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8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件新人教版.pptx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8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件新人教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8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件新人教版.pptx(4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28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高考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以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为重点。除继续关注“斯大林模式”外,苏联与中国工业化道路异同的对比也有很大的命题空间。 2.从社会热点看,从世界经济模式的角度比较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考查苏联的农业政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综合分析中西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和各自的特点,苏联三次改革的对比及结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教训。 3.从预测角度看,重点关注苏联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历程以及优点和存在的问
2、题,苏联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3-,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一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1.(2016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解析,-4-,命题规律,考题扫描,2.(2014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3、。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解析,-5-,命题规律,考题扫描,3.(2015山东,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解析,-6-,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4.(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
4、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解析,-7-,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的高效运作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存在着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课标全国卷对“斯大林模式”的意义和缺陷的考查,有助于帮助考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树立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重要手段的正确观念。,-8-,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三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5.(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
5、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解析,-9-,命题规律,考题扫描,6.(2017课标全国,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解析,-10-,命题规
6、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回忆录是史料的一种。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进程的痕迹。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观念、立场、阶级属性、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由于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一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正是时代影响历史叙述的表现。,-11-,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
7、外敌人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征: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12-,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3-,图示解史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第一次
8、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继续实行无偿征集,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14-,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政府解除苏俄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一些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
9、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15-,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表现 (1)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建设: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6-,概念阐释苏联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
10、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17-,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 (1)成就 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
11、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18-,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其
1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图示解史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种植玉米运动”,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耕作粗放,开荒地区土壤严重退化。,-20-,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使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3、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21-,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2-,(3)影响 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
14、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后期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23-,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从“理想”到“现实”新经济政策 材料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效果和特点。,-24-,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思路指导】,-25-,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史论形成】苏俄新经济政策
15、的特点 (1)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苏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伟大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6-,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对点训练 1.(2018河北保定摸底,22)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28 苏联 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课件 新人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