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八章 十年 内战 时期的 新闻传播事业 一 、本章精讲 (一) 一般识记 1. 史量才 史量才 ( 1880 1934),名家修,原籍江苏江宁,后移居松江。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 家,从 1912 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 大革命失败后,在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上也出现了“共匪”一类字眼。但申报唱的是低调, 史量才在打主意发展他的事业,甚至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 1927 年他购进了时事新报 的部分股票, 1929 年他又要购进新闻报的股票,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就在股票风波后不久,他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人参加申报的工作,共商革新大计。
2、 1931 年 9 月 1 日 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九一八”事变 使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却深刻的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但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在国民党当局看来是脱离了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国民党下了最后的 毒手。 1934 年 11 月,史量才遭特务枪击身亡。 2. 邹韬奋 邹韬奋 ( 1895 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原籍江西余江。 1912 年到上海,在南洋公学学 习, 1919 年转入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
3、,辅修教育。 1921 年毕业后,在上海纱布交易所任英文秘书, 1922 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编辑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该社于 1925 年 10 月 11日 创办生活周刊, 1926 年邹韬奋接任主编,由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3. 新生事件 新生周刊的 2 卷第 15 期上发表了易水的杂文闲话皇帝,其中说到日本天皇是个生物学家,做天皇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否则,他在生物学上会有更多成就。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口此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政府査处。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查封新生周刊。主编杜重远被判刑一年又两个月。史称“新生事件”。 4. 范长江 范长江 ( 1909 19
4、70),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 1927 年考人中法大学重庆分校,随后到武汉,人国民党革命军第 20 军学生营当兵,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社会, 1928 年考 入 南京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 1932 年下半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同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向北平的北平晨报与世界日报、天津的益世报与大公报投稿。 5. 斯诺 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出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1926 年至 1927 年在密苏里州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兼任堪萨斯星报校内通讯员。 1928 年来到中国,在上海 密勒氏评论报任助理编辑、代理主编等职,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1933 年至
5、1935年,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特写、旅游通讯等课程,同时兼任美国纽约太阳报和英国每日 先驱报特约记者。曾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釆访,著有西行漫记。 6. 黄天鹏 黄天鹏 ( 1909 1982),广东普宁人。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新闻学。 1926 年发起成立北京新闻学会,主编会刊新闻学刊。 1928 年主编北平全民日报副刊“新闻周刊”。同年到上海任申报主笔,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主编。 1930 年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兼任沪江大学等学校的新闻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 (时事新报经理兼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中央印务局总管理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在南京从事侨务工作。 1949 年去台
6、湾,在多所大学任教,曾出版多种新闻论著。 7. 谢六逸 谢六逸 ( 1898 1945),笔名家徒、鲁愚,贵州贵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6 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科教授, 1929 年至 1938 年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曾主编立报副刊“言林”、国民周刊、趣味周刊、儿童文学等,著有谢六逸文集等。 8. 顾执中 顾执中 ( 1898 1995),上海市人。 1923 年任上海时报记者, 1926 年任上海新闻报记 者、采访部主任。 1928 年创办上海民治新闻学院,任院长(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新闻报道。 1934 年到 1935 年间,出访欧洲及
7、苏联、美国、日本,考察新闻教育。 1944 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任华侨印度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1949 年后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民主同盟 中央委员等职。著有西行记、到青海、东北行天录、战斗的新闻记者等。 (二) 重点理解 1.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 1927 年下半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实行新闻统制政策,表现为: (1) 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 国民党当局利用统治权力大力发展国民党新闻传播事业,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国民党新 闻事业网络,这个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核心。 中央日报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1926 年在广州筹办, 1927 年 3 月 22 日在汉口创刊,由 国民
8、党中宣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 1932 年3 月,蒋介石委任程沧波为南京中央日报社长,并实行社长负责制。中央日报在形式上成为独立的法人,独立经营,实际上更便于蒋介石直接控制。 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 1924 年成立于 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宜传部主管。“中央社” 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 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中央广播电台, 1928 年 8月 1 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
9、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1932 年 11 月建成新台,发射功率扩至 75 千瓦,为亚洲之冠。 (2) 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 对于民营新闻传媒,特别是著名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和世界日报等,国民党当局采取的是积极拉拢和严加控制的办法。蒋介石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独裁统治,严格控制新闻宣传,在反共问题上,丝毫没有宽松的余地,在国统区所有公开的传媒上,共产党都被称为 “共匪”,而且出现一片“剿匪”声。对于外国人在华的报刊,蒋介石也严密注意,生怕它们捅出中国事态的真相。 (3) 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査制度等为了控制新闻宣传,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
10、政府制定了许多专门的政策法规,其中主要有 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修正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和新闻检查标准等。还有许多针对广播事业的政策法规,如广播无线电台条例、限制民营电台暂行办 法、装设无线电收音机登记暂行办法等。这些政策法规的共同点是,将共产主义为非法,予以取缔。其实质是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剥夺人民的言论与出版自由。国民党当局实行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由事后追惩改为事先审查,图书杂志要原稿送审。建立新闻检查所 和新闻检査处,新闻检查逐渐在全国推广。 2.国统区共产党报刊的艰苦斗争 ( 1) 共产党秘密出版报刊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报刊被取缔,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冒
11、着生命危险,秘密出版 报刊,出版中心仍在上海。 1927 年 8 月,布尔塞维克创刊,其发刊露布指出:“谁能解放中国,使中国最大多数 的工农贫民自己得到政权,开辟真正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只有布尔塞维克!” 192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红旗周刊,由中央宣传部主编,从第 40 期起被指定为“全国政治机关报”,既指导实际斗争,又评述政治形势。 1930年 8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 旗与上海报合并,出版红旗日报。同年 10 月,红旗日报增出独立副刊“实话”,主要刊载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 1931年 3 月红旗日报停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在上海创刊。 一些地方党组织也出版过“地
12、下”报刊,如湖北省委的湖北红旗、长江,广东省委的 红旗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也秘密出版了一些报刊,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上海秘密复刊 中国工人,还出版了工人宝鉴、全总通讯等刊物,存在时间都很短。 ( 2) 在党报建设中积累的经验 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 导。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 案中,关于“宣传工作的组织问题”部分有一项决定:“自中央、省委以至有党报的地方党部,都 应将党报委员会与宣传部在组织上划分清白。” 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中共中央两次公布中共党报通讯员条例,从制度上完 善通讯员工作。党的报刊将发展通讯员作为联系群众的日常的基础工作,不仅与通讯员建立经
13、常的联系,而且注重培训通讯员,帮助通讯员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中共中央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自己的党报发行网。如,通过党和革命团体的组织系统发行; 动员全体党员担当发行工作责任;把通讯员工作和发行工作 结合起来 ;组建出版部作为专门的发行机构等等。 在宣传内容上“左”的错误主要表现为:错误地分析革命形势,鼓吹“直接革命”进攻大城市; 否定“中间营垒”的存在,错误地批判中间力量等。在办报策略上,不注意隐蔽精干,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公开发行,结果招致更大的损失。 3.革命文化运动中的报刊 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人和思想文化界的进步人士联合开展了革命文化运动,这个
14、运动的中心在上海,主要阵地是报刊,最早的倡导者是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支持的社团与刊物。 ( 1) 创造社 ( 1921 1929)是一个文学社团,曾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提倡“新文学的建设”,在上海创办文化批判,刊有社会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等。太阳社 (1928 1930)也是一个文学社团,在上海创办太阳月刊,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 ( 2) 鲁迅支持的社团与刊物主要有 :朝花、未名半月刊、萌芽月刊、奔流、语丝。 ( 3) 为了加强革命文化队伍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于 1930 年在上海成立,是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革命文化团体的报刊,坚持
15、宣传革命的思想文 化,但有严重的“左”倾色彩。 ( 4) 在革命文化运动中,新闻界是积极的参与者。 1931 年 10 月,中国新闻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会发表檄全国新闻记者,号召全国新闻界要“从研究到行动,负起新闻界对社会所应负的任务”。在此基础上于 1932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左翼记联”),在 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国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 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 4.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 1) 根据地初创阶段的新闻传播事业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被迫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组建工农红
16、军,这是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即在农村积聚与发展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即使在农村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因地制宜采取标语、 传单、布告、壁报等多种形式,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其中红军各军及纵队必须办名为 时事简报的壁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记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 1931 年,毛泽 东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的小册子,对时事简报 的作用、内容和编写方法作了全面的阐释。由于这些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 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 (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新闻传播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闻 传播 第三 同步 辅导 第八 十年 内战 时期 事业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