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范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山西省范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范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范亭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分为第卷(选择题)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一、选则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度的理解。
2、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通过忠孝来选官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故答案选 B 选项。其它三项都不符合忠孝的标准,故排除。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题中所给定的时间是西周,因此所产生的影响应该离西周不会太远,所以可以初步断定在 A、B 选项中。再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答案】B【解析】- 2 -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依据才
3、干政绩任免官吏,使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百姓仍然是封君的属民,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法令的统一未体现“公天下”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有利于皇帝集权是家天下,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答案】B【解析】到康熙帝以“记注官泄密”
4、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表明了皇帝的霸道,说明了皇权的加强,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说法绝对,也有皇帝不学无术,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君主的权力也是受制约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起居注史料不一定不够真实,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4.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其中的“优良的政治制度”不包括A. 三省六部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
5、信息可知,选项中应该是能起到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地方诸侯王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 ,不是“优良的政治制度” ,C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加强- 3 -了中央集权,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5.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6、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A项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B 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 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
7、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6.“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 权力过于分散B. 行政效率提高C. 中央集权加强D. 君权空前强化【答案】A- 4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 A 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
8、“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 B 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排除C 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 D 项。7.“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 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 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 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 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9、 “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等信息可知具体描述了古雅典司法的运作程序,反映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故 A 项正确;“形式上的平等”在才来哦中无法体现,故 B 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是古代雅典的司法程序的民主性,而非体现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故 C 项排除;“完备”的表述不合史实,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性8.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A. 妇女B. 外邦人C. 全体公民D. 奴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关内容的识记
10、。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希- 5 -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在国王伯里克里当政时,全体男性成年公民都可参加国民大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是雅典公民,所以不享有这项权利。故选 C。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 300 阿斯的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对十二铜表法认识正确的是体现了对奴隶统治的残酷性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有利于限制贵族的特权A. B. C. D. 【答案】D【解析】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正确,故选 D。10.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
11、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公正、理性和人道。中国古代法律不仅严酷,还表现为公开的不平等性和基于人伦的滥刑。具有自然法精神的法律便有普遍的适用性,罗马法讲求证据而非宽松灵活,严刑酷法并不能防范谋反。11. 历史的发展似乎故意和这位伟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创者俾斯麦,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888 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上与俾斯麦分歧严重。1890 年,75 岁的俾斯麦被迫辞职。这说明了
12、( )A. 依据1871 年德意志宪法德皇有权罢免宰相B. 未经联邦议会通过,威廉二世辞退俾斯麦的做法有违宪法C. 依据1871 年德意志宪法规定,俾斯麦任期已满- 6 -D. 共和派势力削弱,君主派占上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当德国皇帝与宰相发生分歧时,其结局是宰相的被迫辞职,这说明帝国皇帝的权威高于宰相,结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项正确;BC 两项与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得内容不符,排除;德国不是共和制,而是君主立宪制,D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 年
13、德意志帝国宪法12.1841 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 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C. 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成D. 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内阁集体责任制
14、成为公认的原则,内阁成员要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所以,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集体责任制13.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7 -【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 A 项错误;材
15、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 D 项错误。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息的。本题中 AB 不符合材料信息,D 项不符合史实。14.德国前进报在 1900 年 6 月 19 日的社论铁拳一文中盛赞它为“神圣的战争” 。文章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 ,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
16、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是指A. 侵华英军B. 英法联军C.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军D. 八国联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 1990 年,以及“民族战争”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 D 正确;A 是 1840 年;B 是 1856 年;C 是 1894 年。15.1895 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 ,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内
17、容,难度不大。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选项中的指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岛,指的是列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符合条约内- 8 -容,故选 B。中的减免税率的权利是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中在北京驻军的特权是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6.“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道光后期以来,满清政府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
18、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可知,题干中的“转折点”是指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D 正确,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分析 ABC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D。17.“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
19、旗 ,1930 年 5月 24 日)这说明当时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答案】D【解析】从“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革命应遵循城市中心论。注意这则材料的时间:1930 年,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 9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人们对革命道路的问题仍有争议,因此本题选 A 选项。B 选项错误,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正确的,并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C 选项错误,当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已经探索出来;D 选项说法错误,俄国的道路
20、是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清楚材料出现的时间,材料给出的时间是 1930 年,这个时间中共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并未得到党内所有人的支持,明确这一点,本题便容易解答。18.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 9 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该材料最能说明(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21、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 “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表明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积极抗日,故 C 项正确。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 A,B,D 项错误。点睛:材料“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22、期间” “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 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反映的是抗战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仍然坚持抗战;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9.“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10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答案】D【解析】据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
23、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被称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故 D 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没有被否定,也是人类文明的构成部分,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故 B 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故 C 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学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开创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的结论。20.毛泽东在 1954 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
24、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以下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B. 政治协商制度仍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C. 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D. 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答案】D【解析】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ABC 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