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8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8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8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OH(B) HCl(C) Na2S(D)Na 2O22 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8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核素符号: 12C(B) HF 的电子式:(C) Cr 的结构示意图:(D)CH4 分子的比例模型:3 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是洗气装置,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B)实验室用装置 制取氨气(C)装置 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D)装置中 X 若为四氯化碳,该装置可用于吸收氨气,并防止倒
2、吸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B)自发反应熵一定增大,非自发反应熵一定减小或不变(C)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D)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实现5 一定温度下,在三个容积均为 20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NO(g)+2CO(g) N2(g)+2CO2(g)。各容器中起始物质的鼓浓度与反应温度如表 1 所示,反应过程中甲、丙容器中 CO2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2 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乙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N 2 的转化率小于 40(C)达到平衡时,乙容器中的压强
3、一定大于甲容器的 2 倍(D)丙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充入 010 mol NO 和 010 mol CO2,此时v(正)v(逆)6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O3、Na 2SO3 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测 pH(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 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 KSCN 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液漏斗下端口留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
4、放出7 冰醋酸(CH 2COOH)在下列溶剂中电离常数最大的是( )。(A)液氨(B)水(C)乙醇(D)纯硫酸8 下列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浓硝酸能与木炭反应,证明浓硝酸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酸性(B)铝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证明铝是两性元素(C)高温下 SiO2 与 Na2CO3 反应生成 Na2SiO3 和 CO2,证明硅酸酸性强于碳酸(D)溴中溶有少量氯气,可用先加入过量溴化钠溶液,再用四氯化碳萃取的方法提纯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最早发现并提纯抗疟新药青蒿素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已知青蒿素的结构如图 3 所示,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5、(A)化学式为 C15H20O5(B)能与 NaOH 溶液发生反应(C)与 H2O2 含有相似结构,具有杀菌作用(D)可以由低温萃取而得10 碱性硼化钒(VB 2)一空气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4VB 2+11O24B2O3+2V2O5。用该电池为电源,选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实验装置如图 4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池工作时,VB 2 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VB 2+11H2O22e-V 2O5+2B2O3+22H+(B)电池工作时,OH -向 a 电极移动(C)实验过程中,电极 b 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 2O4e-O 2+4H2(D)实验过程中,电子从 b 电极
6、流向 a 电极11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 )。(A)课程标准(B)教科书内容(C)教学方法(D)学生已有基础12 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 )。(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疑难或障碍13 某学生根据“CaO、K 2O、MgO、Na 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14 下
7、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A)以系统观点做指导(B)科学性原则(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D)要从实际出发15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化学学科发展特征的是( )。(A)从宏观到微观(B)从定性到定量(C)从描述到推理(D)从原子到原子核16 下列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模仿(B)感受(C)列举(D)归纳17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 ”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
8、计为探究活动(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8 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19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 1(B)化学与生活(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20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评价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A)(B) (C
9、) (D)二、简答题20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 的全称,以 2001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问题:2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0、什么?22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2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 1 下面是某教师对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图 3 是改进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图 3 装好装置。 第二步:分别向横口管中加入 0.1 g KClO3 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 3 mL 浓盐酸,然后用脱脂棉塞住管口,再在脱脂棉上滴加 NaOH 浓溶液至脱脂棉完全浸湿。 第三步:将已验纯的氢气点燃,并将其从横口咎伸入管中,塞上橡皮塞。此时立即打开活塞,浓盐酸流入试管中,放出氯气。 第四步:明显地观测到火焰由黄色逐渐变成苍白色,并且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可以持续
11、1020 s,待火焰熄灭,将连有氢气导管的活塞取出,再塞上无孔胶塞。 素材 2 表 1 是某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 认识的调查统计。 问题:23 素材 1 中改进后的化学实验有哪些优点?当火焰变小时,增加哪些措施会使火焰变大?(写出原因或者原理 )24 分析素材 2,谈谈本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 认识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三、诊断题24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把 aL 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 b mol 烧碱并加热,刚好把 NH3 全部赶出。另一份需消耗 c mol BaCl
12、2,沉淀刚好反应完全,原溶液中硝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b2c) a molL -1 B(2b一 c)a molL -1 C(a b)a molL -1 D(2b 一 c)a molL-1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错选 A 项。 回答下列问题:25 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26 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错误原因。27 如果你要测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7 以下材料为某教师对“乙烯的结构” 知识的教学过程片断: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画出乙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提出问题】若将乙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强热发生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试
13、写出这两种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其中一种气体是氢气。 【学生活动】学生不难写出另一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C2H4。 【提出问题】C 2H4 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 【师生互动】首先,从分子组成上看,该气体分子(C 2H4)与乙烷具有相同的碳原子,但少两个氢原子。随即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拿掉两个“氢原子” ,问:剩余的两个键怎么办 ?追问:那么原来的碳氢键的角度会变化吗?接着,辅以 Flash 动画演示乙烷的立体模型转变为乙烯的平面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乙烯的结构特征。反问:C 2H4 分子与乙烷分子的几何构型一样吗?两个碳原子间共用的电子对数目相同吗? 碳碳键间键长、牢固
14、程度相同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自主讨论。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 该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29 材料中的教学过程符合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哪些学习特征?五、教学设计题29 阅读下来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探究建议: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 2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二
15、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 2第三章第二节有关“乙烯” 的片段: 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的存在,使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均能反应,表现出较活泼的化学性质。 1乙烯的氧化反应 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且伴有黑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热。 C 2H4+3O2 2CO2+2H2O 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说明乙烯能被氧化剂氧化,利用这个反应可以鉴别甲烷和乙烯。 2乙烯的加成反应 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中
16、,乙烯双键中的一个键断裂两个溴原子分别加在两个价键不饱和的碳原子上,生成无色的 1,2二溴乙烷液体。 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 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乙烯不仅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H2、HCl、Cl 2、H 2O 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你能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乙烯与氢气反应:_。 乙烯与氯化氢反应:_。 乙烯与水反应:_。 由乙烯之间的相互加成可以得到聚乙烯,聚乙烯制品在现代生活中用途很广。 要求:30 写出本课的三维目标。31 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32 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高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