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调研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周本纪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根据材料,属于同一类型的诸侯国是 A陈与齐 B杞与鲁 C鲁与管 D齐与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准确理解能力。史料强调了分封制的对象,有功臣、古代帝王、王族,但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由此可知:陈、杞属于古代帝王; 齐属于功臣;鲁、管属于同姓亲族,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
2、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 (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 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 ”这段话 A揭示了宗教改革的本质 B诠释了宗教改革的原因 C鼓舞了宗教改革的热情 D冲击了世俗权力的阻碍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 “是指资产阶级,他们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视为自己的信条,由此分析材料突出了资产阶级借助宗教外衣开展政治运动,是对宗教改革本质的阐述。 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本质理解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说: “有很多人是慵懒和
3、怯懦的,甚至当自然早已使他们摆脱外界的引导后,他们仍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中,这就是别人何以那么轻易地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 ”这段话旨在宣扬 A人文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康德理想主义的理解。题干中的 “不成熟状态 “是康德对启蒙运动的表述,即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只的一种状态,鼓励要有勇气去运用自己的理智,强调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就是摆脱蒙昧,独立思考,因此康德的话旨在宣扬理想主义。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康德的思想 1790年,汉密尔顿指出: “宪法授予政府制定所必须的一切适用应当法律之权,故只要宪法没有
4、特别禁止者均不违宪。 ”这一言论在当时 A有利于加强联邦权力 B是对州权主义的维护 C完善了三权分立原则 D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联邦政府可以 “制定所必须的一切适用应当法律之权 ”,且只要不是宪法特别禁止的都是不违宪,意在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利, A的表述符合题意; BCD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政治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年以前的欧洲几乎一直是今日所谓的不发达地区。西欧诸民族地处边缘地带,从那里窥视内地。 到 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 ”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5、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文明的兴起与扩展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阐述了在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不发达且地处边缘地带,窥视内地,在经历工业革命后,到一战时已称霸全球,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的进步,故选 C。 考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831年 9月的英国贫民卫报评论说: “不过据说这些中等人,即由这项措施授予立法权之人,较乐于听取我们对正义的呼吁 别这样想,可不是吗 他们会容忍我们哪怕只是提到普选权吗? 而财产,那是你们所没有的,不正是他们全部的思想和愿望所寄托的枢纽吗? ”据此
6、判断,报纸的评论认为 A工业资产阶级是改革的受益者 B贫民获得财产就能获得普选权 C “正义的呼吁 ”最终毫无作用 D经济地位与阶级立场毫无关联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 “中等人 ”即 “授予立法权之人 ”指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其在工业革命后,拥有财产,是 “他们全部的思想和愿望所寄托的枢纽 ”,由此分析可知议会将要的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是逐渐兴起的实力雄厚的工业资产阶级,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议会改革 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崛起 中记录了欧洲列强在 19世纪的经济状况,表 1、表 2数据共同反映出 表 1:欧洲列强 GNP( 18401880 )
7、 1840 1860 1880 俄国 11 2 14 4 23 2 法国 10 3 13 3 17 3 英国 10 4 16 0 23 5 德意志 8 3 12 7 19 9 表 2:欧洲列强 GDP( 1840 1880) 1840 1860 1880 俄国 170 178 224 法国 302 365 464 英国 394 558 680 德意志 267 354 443 A俄国生产能力明显领先于列强 B法国农业经济拖累了工业发展 C经济数据是大国崛起唯一指标 D英法的大国地位遭遇严重挑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大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解决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 A无法
8、全面反映题干, B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具体表现出来,故排除; C的表述过于绝对,大国崛起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经济数据也不是其唯一的指标,故排除;从两项经济指标来看,俄国和德意志是后来崛起的大国,它们的经济指标逐渐接近或超过老牌大国英法,故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战前的社会和经济转型只不过是增加了问题。 于是在经济崩溃、行政混乱和军事失败的背景 下,要求自治的各地民众所汇成的洪流找到了宣泄的闸口。全国的工人、农民和士兵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们的要求。 ”材料描述的是 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C俄国十月革命
9、 D中国五四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二月革命的理解。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在 1871年,与题干时间不合,故排除 A;材料强调了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因此 “找到了宣泄的闸口 ”,且 “工人、农民和士兵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们的要求 ”是对 “二月革命 ”的背景及发生的描述,与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均无关,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920年,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中写道: “只有在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基础上存在着经常的而不是偶然的社会联系,商品才会是 个普遍的范畴。 ”对此,列宁批示 “对! ”这说明当时 A苏俄领导人赞成发展商品经
10、济 B苏俄社会经济陷入无政府状态 C新经济政策已成为指导性战略 D坚持主张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 1920年,苏俄政府推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商品经济,故排除 A、 C;而 B的无政府状态不合苏俄当时 的实际,苏俄当时处于政府管理之下,故排除;布哈林强调苏俄现在是有政府的生产,根本不需要商品,而列宁的支持,说明了当时仍然坚持主张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准确理解 下图是经济危机中一个绝望的美国家庭妇女,这幅照片曾被评为 20世纪 30年代初西方世界的经典写照
11、。其实质揭示了 A社会制度的崩溃 B经济体制的盲目 C民众心理的脆弱 D意识形态的对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对美国应付经济危机政策的理解。解题时抓住关键词 “经济危机 ”、 “绝望 ”、 “20世纪 30年代初 ”,由此分析可知在经济危机下,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继续恶化,社会动荡不已,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所以图片揭示了当时经济体制的盲目,故 B符合题意。 A社会制度崩溃表述不合史实, C、 D不能从实质上揭示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下表是某国 2
12、0世纪前半叶的工业产值数据。该国家最 有可能是 年份 总计 % 分类 生产资料生产 消费资料生产 1913年 100 33 3 66 7 1928年 100 39 5 60 5 1937年 100 57 8 42 2 1950年 100 68 8 31 2 1955年 100 70 6 29 4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苏联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国从 1913年开始,生产资料的生产逐年增加,而消费资料的生产逐年减少,1937年后生产资料的生产超过消费资料生产,说明此国越来越注重积累,轻视消费,注重重工业,轻视农业与轻工业,不注意
1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符合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发展特点,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特色 “1945年,大部分欧洲人不再认为他们的生活是受到一种非个人的、其运行规则无法改变的经济系统的支配。他们能接受的看法是:经济能够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方式运行。 不仅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做计划,也对其中的特定环节做计划。 ”材料反映当时 A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被废除 B 欧洲普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方兴未艾 D各国重视对国民经济有效调控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欧洲国家在 1945年时,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没有废
14、除,也没有普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所以 A、 B的表述均错误;材料中指出了对经济的发展 “做计划 ”并不能反映 C,而是说明了各国重视对国民经济的有效控制,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政策 20世纪 40年代中期的一份某国电报称: “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的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和集体精神的任何一项有力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 ”这段电报 A推动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 B导致美苏关系的迅速恶化 C成为冷战政策的理论开端 D实现英美两国的外交联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材料中 “凡是解决我们自己 任何一项有力措施 ”, “都是 胜利 ”,突出强调了西方世界解决好自己内部问题和弊端,保持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才能有效地遏制苏联,结合 “20世纪 40年代中期 ”,综合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而 A、 B、 D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冷战政策 马克思曾高度赞扬现代英国的一批文学家: “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 这批文学家的作品 A继承了东方文学的民本主义 B渲染了海洋文明的浪漫色彩 C记述了现
16、实生活的悲欢离合 D宣扬了理想主义的道德情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 “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还要多 ”可见马克思赞扬的英国文学家,关注社会问题,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故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强调: “法律科学不应如现在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 从司法官颁布的法令中推演出来,或如同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从十二铜表法中推演出来。而是从哲学的最深层秘密中推演出来的。 ”西塞罗这段话 A诠释了罗马法的哲学内涵 B 概括了罗马法的社会来源 C
17、试图否定法律的社会属性 D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综合分析理解能力。西塞罗强调的是法律科学是从哲学中推演出来,表明他对于法律的思考并不是基于一种经验的理解,也就是法律不是从司法和立法中推演出来的,换言之,法和正义是更加根本的事物,即以此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故选 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法律的特点 丹尼斯,舍曼等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 个民族 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 ”这段话显然是在描述古希腊
18、 A不够完善的民主制度 B小国寡民的城邦结构 C粗糙暴烈的法律体系 D狂热殖民的经济生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是对希腊民族的评价,有 “理智主义 ”、 “压制它人 ”、 “成功 ”、 “失败 ”,可以得出是对希腊民主制度的评价,且指出了其的不够完善,而 BCD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评价民主政治 “如果把 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 1949年 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 1954年 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
19、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 ”材料中的 省略的内容应该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协商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过程的准确理解。题干中省略出比作一个 “战役 ”,且在政协一届会议则是完成了 “方针、原则 工作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则 “组织 实施 工作 ”,由此可看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过程的阐述,故 A为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小说的发展 诗经 小雅 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对诗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周王所有 B周王建立了直接高效的管理
20、体制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D周王已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是程度性选择题,解题时抓住 “最准确 ”。 A的表述错误,土地应该属于国有,但史料说明了经济上土地的国有 -井田制,政治上的分封制,因此 C不 是最准确的; B中的 “直接高效 ”表述不当。史料突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井田制。 墨子主张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反对 “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其代表的社会阶层 A要求回归 “小国寡民 ”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
21、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政权选拔人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墨子思想的理解。史料的大意为要唯才是举,反对凭借富贵取得官职,突出了墨子提高小生产者的政治地位的愿望,故选 B,排除 D;而 A是道家老子的观点, C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史记 周亚夫传记载,窦太后说: “皇后兄王信可侯也。 ” 景帝日:“请得与丞相议之。 ”丞相议之,亚夫曰: “高皇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根据材料可以确定 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 出的
22、决定 B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 C “高皇帝约 ”具有最高权威 D西汉早期的丞相位崇权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中窦太后的建议封王信为王,却遭到宰相周亚夫驳斥,景帝也遵从了周亚夫的意见,这实际上说明了西汉初年宰相的重要性,权力之大,但这件事并不能说明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所以 A、 B不对。 “高皇帝约 ”只是周亚夫驳斥太后的依据, C 项对题干中心意思概述错误,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汉初政治制度 朱熹在通鉴纲目 前编中指出, “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
23、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后世儒家推崇先民的首创之功 B我国史前时代的养蚕缫丝发达 C嫘祖是中华民族养蚕缫丝第一人 D先秦百姓以丝绸为主要衣被原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是宋朝儒家代表朱熹所语,说明了黄帝时代已经饲养家蚕,并缫丝织布做衣服,突出了后世儒家推崇先民的首创精神,故 A符合题意,而 B、 D题干史料都不足以说明, C是史料的表面意思,故 BCD均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 “(明代)海上(松江府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山西省 太原市 调研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