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省高三高考考前质监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西省高三高考考前质监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西省高三高考考前质监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西省高三高考考前质监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孟子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而董仲舒则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说明了 A “天人合一 ”思想深入人心 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答案: B 试题分析:孟子认为国君犯错屡劝不听,就应该换掉他;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故 B项正确;孟子的言论并没有体现 “天人合一 ”思想,排除 A; C项材料不能体现; D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
2、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据国际条约集( 19481949 )记载: “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 ”这说明当时的经互会 A让中国渡过经济难关 B有利于欧洲一体化 C逐渐发展为华约组织 D是 美苏冷战的产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冷战 ”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使东欧
3、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为了共同克服经济困难、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1949年 1月,苏联及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由此可见,经互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抗资本主义阵营封锁的产物,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1926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泰勒提出 “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乔治 泰勒旨在强调 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 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 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答案: B
4、 试题分析:长丝袜在上世纪 20年代是奢侈品,当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来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当时的女性可能买不起长丝袜。这说明经济增长能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故选 B。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0年代经济的繁荣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这说明当时英国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小资产阶
5、级逐渐被消灭 C社会被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 “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 ”,从而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796年 9月 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 “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 ”这反映出华盛顿 A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 B认为南北分裂迫在眉睫 C深受美国两大政党的排挤 D主张民权应有宪法保障 答案: A 试题分析:华盛
6、顿在告别辞中 “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 ”,说明他已经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卢梭说: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D易于导致 “多数人的暴政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卢梭认为官员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7、强调了人民主权思想,所以 C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的启蒙思想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曾颁布敕令: “今后凡昔里尼省(位于希腊)内希腊人彼此之间发生争执时,除涉及死刑的重大刑事案件须由总督亲自审理或委派专门陪审法庭审理判决外,其他一切案件我意均交希腊籍陪审员办理。除非有任何辩护人或被告要求罗马人担任陪审员。 ”这一敕令 A有利于维护帝国统治 B使希腊人实现了自治 C最终完善了罗马法 D使希腊人与罗马人权利平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罗马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敕令规定希腊人之间的多数案件均交希腊籍陪审员办理。 B、 D材料没有体现;民法大全是罗
8、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排除 C项。罗马法维系帝国统治,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作用 下表是 1949 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情况。这反映出 年份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加工订货占总产值( %) 11 88 28 83 42 71 56 04 61 84 78 53 81 69 自产自销占总产值( %) 88 12 71 17 57 29 43 96 38 16 21 47 18 31 A私营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 C国家逐步加强对私营工业的控制 D私营工业的发展为
9、工业化奠定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表格数据, 1949 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企业自产自销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国家对私营工业的控制逐步加强,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三大改造 下图记录了 1833 1915年 “共和 ”“民主 ”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10、 答案: C 试题分析:观察图表, 1833 1915年, “共和 ”“民主 ”这两个关键词从鲜有提及到频频出现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说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故选C。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 学习西方的历程 学习西方的特点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 “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 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 9 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 中国国情 答案: B 试题分析
11、:分析材料,高弟认为 “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 他们足够 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全部给吃完 ”,维新派急于求成导致变法失败。故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亚当 斯密说: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亚当 斯密认为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 D 试
12、题分析: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 D。斯密的这些论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时弊,揭示了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政策 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力对商 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 “优商 ”“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13、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 A、 B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 D项正 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民二年( 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
14、,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 ”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 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
15、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 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 “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 ”。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 “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 “一
16、战 ”华工的足迹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 “参战 ”问题上主张中国 “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的理由。(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 什么问题?( 9分) 答案: ( 1) “明守中立 ”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 “暗事参加 ”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6分) ( 2)史实: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华工被安排在 “一战 ”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 6分,任
17、答三点即可) 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3分) 试题分析: ( 1)一战爆发后,梁上诒认为如果 “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 必受各国责难。 ”所以 “明守中立 ”;如果 “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 ”所以又决定 “暗事参加 ”,以收回利权。 ( 2) “一战 ”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驰援欧洲战场;华工经常被派往前线; “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 ”; “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 ”。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弱国无外
18、交。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参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与实践 材料一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全文共 63条。第 1条规定,教会享有自由选举教职的权利。第 2条规定,国王的直接封臣继承封土时应蚋继承金的数额。第 12、 14条规定,这些人(指封臣)在何种情况下应纳协助金和盾牌钱,并说明如无他们同意,不得再额外征收。第 13条保证给予伦敦及其他城市以自由。第 15、 16条规定,不得向他们(指农民)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及强迫服军役。第 39条规定, “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西省 三高 考考 前质监文综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