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待播事业 一 、本章精讲 (1) 一般识记 1.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它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 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编发各国报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 值的资料文章。新中国成立后为 16 开本,每期约十几页,仅供党内外的高级干部阅读。 2. 文汇报 文汇报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不是党的机关报。文 汇报由进步知识分子在 1938 年 1 月 25 日创刊于上海。它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 史进程,在中国当代社会和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2、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当时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主办的一张报纸,以统一战线和文教工作为报道重点。光明日报创刊于 1949 年 6 月 16 日,是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的大型、全国性的官方新闻媒体之一。 4. “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是指 1958 年至 1960 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 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 1956 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 “左”倾冒进的产物。“大跃进”忽视了客观规律,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5. 左叶事件 1957 年 4月 17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刘少奇的陪同下参观农业展 览会。由当时
3、任农业部部长助理的左叶担任向导,并负责维持秩序。由于现场比较拥挤,左叶 与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韩德福发生了争执,左叶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反感。 许多报纸出现了对于左叶的批评报道,之后被大量转载。新华社的通稿使这件事的影响进一步 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6. 中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 中国新闻工作者第一次会议 1957 年 3 月在北京召开,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简称全国记协)。 5 月 16 日至 18 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新 闻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联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首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
4、与会者就当时新闻理论和新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鸣放”的空气非常热烈。 7. 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 1961 年 3月 19 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 著名报人邓拓执笔,每星期二、四刊登两次。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 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得引人 入 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 得了群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广为流传。 8. 三家村札记 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 1961 年第 19 期起开辟的一个杂文专 栏。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负责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起了一个
5、共 用的笔名“吴南星”。三人轮流执笔,每篇千字左右,文责自负,内容也互不干涉,自由选题。 9. 长短录 长短录是人民日报 1962 年 5 月 4 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主要作者是夏 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和唐锼五位杂文作家。专栏的主持人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陈笑语。 长短录在当时十分有影响力,谈古论今,深受读者喜爱。 (二)重点理解 1. 这一时期报纸与期刊的发展 (1)报纸 我国报刊的发展和政治形势以及经 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纸张供应 非常紧张,中央曾指示压缩报纸用纸,报纸不得不大量合并或停办。 报纸的调整,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晚报的发展。各省会城市的市报一律合并到省
6、报或改为晚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有两家晚报 :一是新民报晚刊,后改名为新民晚报 ;二是 新生晚报, 1960 年改为天津晚报。再加上 1957 年创刊的羊城晚报和 1958 年创刊的北 京晚报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晚报的基本格局。 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期,农民报、企业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民报主要是指省委机关 报办的农民版或农村版,有些专区也办有农民报。企业报主要是由一些厂矿自己创办的,当时有 40 多种。但经济困难时期,企业报发展的速度开始减缓,到“文化大革命”前已所剩不多。 这个时期还创办了一些重要的报刊,如团结报,它是我国当时唯一的由民主党派创办并 公开发行的报纸。 195
7、8 年 3 月 4 日,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主要向国外及时报道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发行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后来还增出了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德文等多种 版本。 1958 年 9 月 1 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报纸体育报在北 京正式创办。这是我国 当时唯一的全国性的体育报纸,特色鲜明。不久,我国体育报的发展进 入 一个高潮。 1959 年元旦,中国科学院创办了院报科学报。 1960 年,由于纸张缺乏,全国的各家科技报全部停刊。 (2)期刊 期刊在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大约有 484 种,每年的总印数为 5. 5 亿份。在“大 跃进”时,这个数字几乎翻了番
8、。 其中时事政治期刊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58 年 6 月 1 日,中共中央主办的红 旗杂志在北京创刊,总编辑是陈伯达,这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 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在此之后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创 办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刊物。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张组织严密的政治理论宣传网。 在随后的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期刊的数量也大幅下降,减少到 400 种左右,从1962 年开始才又有所回升,到 1963 年猛增至 860 种,和“大跃进”时期持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 化大革命”前。 1965 年的期刊总数仍高达 790 种,直到
9、 1966 年才跌至 191种。 2. 1957 年新华社对“消息总汇”的说明 1956 年主管新闻宣传工作的国家领导人 刘少奇曾对新华社的工作作过具体指示,为新华 社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目标。 1957 年,新华社在向中央呈送的一份报告中,对“消息总汇”作了说明:( 1)在全国和全世界采集和发布有关中国和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一切重要的引起共同兴趣的新闻(包括文字的和照片的)( 2)在全国和全世界采集和发布一切重要的、不宜于公开报道的情况(包括文字 和照片的),提供中央和有关方面参考。
10、3. 新华社这一时期在国内外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华社用 10 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播通讯网,为成为世界级通讯 社奠定了基础。但是,和国外新闻事业的发展相比,新华社在对内的新闻报道中与人民日报一样,在“大跃进”中犯了同样严重的错误。 这一时期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失实、片面、虚夸的现象。一些记者,包括摄影记 者,不惜违背客观事实,任意夸大渲染,甚至故意捏造、无中生有,以求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者思想方法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缺乏深 入 的调查研究,人云亦云;还有些地方记者 站的记者主动追风,迎合上级部门的需要。这些都严重损坏了一个国家级通讯社的声誉。 有鉴于此,从
11、1960 年开始,新华社开始下大力气纠正在国内宣传报道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总社从编辑部门专门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探讨新华社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讨论与修改,到 1963 年年初,新华社先后就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摄影报道形成了三个文件,即:新华社国内新闻报道中的若干问题、国内新闻对外报道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和改进新华社摄影报道工作的意见这三个文件集中探讨了新华社工作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坚决 遵守与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必须从政治上权衡利害得失、对外报道的基本原 则和形式等等。 新华社进行总结时正好中央也号召大兴调査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新华社要求 各地分社在
12、采写新闻时要加强调査研究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过几年正反两方 面经验的总结与学习,新华社的记者在思想和作风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改变。很多记者深入基 层,观察生活,调查研究,涌现出大量优秀、成功的新闻报道。 4. 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 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它选载当天收到 的各国 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编发各国报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 值的资料文章。新中国成立后为 16 开本,每期约十几页,仅供党内外的高级干部阅读。 1956 年 12月 18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决定从 1957年 3 月 1
13、 日 起,把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内外干部。 1958 年 12 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参考消息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 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与当时变幻的国际局势紧密相关,是为了 便于党 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双方面的情况,改版后的 参考消息每天出版一期, 4 开 4 版,报道面比改版前扩大,不仅仅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等硬 性的新闻,还增加了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从以前单纯地反映国际 舆论转变到同时传播信息、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因而深受读者喜爱。 5. 这一时期电视的发展
14、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央广播事业局就向国务院提出了创办电视事业的想法,并得到 了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同意。 1957 年 8 月 17 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成立北京电视实验台筹备处。 1958 年 5 月 1 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 事业的诞生。不久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先后建成试播。 1958 年 12 月,中央广播事业局 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地工作座谈会,决定从点到面,在全国逐步建立电视台,从 1959 年到 1961 年,又先后有 19 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 1959 年 11月 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后来成为著名节目主持人
15、的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在早期的电视节目中,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 闻简报是电视 台长期的新闻节目来源。新闻片和纪录片则是电视台早期最多的报道方式,因此有人称这一时 期为“新闻纪录片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国电视新闻并非完全封闭,它与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还是有交流的,但总体来讲,当时电视台播发国际新闻的面相当狭窄,主要选择的是一些政治 性新闻,对反映当时西方世界科学发明、技术进步,文化交流,社会变化的节目很少播出。 专题节目中,社会教育性的节目居多,科普类的节目主要是科学和医学两类,知识性与服务 性兼备,很受欢迎。儿童节目也很活跃,文艺类的节目,除了电影之外,当时最吸引观 众的就是
16、戏曲戏剧节目。 1958 年到 1966 年还是中国电视剧的初创时期, 8 年时间,大约产生了 200 部电 视剧。由于中国的电视事业产生不久我国就进 入 了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电视机生产销售的 数量极少,所播的电视剧几乎没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1959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转播了首都人民庆祝“五一”节大会和 游行的实况, 10 月 1 日又直播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文艺晚会实况,此后每年的国庆节和“五一” 节,北京和地方电视台都对一些盛大的晚会进行转播。 6. 这一时期广播的发展 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 1957 年以后地方广播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闻 传播 第三 同步 辅导 第十二 全面 建设 社会主义 新时期 事业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