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0(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0(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每日一题每周一测10(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每周一测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C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为 1:1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于垂直结构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査的叙述,合理的是A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调査植物种群密度时应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地方取样C可以用样方法调査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样方面积必须为 l m2,样本数量要足够大3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B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a 的含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是其空间特征4如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A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C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内互助关系D由于三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所以影响了蝙蝠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5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3、 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6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甲所示(图中小黑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 5 小时后,稀释 100 倍,再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先向计数室滴入稀释液,后盖盖玻片B培养时,要定期向试管中添加培养液3C培养 5 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 K 值D在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应将容器轻轻振荡几次7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 t4时防治效果最佳B
4、t3t5期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 t1t2期间,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t4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8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a 为“J”型曲线,b 为“S”型曲线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K 值为环境容纳量A BC D9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4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
5、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10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 30 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 1 年至第 5 年间野兔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第 5 年后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 15 年至第 20 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D第 15 年时,野兔种群数量最小11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 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BB 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 装置的花盆壁 C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用
6、B 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51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13科学家 R.L.Smith 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能量数值(千卡/m 2年)、动物种类摄取量(I) 同化量(A) 呼吸量(R)生产量(P)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小蜘蛛(肉食) 12.60 1
7、1.90 10.00 1.90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A收割蚁只有不到 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 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14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来自浮游植物乙、草食性鱼类丙和以丙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且三者所占比例相同,甲每增加 3 kg 体重,最少需要消耗乙A15 kgB35 kgC155 kgD1 100 kg二、非选择题15三化螟
8、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6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了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了实验,实验组放置昆虫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图,请回答:(1)图中白色柱是_(实验组对照组)的测定结果;该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_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_,进而影响种群的_,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 16 以上。由此可见,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3)某片稻田及灌溉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被农民
9、弃耕后,很快就会发展到_阶段。由于气候持续干旱,该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可能是 _阶段。16在某栎树林中,林鸽和茶腹主要分布在林冠层,旋山雀和煤山雀主要分布在乔木层,大山雀和戴胜主要分布在灌木层,红胸鸲和鹪鹩主要分布在草被层。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在不同地段分布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说明群落还具有_,呈 分布。(2)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可以用物种_来表示。(3)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岩地最终可以成为森林群落,这个过程称为_,其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 和 。17如下两幅图中,图甲是食物关系图,图乙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0、图解,乙图中 AD 代表生态系统的 4 种成分,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7(1)图甲含有_条食物链.如果兔突然减少,蚯蚓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将先_。(2)图甲绿色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要增加 1 千克生物量,至少消耗生产者_千克。(3)同时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_,甲图若添加_,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4)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填序号),碳在 C 中以_形式存在,代表分解者的是_(填字母)。(5)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_与_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生物 每日 周一 10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