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浙江省余姚三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分封制,有人说: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这个评价 A正确,因为分封制加剧了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B不正确, “争 ”、 “乱 ”原因有很多,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 C正确,因为从分封制开始,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 D不正确,因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不可能引起 “争、乱 ”局面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句对分封制的评价不正确,分封制对巩固统治,扩展疆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确也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消弱了中央集权,但引起 “争 ”“乱 ”的原因有很多(如井田制的瓦解等,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仅仅归结于分封制本身是不确切的。夸大了上层建筑的作用。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影响。 点评:关于分封制,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其当今的影响上:( 1)分封制在西周以后,仍有一定的影响。西汉、西晋、明等朝代都曾经实行分封制,但是其权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考试题要求考生认识这些差异;( 2)分封制对当 今行政区划的名称仍有影响,比如:齐鲁、楚地、燕京等。 选举制度的实行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下列有关中外历史上 “选举 ”说法正确的是 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人选举权 美国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任期两年 1949年在普选基础上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86
3、年,我国吉林省梨树县村级换届时的 “海选 ”是我国新时期基层民主重大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32年英国方针选举改革不是扩大工人的选举权,而是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新中国第一次普选是在 1954年, 、 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 选举制度。 点评:选举制度的实行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西方国家选举的发源地在古希腊,近代西方选举制度是伴随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借鉴古代社会选举制度的基础上,为适应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逐步产生的。当代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可
4、以归纳为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原则四 项。从西方国家科学现代技术对选举产生的影响中可以看到,科学现代技术的发展,将改变选举的形式和手段,逐步影响选举方式,使选举制度更加直接和民主。 下图是纪念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镜头,老人和孩子的脸上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深切崇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思想认识达成统一 B俄罗斯要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C俄罗斯要向社会主义国家表示友好关系 D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答案: D 试题分析:俄罗斯是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纪念十月革命说明了十月革命的地位和影响之大。故答案 :选择 D项。 考点: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对当今俄罗斯的影响。 点评:
5、关于俄国十月革命,( 1)对于十月革命的认识角度不同,结论也有差异。站在国际工人运动史的角度看,它是第一个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站在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它为俄国的现代化开辟新的道路;(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受十月革命影响很大,高考试题重视中外知识的联系,比较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要求考生认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乔治 凯南说: “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使得那个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北风的直接威胁 ”喻指战
6、争方式 B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喻指冷战 C古巴导弹危机属于 “北风的直接威胁 ” D马歇尔计划属于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北风的直接威胁 ”喻指战争方式,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喻指冷战,马歇尔计划属于 “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故 A、 B、 D项是正确的;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发生战争,仅是 “危机 ”,不属于 “北风的直接威胁 ”,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点评:美苏冷战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巨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美苏冷战对中国的外交有很大的影响,高考重视对在美苏对峙中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事件的考查,比如,
7、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美苏冷战对西欧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高考试题从西欧或日本的 角度,要求考生认识美国对西欧、日本政策变化的原因。( 3)美苏冷战对美苏两国都有很大的影响,高考试题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入手,要求考生认识美苏冷战对美苏两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011年 1月 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 “一超多强 ”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
8、球化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说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A项只讲到政治一个方面,不全面; C项说法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早也解体, D说法错误。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二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 1)关于美苏争霸期间的多极化趋势,高考主要考查其表现,主要包括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等。( 2)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高考试题一方面考查多
9、极化趋势的加强的表现,另一方面重视考查在多极化趋势的背景下,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要求考生认识 “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基础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世界主要政治力量无不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高考试题重视对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经济发展善的考查。 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和突出成就。图中两件展品存放的展台应属于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方砖 ”上的 “海内皆臣(国家统一) ”和小篆字体以及 “翻土起垄(垄作法) ”,可知是秦汉时期,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牲
10、。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是历史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考查的角度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的发展状况;(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表现,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 3)对小农经济的理解以及小农经济与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记载: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成化末年值水灾,时祖居傍河,水淹入 室,所酿酒尽败 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 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从材料看毅庵祖 “家业大饶 ”的原因有 适时
11、改行易业 丝织品品种多 丝织品质量高 注重扩大再生产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 “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 ”体现了 ; “织诸色 币(帛),备极精工 ”体现了 ; “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体现了 。 考点:本题考查明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点评:古代手工业成就是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主要表现,在历年高考题中常有涉及。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对古代手工业的成就熟记,不能混淆出现手工业的年代及手工业的类别。本考点容易结合文物图片进行考查,解答时要注意观察文物图片隐含的有价值的解题信息。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
12、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 1980年以前每年以 1700万亩( 3 5%)的速度增加。到 1980年达到7 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是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 1980年以前每年以 1700万亩( 3 5%)的速度增加。到 1980年达到 7 33亿亩 ”可知,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
13、一定程度的发展,故答案:选择 A项。从材料中可知是 “人民公社期间 ”,农村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 B项不正确; “大跃进运动 ”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故 C项不正确;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政策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家注重工业的经济投入,没有重视对农村的经济投入,故 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业发展。 点评:人民公社,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失误探索,同时高考重点考查新中国农村中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政策的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 给农民经营权 给农民 补贴。 1992年 4月 8日,一九九二
14、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方向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南方谈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 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
15、了一步,故答案:选择 D项。 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故 A项不正确; B项不是书中的主要内容,故 B项不正确;南方谈话明确了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故 C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南方谈话的内容。 点评:邓小平理论, 2013年高考可能集中在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基本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等方面 ,以图片、表格、观点、史料等形式切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年份 记 事 1918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 连续发表题为剿 “匪
16、”和造 “匪 ”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 “围剿 ”。 1937 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 香港版出刊。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还要了解有关申报的发展历史,材料可以反映出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据所学,申报创办于 1872年上海,历时 78年,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
17、、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以 “无偏无党 ”“独立之精神 ”为办报宗旨,申报所倡导的舆论的 “独立 ”对中国近现代报业的发展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故本题中 是正确的,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传媒方式的变迁。 点评: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传媒方式,对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注意其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近几年高考多以选择题的命题。 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 “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 ”、 “世界大战中的华工 ”“还我青岛 ”、 “公共汽车开始运行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晚清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
18、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 ”、 “世界大战中的华工 ”、 “还我青岛 ”、“公共汽车开始运行 ”分别在 1913年、 1914-1918年、 1919年、 1924年。判断各选项时期,本题选 C 项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在 1912-1927 年。A项清王朝结束于 1912年; B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始于 1927年,结束于1949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开始于 1912年 1月 1日,结束于同年 3月 12日。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时间界限。 点评:关于民国时期政权的变更,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 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19、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 3月 12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121928 年 )。北洋政府统治的 16 年中, 19121916 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他复辟帝制失败,抑郁而亡后,北洋集团出现了分裂。先后有皖系、直系和奉系军阀分别控制着北京,19161920 年是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01924 年是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年是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8年奉系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北洋政府在北京的统治。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 建立, 1949年覆亡。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
20、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重商主义是 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 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自由主义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药方,最早出现于 18世纪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亚当 斯密,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的
21、壮大,要求自由生产、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主义应运而生。由于市场的弊端,导致经济发生波动和混乱,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又称 “凯恩斯主义 ”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点评: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1) 高考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基本含义、背景、影响;( 2)还要注意这些理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联系,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其演进。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22、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试题分析: 500年前欧洲人拿着圣经到非洲的主要目的还是殖民掠夺,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拿着圣经传播基督教只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说传播宗教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仍然是殖民掠夺,故选 A;其余 B、 C、 D都应排除。 “象牙 ”的拥有者易手,反映了经济方面的冲突,圣经的传播反映了文化、文明的融合,故 A项最佳。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点评:以新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
23、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是新 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殖民灾难。 图片是较为直观的历史素材之一,对下列图片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法拉第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浙江省 余姚 中高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