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古代文化知识.ppt
《第八章古代文化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古代文化知识.ppt(7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八章古代文化知识,河南中医学院 医古文教研室,第一节记时方法,一.纪日法,日是最早出现的记时单位。 干支纪日: 即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单位(又称60甲子)来记录日期。 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一直到1911年前止,计2600多年,从未间断。,何谓干支: 干支:就是干枝,天为干,地为枝。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排列顺序,六十甲子配法:干支配,单配单,双配双,始甲子,终癸亥。甲子 乙丑
2、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六十甲子顺序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如今天是甲子日,则明天是乙丑日,后天是丙寅日;而昨天则是癸亥,前天则是壬戌。此外也有用天干记日,或地支记日。,特定日子的名称,从一个月来说,古代还会为阴历一些特定的日子起名。如: “朔”,每月的第一天。 “晦”
3、,每月最后一天。 “胐”,每月初三。(音fi,又读pi)。 “望”,每月月半,小月在第十五日,大月在第十六日。 “几望”,望日前几天(几读j,意为“几乎”)。 “既望”,望日后、下弦前。 “上弦”,每月初七八。 “下弦”,每月二十二三。 “弦”,“上弦”、“下弦”的合称。,二、纪时法,三、纪月法,四、纪年法,古代主要采用年号和干支纪年法。此外还有星岁和生肖纪年。 民国开始采用公元纪年。即以耶稣生年算起,为“公元元年”;以前的时间则为“公元前”。 年号纪年 始于西汉汉武帝。 即采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皇帝即位即更换年号,如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第二年则为贞观二年。 一位皇帝可以只有一个年
4、号,也可有多个年号,汉武帝刘彻在位48年曾经改元11次。,干支纪年 东汉光武帝时,开始通行。 是采用60甲子,周而复始地计算。 如,辛亥年(1911,1971,2031),甲午年(1894,1954,2014)。 如,2004年是甲申年,2005年则是乙酉年,2006年是丙戌年,2007年是丁亥年。 星岁纪年(略),生肖纪年 即十二属相。古人将12种动物与12地支、五行相配,循环表示年份。 凡子年生的皆肖鼠(属鼠),丑年生的皆肖牛。 生肖纪年始于东汉,一般都是民间口头使用,文献少有使用。,五、节气,古代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24节气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
5、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表,六、节日,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春 节,时间:汉代以后一直以立春为春节。 民国后,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风俗:扫尘、守岁、放爆竹、贴春联、拜年5种。此外还盛行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踩高跷、赏冰灯等喜庆活动。 有关人物、诗词: 王安石元日,上 元(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元宵节、灯节。这天晚上称为元宵、元夜。 风俗:观灯、猜迷、包汤圆、吃饺子。,上 巳(禊日),时间:农历三月初三习俗 :临水洗濯,水边饮宴,踏青等。有关人物、诗词: 王羲之,曲水流觞,寒食 时间:清明前二天 习俗:禁火,吃
6、寒食 有关人物、诗词: 晋文公 介之推,清明 时间: 24节气之一。约在阳历 4月5日。 习俗:踏青、扫墓。 有关人物、诗词: 杜牧清明,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悬艾驱邪 有关人物、诗词 :屈原,七夕 (乞巧节),时间:农历七月七日 习俗:妇女结彩楼,向织女乞求智巧。 有关人物、诗词:牛郎 织女 秦观诗,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 习俗:吃月饼,赏月,家人团聚。 有关人物、诗词:张士诚,苏轼诗。,重 阳,时间:农历九月九日 习俗:登高望远,饮酒赏菊,采茱萸。 有关人物、诗词: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
7、一人。,腊八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吃腊八粥 有关人物、诗词: 释迦牟尼,祀灶日(小年),时间:农历十二月廿三 习俗:祭祀灶神,扫棚,吃灶糖。,除夕,时间: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习俗: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名称 时间 习俗 春节 正月初一 拜年,放爆竹,贴春联,舞狮子等 上元(元宵节) 正月十五 猜迷,吃汤圆,观灯,舞狮子等 上巳(禊日) 三月三日 临水洗濯,水边饮宴,踏青等 寒食 清明前二天 禁火,吃寒食 清明 阳历4月5日 踏青,扫墓 端午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悬艾驱邪 七夕 七月七日 妇女结彩楼,向织女乞求智巧 中秋 八月十五日 吃月饼,赏月,家人团聚 重阳 九月九日 登
8、高望远,饮酒赏菊,采茱萸 腊八 十二月初八 吃腊八粥 祀灶日(小年) 十二月廿三 祭祀灶神,扫棚,吃灶糖 除夕 十二月最后一天 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第二节年龄称谓,1.出生时期 初度:出生之时。后指生日,如“四十初度”。 2.幼年时期 周晬(zu醉):周岁。也叫晬日、晬盘日。 孩提:2-3岁。,3.童年时期 龆龀(tiochn条趁):7-8岁。 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 幼学:10岁。 总角:借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垂髫( tio条):借指童年。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又称髫年、髫岁、髫龄等。,4.少年时期
9、 志学:15岁。 成童:15岁。 束发:15岁前后。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用以代称成童。又称结发。,5.成年时期弱冠(gun贯):指男子20岁。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为成人的标志,因以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 及笄(j基):指女子年满15。 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子的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则笄。因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6.壮年时期 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
10、:“三十而立。”南宋朱熹注:“有以自立。”又称而立岁、而立之年。 有室:指男子30岁。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上古习俗男子三十而娶,授以室,故称。 男子三十岁亦称“壮”。东汉刘熙释名释长幼:“三十曰壮,言丁壮也。”又称壮室。,7.中年时期 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朱熹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后以“不惑之年”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强仕:指男子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释名释长幼:“四十曰强,言坚强也。”又称强、强仕之年。,8.老年时期 艾:指男子50岁。又称艾服、艾服之年。 耆(q奇):指60岁。
11、又称耆年、年耆。 老:70岁。 耋(di迭):指80岁。 耄(mo茂):指90岁。有时也泛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100岁。因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饮食、起居、动作需人养护,故曰颐(颐,养也)。,艾耆:五六十岁,也称耆艾。 耆老:泛指六七十岁。又称老耆。 耄耋:泛指八九十岁。 耋期:八十至百岁的高龄。 耆耄:泛指60岁以上的老人。 知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才认识天命。又称知命之年。 花甲:指60岁。花甲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之年。 耳顺:指60岁。 从心:指70岁。 古稀:指70岁。语本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古代 文化 知识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