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数字信号传输.ppt
《第5章 数字信号传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 数字信号传输.ppt(13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5章 数字信号传输,本章首先研究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理论,然后讨论传输码型、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及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问题,最后介绍SDH传输网。,5.1 数字信号传输基本理论,5.1.1 数字信号传输方式 1.基带传输基带传输就是编码处理后的数字信号(此信号叫基带数字信号)直接在信道中传输,基带传输的信道是电缆信道。,2.频带传输,频带传输是将基带数字信号的频带搬到适合于光纤、无线信道传输的频带上再进行传输。显然频带传输的信道是光纤或微波、卫星等无线信道。,5.1.2 数字信号波形与功率谱,数字信号波形如图5-1所示。,图5-1 二进制数字信号信号序列的基本波形,图5-3是几种随机二进制数字信号
2、序列的功率谱曲线(设“0”码和“1”码出现的概率均为1/2)。,图5-3 二进制数字信号序列的功率谱,经分析得出,随机二进制数字信号序列的功率谱包括连续谱和离散谱两个部分(图中箭头表示离散谱分量,连续曲线表示连续谱分量)。,连续谱部分总是存在的。离散谱部分则与信号码元出现的概率和信号码元的宽度有关,它包含直流、数码率以及的奇次谐波成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没有离散谱分量。,5.1.3 基带传输系统的构成,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模型如图5-4所示。,图5-4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模型,图中:形成滤波器(也叫发送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S( ),其作用是将原始的数字信号序列) 变换为适合于信
3、道传输的信号,即形成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波形。,信道是各种电缆,其传递函数是L( ),n(t)为噪声干扰。,接收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E( ),其作用是限制带外噪声进入接收系统以提高判决点的信噪比,另外还参与信号的波形形成(形成判决点的波形)。,接收滤波器的输出端(称为抽样判决点或简称判决点)波形用R(t)表示,其频谱为R( )。,抽样判决器对判决点的波形R(t)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原数字信号序列。,为了分析方便起见,通常用单位冲激脉冲序列近似表示原始的数字信号序列,即:,(5-3),其中: 是二进制码元(“0”码或“1”码), 是码元间隔。,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图5-4所示基带传输系统的总特
4、性可以写成:,(5-4),图5-4可简化为如图5-7。,图5-7 基带传输系统简化模型,即:形成滤波器、信道、接收虑波器可等效为一个传输网络(称为基带形成滤波器),R( )为其传递函数。此传输网络输入为单位冲激脉冲(序列)(t),输出响应(序列)则为R(t)。,5.1.4 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准则 (无码间干扰的条件),1.无码间干扰的时域条件(不考虑噪声干扰)无码间干扰的时域条件为:,1(归一化值),=0(本码判决点),0(非本码判决点)(5-5),0,结论:对于等效成截止频率为 的理想低通网络来说,若数字信号以 的符号速率传输,则在各码元的间隔处(即 的整数倍处)进行抽样判决,不产生码间干扰
5、,可正确识别出每一个码元。,这一信号传输速率与理想低通截止频率的关系就是数字信号传输的一个重要准则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简称奈氏第一准则。,3.滚降低通传输网络,具有奇对称滚降特性的低通滤波器作为图5-7所示的传输网络。图5-12定性画出滚降低通的幅频特性。,图5-12 滚降低通的幅频特性,只要滚降低通的幅频特性以 点呈奇对称滚降,则可满足无码间干扰的条件(此时仍需满足符号速率= )。,5.2 传输码型,5.2.1 对传输码型的要求1.传输码型的功率谱中应不含直流分量,同时低频分量要尽量少2.传输码型的功率谱中高频分量应尽量少,3.便于定时时钟的提取 4.传输码型应具有一定的检测误码能力 5.对信
6、源统计依赖性最小 6.要求码型变换设备简单、易于实现,5.2.2 常见的传输码型,1.单极性不归零码(即NRZ码)编码器直接编成这种最原始的码型输出。单极性不归零码(全占空 )的码型及其功率谱如图5-13所示。,图5-13 单极性不归零码及功率谱,NRZ码不符合要求,它不适合在电缆信道中传输。,2.单极性归零码(即RZ码),单极性归零码(= /2)的码型及功率谱如图5-14所示。,图5-14 单极性归零码(=,/2)及功率谱,RZ码与NRZ码相比, 成份不为零,其他缺点仍然存在。所以单极性归零码也不适合在电缆信道中传输。,3.传号交替反转码(AMI码),传号交替反转码的码型及功率谱如图5-15
7、所示。AMI码与二进码序列(指编码器输出的单极性二进码序列)的关系是:二进码序列中的“0”码仍编为“0”码,而二进码序列中的“1”码则交替地变为“+1”及“-1”码。,图5-15 AMI码及功率谱,例如: 二进码序列:1 1 0 1 0 0 1 0 0 0 1 1 AMI码序列:+l-10 +1 0 0-1 0 0 0+1-1AMI码符合要求,是CCITT建议采用的传输码型之一。,但AMI码的缺点是二进码序列中的“0”码变换后仍然是“0”码,如果原二进码序列中连“0”码过多,AMI码中便会出现长连“0”,这就不利于定时钟信息的提取。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引出了HDB3码。,4.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8、HDB3码),HDB3码编码规则:(1)进码序列中的“0”码在HDB3码中原则上仍编为“0”码,但当出现4个连“0”码时,用取代节000V或B00V代替。,取代节中V码、B码均代表“1”码,它们可正可负(即V+代表+1,V-代表-1,B+代表1,B-代表-1)。,(2)取代节的安排顺序是:先用000V,当它不能用时,再用B00V。,000V取代节的安排要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各取代节之间的V码要极性交替出现。 V码要与前一个传号码的极性相同。,当上述两个要求能同时满足时,用000V代替原二进码序列中的4个“0”(用000V+)或000V-);而当上述两个要求不能同时满足时,则改用B00V(B+0
9、0V+)或B-00V-,实质上是将取代节000V中第一个“0”码改成B码)。,(3)HDB3码序列中的传号码(包括“1”码、V码和B码)除V码外要满足极性交替出现的原则。,例: 二进码序列: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1 HDB3码序列:V+ -1 0 0 0V-+1 0 1 B+ 0 0 V+0 1 +11 0 0 0 V-B+0 0 V+0-1,码型反变换的原则是:接收端当遇到连着3个“0”前后“1”码极性相同时,后边的“1”码(实际是V码)还原成“0”;当遇到连着2个“0”前、后“1”码极性相同时,前、后2个“1”
10、(前边的“1”是B码,后边的“1”是V码)均还原成“0”。,另外,其他的1一律还原为+1,其他的“0”不变。,5.传号反转码(CMI码),输入二元码 CMI码,0 01 1 00与11交替出现,表5-1 CMI码变换规则,5.2.3 传输码型的误码增殖,数字信号在线路中传输时,由于信道不理想和噪声干扰,接收端会出现误码,当线路传输码中出现n个数字码错误时,在码型反变换后的数字码中出现n个以上的数字码错误的现象称为误码增殖。,5.2.4 传输码型特性的分析比较,1.最大连“0”数及定时钟提取,AMI码 HDB3码 CMI码,最大连“0”数 未限 3个 3个 定时钟提取 不利 有利 有利,2.检测
11、误码能力,AMI码、HDB3码和CMI码均具有一定的检测误码能力。,3.误码增殖,由前面分析可见:AMI码和CMI码无误码增殖,而HDB3码有误码增殖。,4.电路实现,AMI码和CMl码的实现电路(即码型变换电路)简单,HDB3码实现电路比较复杂一些,也可以实现。,由以上分析可见,AMI码、HDB3码和CMI码各有利弊。综合考虑,选择HDB3码作为基带传输的主要码型(主要从对定时钟提取有利方面考虑),当然AMI码也是CCITT建议采用的基带传输码型。,另外,HDB3码作为PCM一三次群的接口码型,而CMI码则作为PCM四次群的接口码型。,5.3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5.3.1 基带传输信道特性
12、一个脉宽为0.4s、幅度为1伏的矩形脉冲(实际上它代表1个“1”码)通过不同长度的电缆传输后的波形示意图如图5-19所示(没考虑噪声干扰)。,图5-19 经电缆传输后的脉冲波形示意图,由于数字信号序列经过电缆信道传输后会产生波形失真,而且传输距离越长,波形失真越严重。,当传输距离增加到某一长度时,接收到的信号将很难识别。为此,PCM信号传输距离将受到限制。,为了延长通信距离,在传输通路的适当距离应设置再生中继装置,即每隔一定的距离加一个再生中继器,使已失真的信号经过整形后再向更远的距离传送。,5.3.2 再生中继系统,1再生中继系统的构成再生中继系统的方框图如图5-20所示。,图5-20 基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信号 传输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