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 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 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
2、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 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宋国分封的是殷商后代、陈国分封的是舜的后代、楚国分封的是颛顼(五帝之一)的后代,这表明A. 先代贵族是分封最主要的对象B. 血缘关系是维系等级制度的重要纽带C. 目的是防止商朝势力东山再起D. 优待古代帝王后代更有利于树立威信【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的诸侯国中宋国、陈国、楚国均是分封给古代帝王的后代,有利于协调贵族阶层内部矛盾,塑造宽厚仁慈的形象,有利于树立威信,维护统治。故答案为 D项。王族是最主要的分封对象,排除 A项;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材料信息与
3、宗法制无关,排除 B项;陈国与楚国的分封与防止商朝势力东山再起无关,排除C项。23.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B.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答案】A【解析】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因此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故答案为 A项。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排除 B项;分封制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排除 C项;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
4、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宗法制也没有延续,排除 D项。4.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这一措施A. 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B. 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C. 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D. 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考查学生对封建论中“封建”一词的理解,此处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汉初的这种政治制度在汉文景帝时期便出现了分裂国家的事件,所以 A项错误,B 项是无关,这种措施是不可能产生统一的思想。D 项为错误项,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并不是郡国并行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5、度5.史书记载:“(汉武帝)加重给事中等内朝官的事权,还逐步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得以和丞相平分秋色、甚至连皇帝的诏令也都由御史大夫下达。 ”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B. 完善官制提高行政效率C.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3【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加重内朝官的事权,以及让御史大夫与丞相平分秋色,都是为了削弱相权,从而得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答案为 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监察,排除 A项;材料不能反映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 D项。【点睛】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有意改
6、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属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中朝”又称“内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近臣构成。重要政事, “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
7、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 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 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 B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
8、省” 。7.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4B.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C.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答案】C【解析】【详解】科举制度根据考试成绩进行选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状况。故答案为 C项。A 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 项反映的是世官制,D 项反映的是察举制,均排除。【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
9、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8.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 选官方式呈现多样C. 士族大家垄断仕途D. 科举制兼顾各阶层【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同时存在举荐制、军功爵制,说明唐朝时期的选官方式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故答案为 B项。唐朝的选官方式包括科举制度,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其形同虚设,排除 A项;C 项“垄断”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9.公元 1071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集宁 一中 校区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