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期末)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期末)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期末)试卷(含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学段模块考试(期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从西汉汉武帝以来,故 A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 B 正确;材料中体
2、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 C 项错误。 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 D 错误。2.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据此可知,西汉初期A. 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到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 ,而“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这对于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从而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 A;题干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无
3、关,排除 B;从俗而治相当于给了东方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中央的矛盾,排除 C;题干只是提到地方治理的方法不同,而没有2涉及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排除 D。3.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 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 土地兼并有所缓解C. 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 生产关系出现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 A;材料无关土地集中的信息,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 C;由材料“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
4、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 ,说明清朝前期出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说明当时生产关系出现变化,故选 D。4.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体现政治体制走向僵化,排除 A;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军机处设置的影响,排除 B;根据材料的信息,军机人员的选用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选 C;机要事务的保密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与军机
5、人员的选用标准无关,排除 D。5.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 ,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B.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3C. 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D. 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十九世纪末,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时间不符,排除 A。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思想文化早已传入中国,排除 B。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但换来的是军阀专制,排除 C。从材料“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 ”“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可知,民国政体名存实亡,学习制
6、度失败,此时更应该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这些更具有内核的东西才能拯救中国,故选 D。6.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A. 工商业发展最快B. 政府重视发展经济C. 交通发展速度较慢D. 金融业不受重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的重视,没有体现出工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速度,排除A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民国初期经济法规类别的条数比较多,者反映出当时民国政府比较重视经济,故选 B; 材料中“银行金融类”的条数为 7,无法反映出金融不受重视,排除 D。7.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
7、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 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A. 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4B. 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C. 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D. 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 A;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 年底,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的需要,故选 B;依法治国是 1997 年
8、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 C;社会主义改造是 1953 年才开始,而我国的法治完善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排除 D。8.据资料统计,我国 1952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1949 年的 1.9 倍,从 1949 年到 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77.5,平均每年增长 21.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145.1,平均每年增长 34.8;农业总产值增长了 53.5,平均每年增长 15.3。这些变化A. 为向计划经济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B. 表明国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C.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完善基础D. 显示出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显示我国 1952 年经济发展的各项指
9、标都得到较大的增长,这就为接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就为向计划经济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 A;题干没有提到是国营经济还是私营经济,排除 B;当时我国的工业总产值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提到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掌握,排除 D。9.公元前 462 年,保民官盖尤斯阿尔萨利用执政官正在外面与伏尔喜人作战的时机,向元老院提出,应“一劳永逸地禁绝这种漫无拘束的恣睢放纵” , “绝不允许执政官把自己的放纵和任性当作法律” 。可见罗马人A. 制定成文法着力维护平民权益B. 重视构建法治程序缓和阶级矛盾5C.
10、 反对贵族统治主张法律系统化D. 主张限制权力滥用保证民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只是体现保民官向元老院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没有说到制定成文法,排除A;题干只是一个建议,不能说重视构建法治秩序,排除 B;题干提到的是反对权力滥用而非反对贵族统治,也没有体现出法律系统化的内容,排除 C;“一劳永逸地禁绝这种漫无拘束的恣睢放纵” , “绝不允许执政官把自己的放纵和任性当作法律”等信息体现的是限制权力滥用,保民官向元老院提出建议体现的是民主秩序,故选 D。10.18 世纪前,德国工人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到 20 世纪初,德国工人的工资中平均支出 25%来缴房租,25%30%
11、为饭费。这表明德国A.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B.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C. 国内外各种矛盾相对缓和D. 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不出德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信息,排除 A;材料只是反映德国在 18 世纪与 20 世纪工人收入的消费分配比例的变化,无法体现工资增长的速度,排除B;20 世纪初德国国内阶级矛盾较为尖锐,国际上与英法俄矛盾日益尖锐,排除 C;由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德国工人基本生活费用在工资中的比例已大大下降,表明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故选 D。11.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
12、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 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 15 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 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A. 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B. 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C. 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D. 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答案】C6【解析】【详解】材料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 A;材料主要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故 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 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故选 C。12.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
13、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B. 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C. 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D. 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反映政治多极化的信息,A 错误。题干并没有穷国和富国的问题,B 错误。题干并不是有霸权主义存在威胁某国,而是某些国家自己臆想出的威胁,而拒绝区域发展的大形势。C 错误。题干信息表明,一想到历史上受到欺凌,所以自己产生了警惕心理,不愿意加入区域集团,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单边主义,只想到本民族利益的思想在作祟,阻碍了区域发展,D 正确。13.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市场自身的缺陷不断暴露,人民不得不承认政府干预经济和事物的必要性。泰勒制”为代表的企业科学化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科学管理意识和理念被社会所接受,效率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美国政府从守夜人的“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由自由放任向加强管控转变, “效率政府”成为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所追求的目标。20 世纪的中期,是美国政府的重要转型时期。1900 年到 1945 年间政府职员从 30 万增加到 380 万政府的低效、浪费和官僚主义日益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对外交、政治以及社会问题的干
15、预不断加强。20 世纪中期后, “强政府、 “忠诚政府和道德政府成为联邦政府改革所追求的新目标。摘编自20 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考察材料二 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西方国家走过了截然不同的历程。改革开放后,中国7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1982-1998 年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题,政府职能转变处于次要地位。2003-2008 年,主要还是部门整合,职能归并,但是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得到提升,2003 年的行政许可法 ,使政屏取能转变呈现出法治化的趋势。2013 年明确了政府职能改革的路径和突破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摘编自走向国家治理现
16、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 20 世纪初和 20 世纪中期政府职能目标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历程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原因。【答案】 (1)原因: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大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危机频发;企业科学化管理制度(泰勒制)的影响。20 世纪中期:官僚队伍的扩大,政府低效、官僚主义严重;需要有效的保证官员忠于国家和政府;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加强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意识形态
17、和国家利益冲突严重。(2)特点:道路上:与西方道路相反,由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到减少干预。过程上:阶段性和逐渐深化(渐进性) 。由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转为以科学配置政府职能为主,由结构性调整向法制化和建立完整体系机制转变。职能上:由“全能型” (大政府)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强政府) 。道路、过程、职能三个角度每个角度,角度方可得,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1992 年后,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001 年,中国加入 WTO;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完善;中国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解析】【详解】 (1)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青岛 第二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模块 考试 期末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