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 10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 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
2、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考古实物中发现许多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 工官制有利于礼器标准化生产B.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重视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 华夷观念阻碍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A 中“冲击” 、D 中“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说法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异姓诸侯国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不符,排除;B 中的“工官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西周时期” ,故排除;由题中的信息“西周时期异姓诸侯国青铜
3、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C 正确。2.中国历史上不少皇帝为封国问题大伤脑筋,出现过严重的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照封不误。中国古代封国不断主要在于A. 分封制度的优越2B. 宗法关系的存在C. 专制皇权的需要D. 地方势力的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封国之王与皇帝同姓表明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及宗法关系的存在是虽出现过封国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仍照封不误的主要原因,B 项正确。材料表明,分封制存在明显弊端,威胁了专制皇权,A、C 两项错误;D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3.汉武帝令诸侯王得“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
4、列侯并隶属汉郡;又令仕于诸王者地位低于中央所任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禁止士人和诸侯王交游。汉武帝此举旨在:A. 强化地方行政监察B. 大力限制外朝权力C. 不拘一格笼络人才D. 多管齐下维护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通过多种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 D 项。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 项;汉武帝时期设中朝限制外朝权力,与材料强调多管齐下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 B 项;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但不是不拘一格笼络人才,且与信息无关,排除 C 项。4.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
5、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C.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D. 体现了中央决策的民主性【答案】C【解析】宰相意见一致性实际赋予了各宰相赞同或否定的 权力,这是各宰相权力平等且互相制约的体现,C 项正确;“宰相一致原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因达到一致需要时间争议,所以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A 项错误;唐代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宰相一致原则”3并不能体现削弱皇帝的决策权,B 项错误;“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而实行的,并非真正的民主,最终还是君主专制,D
6、 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在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选择。5.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
7、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 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 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4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6.明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严防权臣乱政。明朝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君主集权加强B. 皇权渐趋衰弱C. 内阁取代六部D. 内阁权力失控【答案】A【解析】【详解
8、】明朝内阁阁臣的权力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因此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反映出君主集权的加强。故答案为 A 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六部仍然存在,内阁没有取代六部,排除 C 项;D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明朝废除宰相制度,逐步形成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7.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
9、.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 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 错误;B 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 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5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
10、析解答。8.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商业性的行会称为“行” “团”或“铺” 。政府要求“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因此“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诸行会所穿衣着反映了:A. 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B. 政府对商业管理较严C. 坊市制度已不复存在D.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 “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表明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着装要求,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下,有歧视意味,表明不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 A 错误。官府要求“诸行百户”都要穿着特定衣物,街上行人一看就知道职业,表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较严,故 B 正确。坊市制度在宋朝被打破,但是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涉及,故
11、 C 错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官府对各行业人员的管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 D 错误。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 白银渐趋货币化C. 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 纸币退出了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到明中期开始“驰用银之禁” ,对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不通舟楫之地的赋税折征银两,白银渐趋货币化,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6题,A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经济调控强化,C 项错误;材料涉及纸币贬值,不能得出其退出市场,D 项错误。10.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2、,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 ,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明清思想家的民主思想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 宣告宋明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D. 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已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李贽批判孔子的思想权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明清之际思想,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继承,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 B 项正确;明清思想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藩篱,不具有民主思想,故 A 项错误;此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故 C 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是对儒学批判并不是与
13、儒学对立的新思想,故 D 项错误。11.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答案】B【解析】“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根本,不可改变,西方的科学技术等可作为具体的措施进行借鉴,这与材料中“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的论点不符,故 A 错误。洋务派中体西用
14、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末” ,而没有学习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为代表的“本” ,所以中国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这是对洋务派思想极大地突破,故 B 正确。顽固派主张维持原有经济政治文化格局7不变,闭关自守,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康有为奠定了维新变法思想基础,并非郭嵩焘,故 D 错误。点睛:本题易错项为 A。考生可能忽视了“其本在朝廷政教” ,误选与此意思相反的“中体西用” 。本题要求考生灵活掌握中体西用思想相关含义。1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
15、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A.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时仍然属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也是内在吻合的。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路线13.1920 年 5 月, 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16、。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故 B 项错误;1928 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 C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
17、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8生,故 D 项错误。14.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故选 B;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没有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也就谈不上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和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中国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
18、革开放以后,所以排除 C。15.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626 万亩,
19、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 1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故 A 正确。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性的改变,故 B 排除。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久,故 C 排除。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故 D 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1964 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 15 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9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 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 ,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 对资
20、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再现的能力。材料中针对的是 50 年代末的“缺点和错误” ,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针对这些错误探索,党政府在 1960 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加以纠正,故 D 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17.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邯郸市 永年 第二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 10 月月 考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