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新闻传播 事业 一 、本章精讲 (一 )一般识记 1. 两报一刊 两报一刊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词汇,两报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指红旗杂 志。文化大革命中代表“无产阶级司令部”声音的社论通常同时在这两报一刊上发表。两报一 刊发表社论后,中央和各地报刊都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都要全文广播。于是两报一刊就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喉舌,出现了“小报抄大报,大报抄红旗”的不正常现象。 2. 文革报刊文体 报刊的文章无论是评论还是新闻通常只有一种写法,即毛主席语录加例子。不是引用毛主 席的几句诗词作开头,就是以“最最最最敬爱的领袖”或“祝您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2、、” 等语言作结尾。这种简单重复而且损害中国语言文字纯洁的空话套话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体, 后来被人们称为“文革报刊文体”。 3. 六厂两校 “六厂”是指北京印刷厂、北京针织厂、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等运动中的先进单位。“两校” 是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文革时期,从 事调研的首选之地就是“六厂两校”。许多新闻单位 把记者派到这些单位蹲点被看成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重点理解 1. 小报的兴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 “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北京地区有确切记载的小报近千种,全国出版的各类小报达 6000 种。 这种小报开始
3、是油印,后来大都发展为铅印,先是在学校、机关、工厂内部发送,随后逐渐向 社会发行扩散。印数每期几千份上万份以至十几万份不等,多为不定刊,随出随停,随意性很 大。大多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小报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 二是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三是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四是文化艺术 界办的报纸 ;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出版的各类小报。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 1966 年夏到 1968 年秋是小报的活跃时期。 1966 年 8 月17 日,毛泽东为北京大学“文革筹委会”主办的新
4、校刊题写了刊名,表示了对新报刊的支持。在此 期间,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 转载,摘播小报编辑部、小报记者撰写的文章,以一 种特殊的形式肯定了小报的存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报的快速发展。这些小报在“文 化大革命”初期填充了大批合法报刊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当时特有的由少数几家 大报发号施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 当群众组织因对领导和运动的形势持有不同观点而形成互相对立的派性组织时,小报便成 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互相攻击,恶意谩骂甚至肆意歪曲事实,刊登一些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内幕 新闻,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从公开支持红卫兵和群众组织办小报到发文对小报进
5、行种种规定与限制,反映了中央领导 对小报态度的变化。小报兴起的初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小报提供了一种渠道,传达出从大报和正规报纸看不到的消息,也是新出现的基 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武器。但小报毕竟是时代的特殊产物,是无政府主义 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混乱,这也是中央不得不对小报进行管理的 主要原因。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解体和消失,各大学校的停办和学生的上山下乡,“文革小报” 慢慢 退出了历史舞台。 2.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广播电视也深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6、手中的舆论 工具为他们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服务。 (1) 广播 1967 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 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对台湾广播的节目大部分停办,保留下的节目同样失去了原来富有人情味的特点,变成了 千篇一律的政治说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地广播电台的文化报道和文艺节目中,只能 反复地播放 8 个“样板戏”,排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剥夺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欣 欣向荣的广播事业备受摧残。同样,对外广播也经常充斥着“左”的政治说教,各种语言的对外 广播节目同对内广播一样,经常
7、连续全文播出有关“文化大革命”方针政策的长篇社论、文章以 及领导人的讲话,照本宣科地播送毛泽东著作,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少得可怜,对中国优秀文 化的介绍也让位于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 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更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以 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 没有地方特色,同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 式保持绝对一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 被破坏,广播节目充满声嘶力竭的大威大叫,形成了高调门平淡、空洞的“播音八股”。听众和广 播电台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日益疏远,广播电台收到的听众来信少之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闻 传播 第三 同步 辅导 第十三 文化大革命 时期 事业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