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文化大革命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文化大革命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文化大革命练习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文化大革命练习试卷 1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文化大革命 ”发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是 ( )。 ( A)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 B)五一六通知和二月提纲 ( C)十六条和二月提纲 ( D)二月提纲和评新编历史剧 2 拉开 “文化大革命 ”序幕的是 ( )。 ( A)五一六通知 ( B)二月提纲 ( C)十六条 ( D)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 官 3 肯定个人崇拜,把林彪作为 “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写入党章总纲的会议是 ( )。 ( A)八届十一中全会 ( B)中共九大 ( C
2、)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 D)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4 林彪在 ( )会议的讲话中大讲 “天才 ”问题,继续坚持设国家主席。 ( A)八届十一中全会 ( B)中共九大 ( C)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 D)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 ( ): ( A) 1971年 10月 ( B) 1972年 2月 ( C) 1972年 9月 ( D) 1979年 1月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6 二月提纲 7 五一六通知 8 十六条 9 “三支两军 ” 10 “一月风暴 ” 11 “二月抗争 ” 12 庐山会议 13 “571 工程 ”纪要
3、14 “九一三 ”事件 15 批林批孔 16 珍宝岛事件 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8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 19 天安门事件 20 “三个世界 ”理论 三、史料分析题 29-30小题,每小题 30分, 共 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太快人心事,揪出 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 ” 摘引自郭沫若水调歌头 .粉碎四人帮 1976年 10月 21 请回答: (1)何时、何人揪出了 “四人帮 ”? (2)“四人帮 ”的被揪出,标志着什么 ? 四、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120分。 22
4、 试论 “文化大革命 ”。 文化大革命练习试卷 1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2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4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5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6 【正确答案】 1966年 2月 3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召集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扩大会议。会议拟定了关于当前学术讨
5、论的汇报提纲,简称二月提纲。二月提纲强调不要把学术讨论变为政治批判运动,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二月提纲于 2月 12日转发全国。 4月 16日,毛泽东到杭州,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批判了彭真的所谓 “反党罪行 ”,宣布撤销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二月提纲。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7 【正确答案】 1966年 5月 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通知错误地估计了党内和国内的形势,认为当时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等文化领域的领导权,都不在无产阶级手里,在中央和中央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一批反
6、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通知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通知是集中左倾方针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毛泽东关于 “文革 ”的主要论点,也是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的重要内容。 【知识模块】 文 化大革命 8 【正确答案】 即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 ”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是 1966年 8月 1日至 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的文件。十六条正式确定了 “文化大革命 ”的 “左 ”倾指导方针。十六条规定: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
7、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十六条是中央关于 “文革 ”的正式,系 统的文件,是按 “左 ”倾指导方针为 “文革 ”制定的具体章程,是五一六通知的继续。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9 【正确答案】 即人民解放军在 “文革 ”牛奉命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 1966年 12月 31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对大中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政训练的通知,此后,军队开始执行军训任务。 1967年 1月,中共中央
8、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规定革命群众同那些控制广播电台的走资派进行斗争的广播电台,一律由当地人民解放军实行军事管制,军队由此开始实行军管任务。不久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革小组又赋予人民解放军以支左、支农、支工的任务。据统计,全军大约有 280多万指战员参加过三支两军的工作。在当时全国内乱的局面下,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对稳定局势,减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三支两军贯彻执行 “文革 ”的指导思想,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 1972年后,各地、各单位三支两军人员先后撤回部队。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10 【正确答案】 1967年 1月初,
9、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相继被造反派夺权。接着,造反组织夺 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毛泽东对上海造反派夺权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要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 “造反团体 ”发出贺电。在全面夺权的号召下,各地造反派热烈响应, “夺权 ”风暴席卷全国。即所谓 “一月风暴 ”。仅 1月份就有山西、青岛、贵州、黑龙江四省市宣布夺权,建立了所谓的革命委员会。全国陷入了更大的动荡混乱之中。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11 【正确答案】 面对 “一月风暴 ”严重危害国家的动乱,一批老革命家挺身而出,抵制 “文革 ”的错误和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 1967年 2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 林、陈毅、叶剑
10、英等围绕着 “文革 ”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与江青、张春桥一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就是 “二月抗争 ”。不久,江青等人又多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责老帅们的抗争是 “二月逆流 ”,对他们进行批判和围攻。随后,中央政治局停止了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 “二月抗争 ”被压制下去。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12 【正确答案】 1970年 8月 23日至 9月 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又称庐山会议。会议议程:第一,讨论修改宪法问题;第二,审 定国民经济计划;第三,讨论战备问题。林彪开幕会议上以颂扬毛泽东为幌子,大讲 “天才 ”
11、问题,坚持要设国家主席。林彪的同伙分别在华北组、中南组、西南组、西北组发言,鼓吹设国家主席和天才问题。由于林彪一伙制造混乱,会议无法按议程正常进行。党中央和毛泽东识破了林彪一伙的阴谋。毛泽东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分组会议立即停止讨论林彪的讲话,责令陈伯达检讨。 8月 31日,毛泽东在全会上印发我的一点意见一文中严厉批评了陈伯达及 “天才 ”论的观点。会议讨论了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开展了对陈伯达的批判,粉碎了林彪集团夺取最高权力 的阴谋。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13 【正确答案】 这是林彪发动反革命政变的重要一环。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林彪集团决心发动反革命的政变。 1970年
12、10月,林彪之子林立果混入空军的帮派分子组成 “联合舰队 ”,作为发动反革命政变的骨干力量。 1971年 3月,林立果奉林彪之命,主持 “联合舰队 ”开会,制定了发动政变计划的 “571 工程 ”纪要。企图谋杀毛泽东或在广州令立中央。 【知识模块】 文化大革命 14 【正确答案】 面对中共中央在全党全军的 “批陈整风 ”,林彪仍然没有悔改之意,反 而铤而走险,策划发动武装政变,夺取全国政权。林彪对 1971年的毛泽东南巡极为恐惧,在毛泽东南巡途中,林彪下达了发动武装政变的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毛泽东提起离开杭州,到达北京,挫败了林彪的阴谋。林彪阴谋破产后,决定带领黄、吴、李、邱等人难逃广州,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文化大革命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