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邹城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邹城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限定用时 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部分(共 48 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 24 道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必须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1.公元前 344 年,齐魏
2、“会徐州相王” ;公元前 325 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 。这反映出当时A. 周王室的统治区域在不断地扩大B. 宗法分封的秩序日益强化C. 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D. 诸侯国间的冲突逐渐加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纷纷称王,这也就说明了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是在逐渐丧失的,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王室的统治区域是在不断地的缩小,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分封的秩序是日益弱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和周王的冲突而非诸侯国间的冲突,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2.记述 出处“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四民也。不可使杂
3、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国语齐语2“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商君书“(越国范蠡认为)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A. 春秋战国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B. 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已有所干预C.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 先秦国家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士农工商四民者其事乱”的大意是:士农工商都是国家的民众,不能让他们杂居一处,杂居一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必然会生事端。题干中“不以农战,则无官爵”的大意是:没有农耕和战功就没有官爵。题干中“末病则财不出
4、,农病则草不辟矣治国之道也”的大意是:伤害了商人的利益他们就不会拿出更多财产,伤害了农民的利益那么粮食产量就上不去这才是治国之道。分析题干可知,题干举出的例子主要反映了国家对农商的管理,体现了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对农商的管理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大变革的局面,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土地私有制的相关内容。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普遍实行也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3. 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官、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孝
5、廉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B. 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C. 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D.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答案】D3【解析】试题分析:东汉实行察举制,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材料反映的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官、研读经书、晓习律令” ,说明由于这些人的家境特殊,导致所受教育程度不同。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 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察举制的出现是选官制度发展进步的表现,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4.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是
6、“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A. 致力于复兴儒学B. 主张儒、佛、道并重C. 创立了理学体系D. 提出“致良知”学说【答案】A【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故 A 正确; B 不对,与韩愈的主张相反;C 不对,这是“程朱”即北宋的“二程” (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D 不对,这是明代王阳明心学的主张。点睛:表述类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简单且使用较多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意在几个选项中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相对于逆向型否定类型选择题而言,也可以认为是肯定
7、类型的选择题,它的几个选项同属于一个层次或具有相同的属性,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由于表述类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再认再现哲学、经济、政治、历史、时政知识的能力,但基本上着眼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再认再现。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等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5.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4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A. 古代中国
8、政治沿革多变无规律可循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秦朝到唐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文字中不难发现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主要原因是有时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变成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这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并不能体现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现象,也不能反映出其是无规律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执行力的变化,排除 C 项;D 项说法与材料主旨强调地方行政编制变化不符,排故除 D 项。6.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 “
9、人” “众” “野人” ,秦汉时称“夫” “仆” ,魏晋时称“田客”“部曲” ,宋元时称“庄客” “农户” “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 小农经济的形成B. 赋税制度的变革C. 土地制度的变化D. 重农抑商的推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 A 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 “人”“众” “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5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 C 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考点
10、: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7.在明朝中后期的山东博平县, “市并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垮,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汩汩浸淫,靡然不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田,别号下延于乞丐” 。这反映出A. 商品经济的发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 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社会秩序和观念C.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D. 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儒学的挑战【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看“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绔”说明商人拥有大量的财富,从“泪泪浸淫,靡然不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田,别号下延于乞丐”说明社会奢靡,社会秩序混乱,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谈及的是社会奢靡之风
11、,社会贫富差距缩小材料没有体现;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兴盛而是社会秩序的混乱;D 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提及“新儒学”的问题。8.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答案】C【解析】6【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
12、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 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 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9.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A. 列强对华侵略放松 B. 中国近
13、代化渐成潮流C. 列强资本输出减少 D. 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答案】B【解析】通商口岸的开辟,促进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政府主动增加商埠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 B 正确;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是步步加深,故 A 错误;清末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故 C错误;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故 D 错误。10.下图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史料选取不同B. 史学观念不同C. 内外时局不同D. 政府性质不同【答案】C7【解析】【详解】1906 年是清王朝统治时期,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受到清政府的批判。而 1933年,正值抗战时期,需要借太平天国
14、运动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给予正面评价。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史料选取与史学观念的不同,故排除 AB 两项。政府性质的不同不是评价不同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11.19 世纪末,张之洞在武汉地区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劝农桑。1890 年创建两湖书院(黄兴毕业于此) 。1896 年开始编练湖北新军。这些行为表明张之洞A. 与维新派的思想趋同B. 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进步的工具C. 意图推动民主革命发展D. 以顽固手段维护清朝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张之洞创办新式学校,培养出新式人才,编练新军有利于中国国防的近代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故 B 项正确;
15、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维新思想有本质区别,故 A 项错误;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维护的是清王朝的统治,不可能主张民主革命,故 C 项错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而不是以顽固手段,D 项错误。12.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的部分省份立宪派的政治活动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四川 蒲殿俊领导了保路运动,四川宣布独立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湖北 汤化龙与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湖南 谭延闿推动湖南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之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
16、织临时政府。8由此可见,立宪派A. 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B.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C. 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D.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和革命进程中,以及在推行各省独立方面都有相关的活动,支持革命派的革命进程,因此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故答案为 D 项。立宪派的活动并不是投机,而是对革命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排除 A 项;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是袁世凯,而不是立宪派,排除 B 项;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立宪派,排除 C 项。【点睛】材料中立宪派之所以参加革命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立宪派中的一些人士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
17、,思想上发生了变化,转而投入了革命这一方。 “预备立宪”中的“皇族内阁”的闹剧,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这其中就包含部分立宪派人士。13.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 ,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A. 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B. 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C. 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D. 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可知,在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废除了长
18、期以来的株连制度,体现了“一人犯法,一人负责”的原则,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表明近代人权意识在中国影响的扩大。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权意识,而不是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排除 B 项;材料的主旨并没有体现民主的内容,也不能折射新政的民主化方向,排除 C 项;废除株连制度,并不能体现民主原9则,排除 D 项。14.1938 年,中共领导人的一则演讲提到, “抗日大学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 ”这反映出当时A. 国共力量的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C.
19、全面抗战路线得到广泛关注支持D.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取得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938 年” “抗日大学” “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可得知,这一时期正值抗战时期,中共的抗战主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 C 项正确;国共力量的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是指三大战役,与材料中抗战时期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敌后战场的作用与地位,且 1938 年,这一时期处于抗战的防御阶段,主战场还是正面战场,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的成果,故 D 项排除。15.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
20、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A.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B.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C.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D. 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答案】D【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结果,即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故 D 项正确;A 项错在“投机性” ;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B 项错误;私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故
21、 C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时间“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 ,由此结合所学知10识判断。16.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审判结果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有罪票数无罪票数死刑票数反对死刑票数怠慢和蛊惑青年6000人501人抽签 举手一审制281票220票361票140 票上表反映出A.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B. 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C. 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D. 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中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等信息可知,陪审法庭以“怠慢神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邹城市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质量 监测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