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九章 抗 日 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 本章精讲 (一)一般识记 (1) 一般识记 1. 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与报道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为数不少的外国新闻记者与作家纷纷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采访与报道,及时、详细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主张,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抗战期间,外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和汉斯希伯等因其卓越的采写天赋、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而为中国人民的抗 日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 1928 年底,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
2、的身份来到中国。 1936 年史沫特莱来到西安,向世界 报道了西安事变。 1937 年她来到延安,采访了中共领导人,把众所关注的延安情况不断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史沫特莱回到美国后,一面写作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一面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革命做宣传。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一生中曾先后 6 次到 中国旅行、采访。曾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 省港大罢工、毛泽系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采访了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 汉斯希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来到中国,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并为上海的 中国周刊等报刊撰稿。 1932 年发起建立上海的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
3、”。抗战爆发 后,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除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强等长篇政论 文章外,还筹募医药用品,并冒险送到新四军中。 1938 年春,希伯从武汉转往延安,采访了毛泽 东。“皖南事变”发生后,希伯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会见了陈毅和粟裕,完成了书稿中国团结 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2.沦陷 区日伪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与发展 在沦陷地区,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汉奸政权、织及汉奸分子残酷地迫害与镇压一切具有民族气节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创办为日本的侵略罪行张目、奴化沦陷区民众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 ( 1)报刊 以长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大批日本人担任新闻机构或新闻统制机
4、构的主持人或实际主持人。 1942 年后,伪满当局实行新闻社新体制,建立起由伪满当局直接控制的中文的康德新闻、日文的满洲日日新闻 满洲新闻三大新闻社。 在华北地区,北平、天津是日伪新闻传播事业比较集中的两个城市。在北平,日伪报纸主要有新民报、实报、华北日报、晨报等。在天津,主要有庸报、东亚晨报、救国日报、新天津报等。 在华中地区,上海、南京是日伪新闻事业的中心。在上海,日伪报纸主要有新申报、中华日报、平报、国民新闻、新中国报等。在南京,主要有民国日报、新南京报、南京晚报 、中报等。 在华南地区,日伪报纸主要集中在广州、香港等地。在广州,主要有中山日报、迅报、 民生报等。在香港,主要有南华日报、
5、天演日报等。 2. 广播电台 在东北地区,日本建立了“大连放送局”,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 台。 在华北地区,北平、天津、太原、青岛等地的广播电台于七七事变后相继沦入日军之手,并 在曰本广播协会的直接掌管下先后恢复播音。 在华中地区,上海、南京是日伪创办广播电台的主要城市。在上海,日军霸占了国民党在 上海的两座电台,并利用其设备建立起大上海广播电台。 在南京,建立“南京广播电台”。 ( 3) 通讯社 为了控制新闻来源,日伪 还 创办了不少通讯社。 在东北地区,建立起“满洲国通讯社”,垄断了东北地区的新闻收集与发布。 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日本同盟社的华文部在整个抗战时期成
6、为沦陷区唯一的新闻来源。 3.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 在沦陷区内,日本侵略者大力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这些傀儡政府制定与颁行殖民新闻 统制的法律与法规,建立殖民新闻统制的行政执法机构,实行殖民新闻统制。 在东北,伪满当局制定出版法、通讯社法、新闻社法与记者法,用法律手段强化 新闻传播事业的所谓“国家”垄断政策,使新闻社、新闻通讯社以及记者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伪满 当局的严格管制之下。伪满当局还设立实行殖民新闻统制的行政执法机构,建立殖民新闻统制 制度。 在华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出版法,使其新闻统制合法化。 在华中,“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后,在伪府行政院内设置宣传局,主管文化及新
7、闻宣传事宜。 4.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1940 年以汪精卫为核心的“中国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制定与颁行新闻法律法规,以确立言论出版统制的基本法律为依据。 汪伪制定与颁行新闻法律法规,主要是有关“计划新闻制度”的法律法规,其具体内容有: 一是新闻宣传事业的双重管理制度,二是直属报社及其管理制度,三是统一的报业经营制和书 报发行制。 1941 年,汪伪政府颁布出版法,次年修正公布出版法施行细则,二者共同施行。 汪伪政府行政院会议通过了全国重要都市新闻检查暂行办法等法规,对沦陷区内的报 刊、通讯社稿进行严格的新闻检查。 汪伪时期的广播事业管理制度实行统合经营制度。 (二)重点理解 1.
8、 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中央党报系统的重建,是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延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1937 年 1 月,为团结抗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改名 为新中华报。 1937 年 4 月,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办的解放创刊,该刊积极宣传党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并把争取民主作为自己的宣传中心。 1939 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重建一个 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新中华报 被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该报积极宣传抗 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 ,全面、系统地报道了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 以
9、及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 围绕着新中华报这一中心,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共产党人、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报刊先后出版。 1941 年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 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物资奇缺。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 宣传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党中央机关报,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 并,改出对开大报解放日报,同时将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刊物停刊。 其他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始着手建立以当地党委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 系统 ,在经
10、济困难地区则重点建设当地党委机关报。 晋察冀根据地 :抗敌报创刊,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最早的一份报纸,后改名为晋察 冀日报。 太行根据地 :新华日报华北版于创刊,后改名为新华日报太行版。 晋绥根据地 :抗战日报创刊,后改名为晋绥日报。 山东根据地 :大众日报创刊。 院南等华中根据地 :抗敌报、拂晓报创刊。 苏北根据地 :江淮日报创刊。 2. 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 1) 新华通讯社开始独立发展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 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抗战爆 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如中共中央的文件、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评论都经新华 社向外传播。 1939 年初
11、,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 构,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 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 2) 规模逐步扩大 新华社改组为独立的新闻通讯机构后,为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调整、扩充组织机 构,设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四个部门,人员增至 30 余人。 ( 3) 建立起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 自 1939 年起,新华社首先在华北和晋察冀根据地,继而在山东、华中和晋西北根据地,建立 新华社分支机构,一个以延安总社为中心的新华通讯社网络逐渐形成。各地分社的社长一般由 该地方党报的社长或总编辑
12、兼任,记者也同时是当地党报的记者。 1942 年底,新华社已有 5 个 分社组织,较大的分社开始发展为总分社;至抗战胜利时,新华社已建立了 9 个总分社和 40 多 个分社,延安总社人员由几十人发展到 124 人。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 ( 1) 创建经过 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就提出要在延安创办无线电广播电台,以打破国民 党与日寇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让各地人民群众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1940 年,周恩来从苏 联带回一部广播发射机。中共中央为此发出了关于建立广播电台的指示,并成立广播委员会作 为筹建广播电台的领导机构,周恩来亲任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浄和新
13、华社社 长向仲华等为广播委员会成员。 之后朱德继周恩来主持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为了早日创建人民广播事业,中央军委三 局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共抽调了 30 多人组成 9 个分队,具体负责电台的施工和安装。 1940 年 12 月 30 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该电台播出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 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以及后来创办的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 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稿件由设在清凉山的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同 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相配合,向国内外传播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况
14、、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 和主张。 ( 2) 意义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诞生。在现代无线电业发展的 情形下,以及在中国交通工具困难的情形下,发展通讯社的事业,无线电广播事业,是非常重要 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因而该台开播日后来 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 4.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 1)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 1942 年 4月 1 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这一天,解放日报登载 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首先论述了党报 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
15、及组织性原则,接着,检查了该报创刊以来存在的问题。 解放日报改版后,开始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 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版面安排也面目一新:第一版为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 为陕甘宁边区版 ;第三版为国际新闻版 ;第四版为副刊和各种专论版。 解放日报发表了大量报道整风运动发展情况的新闻和指导整风运动的社论等各类文章,同时还新辟宣传整风运动的专刊、专栏。 军事宣传报道大大加强,出现了不少反映部队生活和描绘八路军、新四军战士及民兵英 雄形象的通讯和报告文学。 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强调党报必须由全党来办,党报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整 个党组织的一分子,自
16、觉地把自己融于党的集体之中,不允许与党唱对台戏。 ( 2) 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在党的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 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 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 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这些文件、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闻学的 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是在无产阶级党报理论方面,对党报的性质、特征、任务,党与党 报的关系及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的工作方针及编辑方针和
17、编排原则、党报的群众路线、党报的 文风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 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具体而 言: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 1943年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有关基本问题,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学观点。 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 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 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闻 传播 第三 同步 辅导 第九 抗日战争 时期 事业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