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医学仪器的认证.ppt
《第十章 医学仪器的认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医学仪器的认证.ppt(1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章 医学仪器的认证,重庆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系 周奇,1,医疗器械的产业现状,国际: 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产值为4450亿美元, 年增长率20% 25%国内: 现有生产企业6231家,生产3000多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的医疗器械。2008年产值965亿元,年增长率20%。重庆市: 现有生产企业873家,其中一类271家;二类469家;三类133家;2007年产值达110多亿元。经营企业8730多家。,2,医学仪器的认证,由于关系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安全,全球对医疗器械行业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欧洲市场上,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早已被强制要求通过认证机构的CE认证。市场的压力使国内
2、医疗器械企业深入了解这方面的要求成为迫切的需要。自2000年起,欧美及亚洲各国均开始采用(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系統作为满足法规要求的基础,例如:欧洲医疗器械指令MDD、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指令AIMD、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指令IVDD、我国的GMP等。认证的内容包含安全上的基本要求、法规要求、风险分析/評估,临床評估/調查、标示、其他技術标准,以及訊息回馈系統、上市后的監督、客户抱怨调查、警戒系統、建议性通告(召回)等。目前世界各国多依此规范审核产品输入。,3,我国医学仪器的监管和认证,200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第276号国务院令,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条例2000年4月1日正式
3、实行,共6章48条。内容包括:总则、医疗器械的管理、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医疗器械的监督,罚则,附则。,4,我国医学仪器的监管和认证,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供不应求、管理起步(从解放初期到“文革”?) 第二阶段:质量矛盾上升、加强行政监管(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第三阶段:把安全性、有效性摆上日程,并 走上依法监管(从改革开放至现在?),5,一、医疗器械定义,1、定义 定义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
4、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四)妊娠控制。,6,定义2(YY/T02872003 ):制造商的预期用途是为下列一个或多个特定目的用于人类的,不论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的仪器、设备、机器、用具、植入物、体外试剂或校准物、软件、材料或者其他相似或相关物品。这些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补偿;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或者支持;支持或者维持生命;妊娠控制;医疗器械的消毒
5、;通过取自人体的样本进行体外检查的方式来提供医疗信息。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7,麻醉机,手术器械,输液泵,医疗器械实例,8,钴60治疗机,医疗器械实例,9,二、医疗器械的分类,(一)分类目的:政府为了科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二)世界主要医疗器械分类方法1、美国主要采用数据库式分类:将已知的1750种医疗器械分为一、二、三类。其中一类占46%,二类占47%,三类占7%。,10,2、欧洲主要采取原则分类法。将器械作用时间;侵入人体的程度;作用于人体的部位三大因素作为确定分类原则的基础。目前,共确定18个分
6、类原则。3、中国目录分类原则分类,即分类规则指导下的目录分类制。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15号),11,(三)制定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的目的1、规范我国对医疗器械的分类。2、用于指导中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制定和修订。3、为目录中没有列入产品的分类提供判定依据。(四)我国的分类规则与国情的结合,12,(五)、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局令15号) 1、分类目的 2、医疗器械的定义 3、分类的原则 4、分类判定的依据 5、分类的判定原则 5、无法确定分类的解决方法 6、名词解释,13,(五)、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局令15号)1、分类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预期目的是指产品使用说明书、标
7、签或宣传资料中载明的,产品具有的功能(2)、医疗器械和通用产品的区别通用产品是指没有设计确定的医疗目的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可能与医疗器械联合使用。通用产品的预期目的没有医疗用途。通用产品不是医疗器械。,14,(3)、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区别 (4)、软件列入医疗器械管理的软件是指影响医疗器械功能或具有医疗功能的软件。可以是医疗器械的一部分,亦可单独存在。以下软件可作为医疗器械: 用于人体解剖学测量 用于诊断图像处理 用于医疗器械诊断数据处理 用于医疗器械功能程序化,15,(5)、体外诊断器械 国际惯例用于体外诊断的试剂和设备属于医疗器械。 我国规定试剂部分为医疗器械,部分为药品。(6)、暂时没有
8、列入目录的器械 假肢 近视眼镜(隐形眼镜属于医疗器械),16,2、医疗器械分类(国家药监局15号令) (1)、分类规则依据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使用形式和使用状况综合判定。 结构特征:有源医疗器械、无源医疗器械使用形式:无源共13种、有源的共8种(见第五条),17,医疗器械分类判定的依据 (一)医疗器械结构特征 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分为: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 (二)医疗器械使用形式 根据不同的预期目的,将医疗器械归入一定的使用形式。其中: 1.无源器械的使用形式有:药液输送保存器械;改变血液、体液器械;医用敷料;外科器械;重复使用外科器械;一次性无菌器械;植入器械;避孕和计划生育器械;消毒
9、清洁器械;护理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其他无源接触或无源辅助器械等。 2.有源器械的使用形式有:能量治疗器械;诊断监护器械;输送体液器械;电离辐射器械;实验室仪器设备、医疗消毒设备;其他有源器械或有源辅助设备等。 (三)医疗器械使用状态 根据使用中对人体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对医疗效果的影响,医疗器械使用状况可分为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器械,具体可分为: 1.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 (1)使用时限分为:暂时使用;短期使用;长期使用。 (2)接触人体的部位分为:皮肤或腔道;创伤或体内组织;血液循环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3)有源器械失控后造成的损伤程度分为:轻微损伤;损伤;严重损伤。 2.非接触人体器
10、械 对医疗效果的影响,其程度分为:基本不影响;有间接影响;有重要影响。,18,使用状况: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非接触人体器械。,接触或进 入人体器械,按使用时限,暂时(24小时之内),短期(24小时30日),长期(30日以上),按接触人体的部位,皮肤或腔道,创伤或体内组织,血液循环或中枢神经系统,按有源器械失控后造成损伤程度,轻微损伤,损伤,严重损伤,19, 使用状况: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非接触人体器械。,非接触人体器械,对医疗效果的影响(不论有源或无源),基本不影响,有间接影响,间接重要影响,20,(2)分类判定的原则 1、依据产品的预期目的和作用进行。同一产品如果使用目的和作用方式不同,分类
11、应该分别判定。 2、与其它医疗器械联合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分别进行分类;附件分类应与其配套主机分离,根据附件的情况单独分类。 3、作用于人体几个部位的医疗器械,根据风险高的使用形式、使用状态进行分类。 4、控制医疗器械功能的软件与该医疗器械按照同一类别进行分类。,21,5、如果一个医疗器械可以使用两个分类,应采取最高的分类。 6、监控或影响医疗器械主要功能的产品,其分类与被监控和影响的器械分类一致。,22,(3)分类判定方法,依据分类目录进行,省局依据分类判定表预分类,国家药品监督局核定,没有列入,23,3、几个概念的理解(1)、连续使用时间 本产品无间断进行预期作用的实际时间。举例:手术刀、导
12、尿管。(2)、人体腔道 人体上任何自然开口之处,包括眼球的外表面或任何人工的永久性的开口之处。(3)、外科侵入器械 通过或借助外科手术,穿过人体体表,侵入人体内部的器械。如:手术手套,注射针,24,(4)、植入器械通过外科方式进入人体的器械。器械全部进入人体并保留在人体内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并保留在人体内部30天以上。(5)、有源器械器械的工作是通过电能或者任何其它形式的能量(除了依靠直接产生于人体的能量或者依靠重力)进行的器械。预先储存气体或真空做能源,属于有源。否则为无源。,25,(6)、造成损伤的程度轻微损伤:潜在风险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或造成轻微损伤,但能够自行恢复,不影响人体功能和日
13、常生活。造成损伤:潜在风险对人体功能或器官造成较大创伤,可以造成患者痛苦、毁容,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和生活。严重损伤:潜在风险对人体造成损伤程度严重,可以造成人体功能永久性丧失,或危及生命造成死亡。,26,( 7)、非接触医疗器械的间接影响其使用风险是指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间接影响。影响程度通过对人体造成伤害程度衡量。伤害程度参照6界定。4、分类判定例子 1、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带针)AA-61-3-3 2、心电图机AB-21-2 3、激光手术刀(光能气化,脑外/皮肤)AB-13-3 / AB-12-2,27,5、分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坚持原则,作风严谨。 (二)在对照目录进行分类时,如发现产品
14、预期目的一致,但产品名称不同,按以下程序办理:1、一类产品由省局批准确定,报国家局备案。2、二类省局预确定后,报国家局核定。3 、三类国家局确定 (三)对于目前一类中的治疗器械,接到申请后,请示省局。,28,6、农村常用医疗器械,医用脱脂纱布、脱脂棉、医用橡皮膏;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针灸针;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 拔罐(负压罐)、理疗仪器;,29,30,31,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1),一、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 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2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3 一次性使用输血器 4 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5 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 6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7 一
15、次性使用塑料血袋; 8 一次性使用采血器; 9 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32,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1),二、骨科植入物医疗器械 1 植入外科物关节假体 2 金属直形、异形接骨板; 3 金属接骨、矫形钉; 4 金属矫形用棒; 5 髓内针、骨针; 6 脊柱内固定器材 三、填充材料 1 乳房填充材料; 2 眼内填充材料; 3 骨科填充材料;,33,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1),四、植入性医疗器械 1、 人工晶体;2 、人工心脏瓣膜;3 、心脏起搏器;4 、血管内导管及支架5、角膜塑型镜6、婴儿培养箱,34,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2),一、橡胶避孕套; 二、血浆分离杯、血浆管路; 三、医用缝
16、合针、线; 四、空心纤维透析器; 五、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35,三、医疗器械法规,一、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6号) 二、部门规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 第5号令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第10号令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第12号令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15号令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第16号令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第15号令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 第22号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 第24号令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 第31号令,36,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分类分级管理 分类第一类是指通过常
17、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分类规则指导下目录分类制安全性、有效性是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根本性要求分级注册审批: 一类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类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进口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监督:属地管理,37,5、企业及产品的主要合法标志 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正本、副本) 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登记表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正本、副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准产、进口) 准产注册证附有
18、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与证书同时使用。 进口注册证附有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与证书同时使用。,38,三、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2、医疗器械法规体系 基础部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产品分类,机构认定,监 督,标准化,分类判定规则,产品分类目录,检测机构 认可办法,临床试验基 地认可办法,质量事故报告制度,不良事件监测办法,产品监督抽查办法,行政处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注册产品标准,标准化管理办法,质量事故公告制度,39,三、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2、医疗器械法规体系 实施部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研 制,生 产,经 营,使 用,新产品管理规定,生产企业监督 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经营企业监督办法,转
19、手再用产品管理办法,广告管理办法,广告审查标准,医疗机构在用产品管理办法,再评价及淘汰制度,实施细则,生产企业质量 体系考核办法,医疗器械 注册管理办法,临床试验 管理办法,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40,三、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例1 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批: 一、行政许可项目名称:医疗器械注册证审批 二、行政许可内容: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批 三、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2、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3、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 4、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5、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 6、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办法 7、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
20、 8、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四、行政许可数量:无限制,41,五、行政许可条件: 1、申报注册的产品已经列入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或者符合医疗器械定义。 2、申请注册者应是企业法人。 3、注册产品的样机或样品按有关规定通过检测,符合注册产品标准规定。 4、按照规定已完成注册产品临床试验或临床豁免程序。 六、申请材料: 资料编号1、重庆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请报告 资料编号2、重庆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一览表 资料编号3、重庆市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请表 资料编号4、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 资料编号5、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 资料编号6、产品技术报告 资料编
21、号7、安全风险分析报告 资料编号8、产品使用说明书 资料编号9、临床豁免资料(如有) 资料编号10、原注册证及登记表 资料编号11、注册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42,资料编号12、产品标准更改单(如有) 资料编号13、产品性能自测报告 资料编号14、产品注册检测报告(原件) 资料编号15、临床试验方案(原件) 资料编号16、临床试验合同(原件) 资料编号17、临床试验报告(原件) 资料编号18、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须知要求的质量体系考核申请,或产品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原件),或质量体系现场考核豁免申请报告 资料编号19、环境污染报告(如有) 资料编号20、消毒灭菌效果报
22、告等(如有) 资料编号21、压力容器监督检验报告(如有) 资料编号22、环境洁净度报告:有洁净要求的产品(如有) 资料编号23、申报单位保证书,43,三、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例2 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审批: 一、行政许可项目名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审批 二、行政许可内容: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审批 三、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6号令) 2、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四、行政许可数量:无限制 五、行政许可条件: 1、企业负责人应具有中专以上(三类为大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三类为中级)职称并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2、应有与生
23、产相适应的初级职称(或中专学历)以上工程技术人员(三类企业相关专业中级职称或大专学历以上的专职工程技术人员不少于2名);,44,3、生产和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初级(三类为中级)以上职称或中专(三类为大专)以上学历,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大专以上学历,质量负责人不得同时兼生产负责人; 4、应有相应的产品质检机构,专业检验人员不少于2人; 5、三类企业应具有质量体系内审员不少于2名; 6、初级以上职称或者中专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所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 7、应有与生产产品及规模相配套的生产、仓储场地及环境,生产、仓储场地应为非住宅用房; 8、生产无菌医疗器械的,应具有符合规定的生
24、产场地; 9、应具备与生产产品技术标准相适应的检测设备和检验场所; 10、应具备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设备; 11、应拥有生产产品的相关技术,收集并保存与生产、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及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技术标准、技术管理规程和工艺技术等文件; 12、应有售后服务专职机构和人员,设有信息反馈窗口并建立台帐; 13、建立并有效实施质量跟踪和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45,六、申请材料: 资料编号1、开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申请报告; 资料编号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开办)申请表; 资料编号3、开办企业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及资质证明:包括身份证明、学历证明、职称证明,任命文件的复印件,工作简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医学 仪器 认证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