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同步辅导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章 人民解放成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事业 一 、 本章精讲 (一 )一般识记 1. 新生活报 新生活报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于 1945 年 8 月 16 日在上海创办,使共产党抢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能够占据上海新闻界的一席之地,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 文版的名义出版,聘请苏商匝开莫担任发行人,实际负责人为中共党员姜椿芳,同年 9 月 1 日后 改名为时代日报。 2. 文萃周刊 文萃周刊于 1945 年 10 月 9 日在上海创刊,由国际新闻社记者孟秋江等主持编务,初为 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 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
2、复区。 1946 年 6 月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国共合作破裂 后,文萃周刊于 1947 年改为秘密发行,以每期刊内的第一篇文章作为刊名,并印有“文萃丛 刊”四个小字。同年 7 月,文萃丛刊的地下编辑部被国民党特务查获,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民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时称“文萃三烈士”。 3. 联合日报 联合日报是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提出的争取在上海办一份民间日报的建议而创办的,由 重庆派至上海的刘尊棋、王纪华等人筹建。为了隐蔽党的面目,该报名义上由美国新闻处任发 言人,并声称“以纯粹民间资本,无党派立场,发挥民间舆论精神”,出版了两个月后被国民党当 局指令停刊。后经中国共产党的努
3、力,该报于 1946 年改名联合晚报恢复出版。 4. 羊枣 羊枣,原名杨潮,湖北沔阳人。 1933 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抗战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 1939 年流亡 香港,香港沦陷后又转赴桂林、衡阳、福建永安等地从事新闻工作。 1945 年 7 月 15 日,因与新 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 1946 年被秘密处死。 5. 国民党新闻统制在内战中的强化 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国统区的进步新闻机构以及 一切不利于国民党政治统治的新闻机构,无不遭到迫害与摧残。 (1) 国民
4、党当局的新闻统制强化 在广大的收复区,国民党政府以“除奸”为名,堂而皇之地实行新闻统制政策,重建新闻统 制制度。先后制定了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戒严法、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等法 令,扼杀进步新闻活动。 国民党当局在 1946 年发动全面内战后,玩弄了一番 “行宪 “的闹剧。通过宪法和修正 出版法,限制言论与发表的自由。 1947 年后,国民党当局动用大批宪兵、特务,捣毁报馆,捕杀报人,在新闻界实行白色恐 怖。 民主党派、进步团体与个人主办的报刊,也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限制、迫害与摧残。 国民党政府对广播事业的统制,也随着有关法规的日趋完备而得到强化。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抗 为了在国
5、统区坚持进步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在国共合作破裂后转 入 “地下”秘 密出版发行。上海文萃杂志自 1947 年出版了第 73 期后改为秘密发行。 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在国统区形成后,作为第二条战线上新闻尖兵的北平、上 海等地的进步学生报刊,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坚持进步宣传的一只重要力量,其中影响较 大的有中国学生导报、学生报、燕京新闻等。 中国共产党还将新闻阵地转移到香港,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主办的报刊一起,展开反对 国民党统治的舆论宣传斗争。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光 明报。 6.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 1)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6、报刊的发展 在广大的解放区内,人民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报刊的出版条件大为改善,绝大多数由油印改 为铅印,不少扩版或改版为大型日报。随着一些城市和工矿区的被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 市报刊和工矿报刊也应运而生。 在华北,晋察冀日报迁至张家口市出版,成为解放区第一份在城市出版的大型日报。人 民日报、抗战日报、大众日报等各地机关报纷纷创刊或改版。 广播电台的发展 人民广播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台网初具规模。 1945 年 9 月 11 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播送节目有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时评及名人讲演等,还播出记 录新闻供各地抄收。 人民军队收复关内和东北地区的一批中小城市
7、后,这些城市中的人民广播电台在没收、利 用曰伪电台设备的基础上纷纷创建。 ( 2) 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收缩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后,由于人民解放军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 标,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也一度由发展转为收缩。 报刊的收缩 许多报刊被迫从城市迁回农村出版,由大报改为小报,由铅印改为油印,由日刊改为双日 刊、三日刊、周刊以至不定期刊,发行范围与数量也由大变小,还有一些报刊被迫停刊。七七日 报、晋察冀日报、新华日报 (华中版 )等报刊纷纷停刊或改版。 广播电台的收缩 刚刚发展起来的人民广播事业也被迫收缩,不少电台停播,延安
8、新华广播电台等则被迫迁 址。 (二)重点理解 1. 抗战胜利后新闻界的抗争 (1)国民党在收复区扩展新闻事业 抗曰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 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1945 年 9月 4 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委派陈训愈与重庆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卜少夫等 人接收了汪伪中央日报、中报和兴中印刷所。 9 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 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 在上海,国民党抓住申报、新闻报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 此外,国民党还大力恢复和新办一批党营报纸。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的手 法,复刊
9、或新办其党营报纸。 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 象,战后,国民 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 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 1945 年 8 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造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 (2)中国共产党加强国统区新闻活动 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 年 9 月14 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 华中解放区尽快派
10、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 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 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在上海,早在 1945 年 8 月 16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创办起新生活报,抢在国民党势 力返回上海之前。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上海 地下党“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毛泽东、周恩来的 9 月电报发出后,将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其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 文萃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在此期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还秘密创办起党在国统区 唯一的一家广播电台 中联广播电台。 在北平,国共两党于 1946 年 1
1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调处执行部。接着,中国共产党 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于 2月 22日创办起党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 放报,“以致力于和平民主建设为宗旨”。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 1945 年 11 月 13 日创刊,除了在 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 1946 年 1 月 4 日,华商报在香港 复刊,髙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呼吁制止内战、实现和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也纷纷创刊或复刊。在重庆,中国民主 同盟先后创办了民主星期刊、民主报,人民救国会创办了民主生活周刊
12、,民主建国会创办 了平民周刊。在上海,民主进步力量出版的报刊主要有文汇报、新民报晚刊等。在其他 地区,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出版的报刊还有在香港出版的人民报、在成都出版的民众时报、 在桂林出版的民 主星期刊等。 战前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出版的一批著名商业性大报,在战后纷纷迁回原地, 其中不少报纸朝着报团方向发展,在其他城市建立分社、出版分版,力谋事业上的发展。如大 公报、新民报和益世报。 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民营商业性广播电台陆续恢复,至 1946 年年初发展到 43 座。为了遏 止民营电台的发展势头,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颁布了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的设置、分 布、数量、功率以及广播内
13、容等各个方面都详加限制。 2. “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 1) “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发生经过 1945 年八九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 月 7 日,重庆国讯书店将延安归来一书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揭开了“拒检 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是黄炎培将其 7 月 访问延安的见闻整理而成的访问记,记载了中国 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揭破了国民党多年来对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的种种造谣污蔑。 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玉、傳彬然三人又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 的联合声明,
14、在征得宪政月刊、国讯周刊、中华论坛等 16 家杂志社的签名后于 8 月17 日 正式发表,庄严宣布自 9月 1 日起上述 16 家杂志社将不再送检,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函告国民 党。 重庆 16 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由生活书店、新 知书店、读书出版社、国讯书店等 19 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 界的拒检声明,叶圣陶等进步人士发表了我们永远不要图书杂志审査制度等文章。 中国共产党坚决支持国统区出版界发起的这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重庆新华日报先 后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和走向和平的新中国,反映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意愿与呼声 9 月后,由重
15、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在成都,新中国日报、成都快报等 16 家新闻出版机构集会,一致决定以行动响应重庆出版 界的拒检斗争,宣布报纸通讯社、杂志自即日起不再送交任何机关检査,自负言论报道之责。在 昆明,民主周刊、大路周刊涉等 11 个新闻出版机构于 9 月 15 日集会,宣布一致响应重庆、 成都两地的拒检斗争,并决定成立昆明杂志界出版界联谊会。桂林、西安等地的新闻 出版界也 纷纷成 立联谊会,集体投入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的结果与意义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正在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在国际上, 各国政府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
16、度,无形中对国民党当局形成了一种国际压力。为了缓和国 内外的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作出让步,于 9 月 12 日向外国记者宣布:“自 10 月 1日起废止战 时新闻检查制度。但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第 10 次常 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 新闻出版检査制度的斗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终于取得巨大的胜利。 ( 2) 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巩固和发展拒检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 为了巩固和发展拒检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国统区进步新闻文化界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斗 争目标,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17、推向新的高潮。为了继续玩弄“和谈”阴谋,国民党当局被 迫再次摆出让步的姿态,进一步明确规定废止战时实施的新闻出版检查办法、修正出版法、 “扶助”报刊通讯社的发展等有利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条文。但是,国民党政府的这些让步, 只是一纸空文,并没有真正放弃其一贯奉行的新闻统制政策。他们在公开宣布给予人民某些新 闻出版自由权利的同时,暗中仍在进行镇压进步新闻出版界、剥夺人民的新闻言论自由的罪恶 勾当。 争取和平民主的舆论战 在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还同国民党以及亲国民 党的报刊展开舆论战。在国共和谈时期,新华日报、民主报、新民报等进步报刊与国民党 系统的中央日报等展开舆
18、论斗争,坚持报道事件真相,争取和平。 关于和平与内战问题的舆论斗争 就国内外十分关注的和平与内战问题,新华日报同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和大公报 展开多次正面交锋。重庆谈判结束后不久,国民党报刊就公然提出“没有内战,只有内乱”。重 庆新华日报特辟“小论坛”专栏,先后发表舆论的责任、中央日报的企图、向中央社同业 说几句话等文章,针锋相对地作了批驳。 3.“ 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背景、经过及结果 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 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 试图在中国 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
19、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 少是民主党派成员。 1947 年 2 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 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 动推向高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 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发表过不少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文章,同时对 中国革命运动也缺乏 认识,反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的胜利只是“以暴易暴”。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之后,美国看到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渍之势,更为积极地扶
20、植“第三种 势力”,主张让“自由主义分子”领导中国,因而在 1948年间又出现了一轮规模更大的鼓吹“第三 条道路”的宣传声势。对此,国民党当局断然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予以迫害与摧残,但国民党内 部一部分力量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 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 与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第三条道 路”进行驳斥与批判。上海文萃丛刊、香港群众周刊、华商报、正报以及其他进步报刊 公开批评大公报、新路等的错误论调。 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始终施行弹压政策。 194
21、8 年 12 月,国民 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至此, 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告终。 4. 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 1) 新华社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 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 前扩大充实,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英文广播、口语广播 4 个编辑部门。各分社也先后建立。 至1946 年 4 月,新华社在国内已建成总分社 9 个、分社 40 多个。此后,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全 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制定了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对新华社和解放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闻 传播 第三 同步 辅导 第十 人民 解放战争 时期 事业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