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四川省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 “中国民居 ”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 1】关于三邮票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 A 内蒙古民居 陕北民居 云南民居 B 云南民居 陕北民居 内蒙古民居 C 陕北民居 云南民居 内蒙古民居 D 陕北民居 内蒙古民居 云南民居 【小题 2】三民居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湿热的气候 B 年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C 终年高温
2、多雨 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该题组将居住建筑作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题 1】根据三地民居的结构形态 ,尤其是房屋的屋顶和气候的对应关系,结合选项容易确定 图为窑洞,对应陕北民居; 图中的屋顶较陡,对应降水较丰富的云南地区; 为蒙古包,属于典型的内蒙古民居。 【小题 2】 A、 D项中, 民居的屋顶比较尖,反映出云南气候降水充沛,既湿热的气候 A项正确;云南纬度较低,冬季温暖湿润, D项错误。 B项 位于陕北,气温年较差大,但是,仍然位于季风气候区,故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本选项错误。 C 项 为内
3、蒙古民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本选项错误。 考点: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形成的典型房屋建筑。 点评: 1题通过形象的景观图片,展现出不同地区房屋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断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 2 题考查了不同气候区的气候特征,需要学生对气温和降水两大特征较为熟悉。 该图是某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 GDP 区域比重图。水资源与人口、耕地、 GDP 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 答案: B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我国一中学地理
4、小组欲研究其面积的变化情况。以下 为该小组查找的部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表 1 洞庭湖年输沙量 年输沙量 (103 m3) 占入湖总沙量 (%) 长江来沙 1.094 82.0 四水来沙 0.241 18.0 入湖总沙量 1.335 100 出湖总沙量 0.351 26.3 湖内沉积量 0.984 73.7 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醴水四条水系 表 2 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演变 年份 湖泊面积 (km2) 容积 (亿 m3) 1949年 4 350 293 1954年 3 915 268 1958年 3 141 228 1971年 2 820 188 1977年 2 7
5、40 178 1984年 2 691 174 1995年 2 625 167 1997年 2 145 150 【小题 1】该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资料,确定了引起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的几个原因,其中最合理的有 ( ) 泥沙淤积 南水北调 气候变暖 围湖造田 A B C D 【小题 2】该研究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改变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减小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 重点在四水流域进行水土保持 在长江下游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 疏浚河道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该题通过两个表格,分析地理变化的原因。 【小题 1】根据表 2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演变可以看出洞
6、庭湖面积和容积都在减小。由表 1洞庭湖年输沙量可以看出湖内沉积量远高于出湖总沙量,占到73.7%,所以引起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减小的原因是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可以加快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所以 B项正确。 【小题 2】对于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减小问题应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长江下游植树造林与中游的洞庭湖面积减小没有关联,且四水来沙量较小 (长江中游地区 ),所以针对引起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减小的原因重点应该是退耕还湖和疏浚河道。 D项正确 考点: 1、长江中游湖泊变化的形成因素。 2、维护洞庭湖面积的措施 点评: 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变化的原因,湖泊面积减少主要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直接对湖区的围垦。区
7、域问题的治理措施要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小题 1】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是( ) A大兴安岭一太行 山一巫山一雪峰山 B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C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D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南接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小题 2】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 A水力资源丰富 B含沙量大 C有冰期 D流量小 【小题 3】黄河凌汛发生的河段是( ) A上游和中游的各一部分 B中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 C下游的一部分 D上游和下游的各一部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D
8、试题分析: 本题对我国河流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 【小题 1】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干旱地区指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等地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南接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D项正确。 基础性题。 【小题 2】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均是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A项正确。 【小题 3】凌汛发生的河段具有的条件: 1、有封冰期 2、由 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黄河发生凌汛的河段为:宁夏、内蒙古
9、河段和下游河段, D 项正确。 考点: 1、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2、黄河、长江上游水文特征。 3、黄河凌汛分布。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以及黄河凌汛的分布,属于较为基础的试题。 读某区域的等高线图 (单位:米 ),回答问题。 【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之间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B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C四川省与陕西省之间的分界线 D山脉以北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以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 【小题 2】下列有关图中丙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带性土壤为紫色土,因而被称为 “紫色盆地 ” B是我国重要的
10、水稻、生猪和甜菜产地 C农业发达,水利兴盛,有 “天府之国 ”之称 D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根据经纬度和等高线判断图中甲、乙之间的山脉是秦岭,乙、丙之间的山脉是大巴山。丙地形区是四川盆地。 【小题 1】秦岭两侧均为地势第二级阶梯, A不正确;秦岭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B不正确;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山是大巴山, C不正确;秦岭以北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正确。 【小题 2】四川盆地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黄壤,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 A不正确;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四川盆地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甜菜主要
11、生长在中温带, B 不正确;四川盆地自古农业发达,水利兴盛,有 “天府之国 ”之称,C正确;北面的秦岭、大巴山对南下冷空气有阻挡作用,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 D不正确。 考点: 1、中国重要地区的经纬度定位。 2、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 3、秦岭 淮河的地理意义。 4、 四川盆地的区域环境。 点评: 本题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根据经纬度定位和等高线判断地形是解题关键,考查学生我国主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的记忆,根据等高线会判断地形类型;识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区域特征。 2010年 12月 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该表是 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
12、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完成问题。 国家 储量百 分比 (%) 产量百 分比 (%) 消费量 百分比 (%)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小题 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 20世纪 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 74%,到 2009年仅占 36%,其主要原因是 ( ) A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B我国新勘探的稀土资源少 C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世界最多 【小题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针对稀
13、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本题提供了中、美、日三国稀土生产与消费的表格数据,据此推断稀土生产相关的问题。 【小题 1】 2009年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 36%,开采量占 97%,消费量占 41%,说明我国稀土的开采量过大,而且不是本国完全消费,大量出口;从题干 “2010年 12月 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 ”,也可看出我国出口稀土为主。而美国和日本的开采量占 0%,消费量分别占 13%和 26%,说明需进口稀土。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下降,过度开采是其主要原因, A正确。 【小题
14、 2】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就是开采和出口两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实现生态效益;对出口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实现经济、社会效益。 A正确。 考点: 1、统计表格的解读。 2、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的变化原因和开发利用情况;在解题时,统计表格的判读是关键,考查学生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 (距地面高度 ),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 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 答问题。 【小题 1】据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
15、正确的是( ) A合肥小于南宁 B株洲大于石家庄 C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小题 2】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B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C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D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该题提供了受冷空气影响后大气最大降温变化特点的题境,在此基础上推断其影响因素。 【小题 1】关键是抓住图的变化趋势,图中显示城市的最大降温高度数值越大说明高度越大,在看各个城市的变化会得到结论:纬度越高,最大降温高度一般也越高。联系选项各地点 (或地域 )的纬度位置可知,合肥最大降温高度大于南宁,株洲小于石家
16、庄,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大于珠江三角洲。 C项正确。 【小题 2】根据结论:纬度越高,最大降温高度一般也越高。最大降温高度应与冷空气风力强弱有关,图中各城市纬度越高,离冬季风源地越近,最大降温高度越大。 B项正确。 考点: 1、中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大致纬度。 2、冷气团的形成地区,对气温的 影响。 点评: 该题考查了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坐标图中判断出最大降温高度数和纬度的关系,而后应用所得结论进行推断。气团对不同纬度地区的影响高度不同,纬度高的地区影响高度大。 读我国林区、非林区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回答问题。 【小题 1】图中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特征,说明了我国 ( ) A地形复杂
17、,地势起伏比较大 B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大 C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明显 D夏季风各年的强弱差异明显 【小题 2】若森林大面积遭到破坏,则 ( ) A年降水量增加 B降水量年际变化增大 C 蒸腾作用增强 D降水后下渗作用增强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该题借助我国林区、非林区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考查我国降水年际变化成因,森林对水循环的影响。 【小题 1】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来自于夏季的东南季风,其降水特征为:年际变化大,这与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有关。 D项正确。 【小题 2】图中林区的降水最高 1000mm,最低 800mm,变化幅度 200 mm;非林区降
18、水最高 950mm,最低 710mm,变化幅度 240 mm;非林区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若森林遭到破坏,年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增大,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后下渗作用减弱。故 B项正确。 考点: 1、影响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因素。 2、森林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点评: 该题考查了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中国季风气候年际降水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林区和非林区降水量的图形分析降水量和降水量年际变化。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用地分布图,回答问题。 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 A所在省以盆地、平原地形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B图中 A所在省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年降水量从 AB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四川省 乐山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地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