入中央版图,故 A 项与明朝不符,故 A 项错误;设十三州部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 B 项错误;元朝时西藏属于宣政院管辖,故 C 项错误;明朝皇帝为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重用宦官,导致政治日益黑暗,故 D 项正确。故选 D。7.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8、“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的不是4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 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B. 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C. 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D. 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意思是说,南京条约签订十年之后,英国的仍未真正的打开中国市场,受中国自己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滞销,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这一时期的背景不符,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名师点睛】8.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
9、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首先根据题干描述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马关条约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所5以 C 正确;A 指的是鸦片战争;B 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D 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
10、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影响9.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下列事件与结果的对应符合史实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1881 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 年清政府决定在新疆建立行省,而非自治区。新疆自治区成立于 1955 年。错误,排除 A。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自发的,未得到清政府的支持,错误,故 B 排除。19 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错误,故 C 排除。1937 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正确,故 D 正确。10.“今天争取抗战胜
11、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这段话出自A. 洛川会议B. 自卫抗战声明书C. 国共合作宣言D. 中共七大【答案】A【解析】【详解】由“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可以判断中共的主张是在七6七事变发生,国民党军队奋起抗战的情况下,为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提出的,中共洛川会议的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故选 A; 1937 年 8 月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它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全国抗战终于实现,排除 B。1937 年 9 月
12、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排除 C;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时全民族的抗战已经开始,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11.20 世纪 40 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要和平,争民主”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
13、 “打倒列强,除军阀”【答案】B【解析】材料“20 世纪 40 年代” “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开始的场景,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口号,故 A 项排除;“要和平,争民主”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愿望,故 B 项符合题意;“还我河山,守土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故 C 项排除;“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故 D 项排除。12. 1852 年 4 月,太平军进军途中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 ”据此可知,他们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 表明其宗教信仰B. 号召推
14、翻清朝统治C. 废除封建所有制D.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答案】B【解析】7【详解】保留长辫子是清朝的标识,材料“讨胡” “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是对满清留辫子规定的排斥,显然是想通过变革服饰来推翻清朝的统治,故项正确;太平天国宗教信仰是拜上帝教,故错误;材料中主旨是推翻清王朝统治,不是废除封建所有制,错误;材料中“讨胡”是指讨伐清王朝,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错误。13.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资政新篇A. 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B. 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C.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
15、有超前性D. 在当时有实施的可能性【答案】C【解析】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 C 项正确;A 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 是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 D 项错误。14.下列事件发生在民国元年的是 湖北军政府成立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黄花岗起义A. B. C. D. 【答案】B【解析】民国元年是 1912 年,是 1911 年;是 1911 年,不是民国时期,排除,选择 B 符合题意。1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 。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
16、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B.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D. 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答案】C8【解析】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即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方面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思想解放而是强调民族觉醒,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民族觉醒的含义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16.1943 年蒋介石在中
17、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上述材料A. 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B. 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C. 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D. 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蒋介石正面评价了五四运动,积极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故答案选 A,B 项说法材料中无法体现,C D 两项与材料无关。考点:五四运动点
18、评:材料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这是高考中的常考点,本题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1949 年 1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下列对“五四精神”的表述最为准确、全面的是(A)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爱国、科学、民主、自由C爱国、抗争、民主、科学 D爱国、进步、民主、自由17.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提出了领导工人运动,坚持城市斗争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9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根据矛
19、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依据所学可知,的提出是在中共一大,与题干时间不符;符合题意,即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是遵义会议;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故、正确,所以应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十年对峙18.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辞:“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致辞中“代表
20、们”参加的会议是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B.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C. 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结合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而筹备新中国的会议是 1949 年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建立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与题意不符;B 选项错误,1945 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与题意不符;D 选项错误,19
21、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1019.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A 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 1949 年,与材料时间“1956 年”不符,故 B 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 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
22、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 C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 D。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 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0.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段材料A. 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B. 认为阶级矛盾依旧是当时的主要矛盾C.
23、 认为我国当时的唯一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 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可知,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法律保障,可见当时已经提出了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重要性,故 A 正确;材料出自中共八大,当时的矛盾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现状的矛盾,故B 错误。我国当时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排除 C。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始是 1954 年宪法颁布,故 D 错误。21.以下是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几份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1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关于台
24、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是 1979 年元旦;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的时间是 1990 年;项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发表的时间是 1981 年 9 月;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的时间是 1994 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正确答案为 C 选项。22.有史学家认为:在对外关系上, “中共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列强采取了强硬的姿态” 。以下哪一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点A. “不结盟”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沧州市 黄骅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