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2010239.doc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201023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01902010239.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甘肃省临夏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 现代文阅读(共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
2、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
3、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陷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擂米的私质,擂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2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
4、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
5、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
6、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题为“端午的阳光” ,指它是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3B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
7、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E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答: 二.古诗文阅读(共 32 分)(一
8、)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7 题。 (14 分)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谕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此恩此爱,毕壤不追。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谕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
9、,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 ”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
10、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4A. “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风” “雅” “颂”是它的表现手法, “赋”“比” “兴”是它的内容。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多用“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 ,成为“文学”的代名词。C.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父子皆是名人的美谈。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中“三父子”指的就是魏晋时期的“三曹”
11、 ,即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D. “弱冠”指男子年龄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已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 总角指古代小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后指代少年时代。4下列选项中分析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庐于墓次 次:旁边 始适还家门 适:刚才人有怪而问之者 怪:感到奇怪 共事二三年 共事:一起生活 高祖宥之不问也 宥:责备 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荒唐 诏权假昂节 权假:暂时代理 雨雪霏霏 雨:下雨 A B C D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2 分) ( )A.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C.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
12、芳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B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C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D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
13、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5(1)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3 分)译: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3 分)译: (二)古诗鉴赏(8 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 8-9 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南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逐胜:寻觅胜景。银山:形容雪后东山如银山。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 ,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B一、二句写诗人大清早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临夏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201902010239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