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7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7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72及答案与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72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新石器时代2 商鞅变法3 轮台罪己诏4 海上之盟5 鱼鳞图册6 百日维新7 中国同盟会8 论持久战9 中国远征军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评价韩非的法家思想。11 简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后果。12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13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稳定市场物价的措施。三、论述题14 试述共和初年罗马平民对贵族的斗争。15 论述 1814 年至 1815 年维也纳会议的内容与影响。16 试述纳粹党上台的原因。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72 答案与解析一、
2、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 1 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 5000 年至 4000 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 10000 年左右至 7000 年,中期距今为 7000 年至 5000年,晚期距今约 5000 年至 4000 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2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
3、行的改革。公元前 356 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 350 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4) 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3 【正确答案】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公元前 89年),汉武帝拒
4、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4 【正确答案】 1120 年北宋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的军事盟约。金建国后,在军事上连胜辽军。宋想趁机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国,终于在宣和二年(1120 年)与金缔结盟约,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宋金夹击辽,并以长城为界;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5 【正确答案】 明代政府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编制于洪武二十年
5、(1387 年),以一个粮区(税粮万石) 为单位,每区土地丈量后,记载各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土质和田主的姓名,并绘制成图。因所绘田亩依次排列,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此图册与黄册互为补充,是明朝调整赋税和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有力措施。6 【正确答案】 19 世纪末清政府进行的维新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此日开始,到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反动政变,共 103 天,史称“ 百日维新 “。其主要内容有: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教育方面:改
6、革科举制度;设立学校,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出国留学;提倡学习西学,设立译书局。军事方面:设厂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新政范围很广泛,对旧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开始推行某些新制度。7 【正确答案】 1905 年资产阶级成立的革命政党。1905 年 8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副总理。8 【正确答案】 1938 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讲演稿。该文不仅透彻地对比了敌我双方
7、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而且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认为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认识。9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派往缅甸抗击日军的部队。1942 年 2 月,应英方吁请,中国军队人缅援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滞留于滇缅边境待命的第 5 军、第 6 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虽经苦战而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但他们人缅抗击日军,为驻缅英
8、军免除危机,平安撤往印度,尔后组织印度防务赢得了宝贵时间。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正确答案】 (1)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重“ 法”,申不害重 “术”,慎到重“ 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 法” 指成文法令, “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 “势”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他提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2)韩非继承
9、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是自私自利的,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是建筑在利害矛盾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不可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地供统治者剥削,必须用暴力加以强迫,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剥削阶级立场。如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实行轻罪重判,可以使“小过不生,大罪不至” 。“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他一再强调要用严刑峻法制止人民的反抗。这是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理论上的表现。11 【正确答案】 (一) 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二)经过天宝十四载(755 年) ,集范阳、平卢、河东三
10、镇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因其密友史思明与其协同叛乱,故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连败唐军,攻人洛阳。天宝十五年(756 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破潼关,进占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又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又调集西北各路军队,积极准备反攻。南面则有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鲁炅坚守南阳,挡住叛军南下的通道,保障了唐朝江、淮财赋的来源。至德二年(757 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庆绪自立为帝。乾元二年
11、(759 年),史思明又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 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 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前后共经历八年(755763 年)。(三)影响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之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1)在政治方面,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中央的权力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在经济方面,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超过北方。(3)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天可汗”的优势。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模拟 7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