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杜甫是盛唐诗歌的另一座高峰,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世人称之“李杜”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动荡的时代大潮不仅洗去了盛唐的繁华,也洗去盛唐文风的锦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目睹时代的巨变和底层群众无穷无尽的苦难,在巨大的悲怆中以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敏感之心,以积极的入世精神,紧握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墨汁般浓黑的悲哀” ,去直面战乱和社会的残酷,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融在了自己的笔下,铸成了“三吏” “三别”等如金铁所铸、让百代警耸的字句。 “诗旨不忘能救物” ,从杜甫开始,唐诗终于
2、摆脱了花前月下、山水田园和边塞离情的束缚,走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将时代动荡的主旋律悲歌吟唱给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杜甫诗歌的风格为沉郁顿挫。所谓“沉郁” ,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 ,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杜甫的七律被评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亳芒,自是千秋鼻祖。 ”其名篇登高以“拔山扛鼎”之气势,载誉千年,被推举为古今七律之冠。本专题选取了杜甫的四首写
3、于不同时期的、最能代表其风格的诗歌,让我们以现代人的视角,借文思泉涌的美文,再读杜甫,再读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他运用盛唐出现的新题歌行反映时事,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了当时的唐王朝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的社会背景。旅夜书怀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
4、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三首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 “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 “独留”二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客至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杜甫的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母族的亲戚。 “明府” ,是古时对县令的尊称。 “相过” ,即探望、相访。 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上对后世的影响。2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即他高度的爱国性和人民性。陶冶自己的爱国情操,提升自己的思
5、想认识。- 2 -3鉴赏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特点,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内涵。1.在熟读乃至成诵的基础上加强鉴赏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切实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 兵车行一诗可从名句鉴赏入手,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重点记忆名句,再以名句为支撑联结全篇,这样易于理解和背诵。3 旅夜书怀的学习,可从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况入手进行鉴赏,通过分析景物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可在诵读中揣摩鉴赏,在分析昭君形象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味诗中抒写的作者的情怀。 客至一诗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由写作背景入手体味作者淡泊的风格。兵车行常识速览识 作 者
6、 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 新安吏和潼关吏 , “三别”为新婚别 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
7、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言、七言古体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言、七言律诗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的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探 背 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
8、- 3 -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了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巧 识 文 这首叙事诗是讽世伤时之作。用行人问答的方式,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9、。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时的悲惨情景。车辚辚,/马萧 ,/行人/弓箭/各/在 。萧 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霄第二层: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 。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 。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 。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 。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 。鸡第三
10、层,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 ?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 。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 ?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草- 4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 。啾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这首叙事诗,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叙事之中。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
11、前。朗读时注意体会这个特点。文本精析1本诗开篇是如何描写悲惨的送别场面的?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揭露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的“开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为后文的倾诉做了渲染铺垫。2试分析“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走”字的艺术效果。【答案】 “走”是“跑”的意思,刻画出亲人突然被抓去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亲属们追奔呼号,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3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一句中的动作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试赏析。【答案】 “牵衣”表达出不舍之情,
12、 “顿足”表达出悲痛之情, “拦道”表达了焦急之情,“哭”表达了无奈和愁苦之情;连续的四个动作,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集中展现了上千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4 “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 。请分析其理由。【答案】 (1)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2)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过去已经发生“多次” ;(3)“点行频”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 “点行频”的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 5 -5试从修辞
13、的角度分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答案】 “海水”意指流血之多,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两句一果一因,并形成鲜明对比,把战争灾难写得极为真切,道破了苦难的根源,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强烈抨击朝廷意志造成的流血成海的荒谬。6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重男轻女,可是本诗为什么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答案】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7 “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句诗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答案】 “未
14、休关西卒”的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 “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这样前后照应可以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说明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8 “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答案】 基本内容 联系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生荆杞,田园荒芜,满目凋敝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和力度9.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 哀怨的鬼哭与悲惨的人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也呼应开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沉郁顿挫 杜甫 教师 用书苏教版 选修 唐诗宋词 选读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