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说明:试卷满分 100 分,试题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为第 1 页至第 8 页,第 II 卷为第 9 页至第 10 页。试题答案请用 2B 铅笔或 05mm 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 I 卷 (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40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48 分。)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
2、化。这说明A.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 ,没有提及“儒家思想” ,故 A 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 B 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 C 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 D 项错误。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
3、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对周王缴纳贡赋、定期述职、听候周王的调遣,而在封地内则享有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秦朝地方长官不是世袭的,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是一种官僚体制,因此本题应选 C 选项。A 选项错误,周秦都是家天下;C
4、选项说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宗法的问题;D 选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一直存在。3.有学者认为:孔子是第一个以六艺教一般人者。他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皆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 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 B. 孔子的教育活动使学术平民化C. 孔子最早教授“六艺” D. 孔子贡献在于大规模招收学生【答案】B【解析】【详解】A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孔子从事教育活动招收学生不论出身,而且最早把六艺以及各种名贵典籍教授给普通人,使学术平民化,故选 B;材料是最早把六艺教授给普通人,而不是最早传授六艺,排除 C;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4.据史记
5、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 A 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端平法度”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
6、来遏制人欲,故 D 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3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上。这种观点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国至西汉初农民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属于古代家庭农业和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构成部分,故这种观点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
7、有认识,故 A 排除。材料也没有否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 B 排除。家庭手工业不等于私营纺织业,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家庭手工业【名师点睛】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6.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表明秦汉时期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 官
8、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爵位是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秦汉都在不同程度保留了爵位制度,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故 A 正确。自郡县制实行开始,官僚政治就取代了贵族政治,故 B 错误。“爵级”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故 C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该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 D 错误。7. 2012 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 4 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
9、模型。下列相关结论4最为合理的是( )A. 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B. 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C. 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D. 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只提供了成都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地方比较,故不可以得出 A;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所以 B 的说法是错误的;汉代我国丝织业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根据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不可能推论出 D 来,故排除 D。由题干中的“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可以推论出C,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汉代丝织业8.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
10、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答案】D5【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朝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已经开始实行,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 B 项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9.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 “轲之死,不
11、得其传焉” ,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 D 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 A 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 B 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 C 项错误。10.隋唐以前,政府规定, “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
12、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A. 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B. 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 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D. 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在唐中期以后, “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故 B 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变化,即“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
13、承人的资格” ,这种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6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故 C 项正确;均田制度难以为继是因为由于唐中后期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故 D 项错误。11.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 ,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 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 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 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
14、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故 A 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故 C 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 D 项错误。【点睛】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
15、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12.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 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 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
16、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3.2009 年 9 月 26 日,在汕头海域发现的“南澳 1 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古船,经过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这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贸船,船上的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的平和窑。据此可知A. “平和窑”经营有较大的自主性 B. “平和窑”不可能采用雇佣劳动C. 古船中有精美粉彩和珐琅彩瓷器 D. 政府积极支持“平和窑”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由“南澳 1 号”的瓷器数量大和出口的信息来看, “平和窑”经营有较大的自主性,故选 A;
17、明朝中后期,我国南方某些地域某些私营手工业采用了雇佣劳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B;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是清朝才有的,排除 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 D。14.有学者认为: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A.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B. 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C. 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 D. 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详解】ABC 分别发生于思想、外交和科技领域,均不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这里正在
18、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经济领域的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选D。15.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清初及前代A. 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 清期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8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 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都用银钱购买中国货物,使清朝初年,中国民间多用外国银钱。这说明中国的货物在世界仍占优势地位,吸引外国商人争相购买,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中外贸易频繁,与 B 项中的限制外贸不符,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的冲击,排除 C。材料所述的是用银
19、钱易货,不是以货易货,故 D 项错误。16.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 ,上海县则植马铃薯, “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 ,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答案】B【解析】材料中“马铃薯” “洋葱”均不属于粮食作物,这些品种引进和种植说明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故 B 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耕与织发分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C 项中“成为主流”说法绝对;材料中说明的是饮食结构,不
20、是社会结构的巨变,故 D 项错误。417.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了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促使中华民族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A;B 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C发生在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 C;由材料“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了9325 年窥探” ,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一方面使得中国主权丧失,开始
2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向中国输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 D;18.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 A。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找到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排除 B;近代中国
22、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但并不表明广泛认可,排除 D。19.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B. 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 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D. 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答案】C【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图中时间和曲线可知,在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一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20.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
23、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 ,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 ,因而造成某些“流弊” 。这表明A. 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B. 西学己占据文化主流C. 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D. 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可知胡适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学”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没有涉及到对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 D 项正确。21.据 1927 年出版的中华
24、影业年鉴统计,1925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可知电影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业,上海所占比例大,说明其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符合题意的是 D 项,1927 年国内处11于军阀混战时期,政局不稳定,排除 A 项;BC 项表述错误。22.1933 年 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实验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 第二次 诊断 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