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 2013学年广西柳铁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A开元通宝 B建安文学 C文景之治 D澶渊之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但开元通宝是金属铸钱不属于文化名词, B建安是东汉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是特有的文学名词,符合题意要求, C文景是西汉两位皇帝的谥号, D澶渊之盟是因宋代在澶州签订宋辽合议而得名,故答案:选 B。 考点:史学常识 年号,庙号和谥号 点评:高考对史学常识的考查时有出现,常考的史学常识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 天干地支计时法; 天干地支与生肖称谓; 天干地支纪年法; 阴阳五行; 史书的常见编写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称谓,如科举制的中举者名称,不同年龄的称谓等内容,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积累。 秦末 “有叛人而无叛吏 ”,汉初 “有叛国而无叛郡 ”,中唐 “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 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无叛吏,无叛郡,无叛州 ”说明郡县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而郡县制是中央
3、集权制度的产物,这能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答案:选 D, A B C三项各自强调了自己的特殊性而不能说明三者的共性。 考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他对此后 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而且奠定了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 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 70万人去修始皇陵, 70万人去修阿房宫, 50万人戍五岭 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 D时代差异 答案: B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创造出中国古代众多的工程奇迹和文明,而西周分封制则难以实行,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是重要原因而非主要原 因。 考点: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突出的特点,这一制度在中国曾经发生过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一制度与以古希腊民主政治为首的西方政治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生产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这一制度在秦代正式确立,此后随着王朝的更迭不断得以强化。 有材料这样表述: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
5、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 盗贼 情况报告真 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 ”。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内容说明宋代宰相李沆权力较大,对皇帝还拥有制约作用, A项材料无法体现, 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 点评:该题主要考察中国古达皇权与相权之间
6、的矛盾,教材中所述及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时更多的是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而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并未引起学生的关注,其实相权的削弱只是总体趋势偶尔也会有所反弹,列入元代的中书省的权利在明显的强化,以至于拥有自己的派出机构行省。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商鞅变法是要用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井田制,这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革命性变化,而王安石变法则维护封建土 地制度,二者在对原
7、有的土地所有制的态度上有根本性的不同,所以答案:选 B,在 A C D三项的表现方面二者也有重大区别但经济基础之上的差异才是最大的差异所在。 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北 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 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
8、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 “无可奈何 ”的原因主要是 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宋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特派文官管理地方,文官与武将的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答案:选C, 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宋代的社会政治 点评:中国 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 加强思想控制。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
9、雕是虎门销烟,镌刻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A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纪念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 ” C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 D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虎门销烟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这一 精神主旨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 点评:虎门销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但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行动,鸦片战争也难以避免,打开中国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才是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所在。但这场侵略战争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社会由此开端。 近代中国
10、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说明外国人在中国犯罪中国司法不能将其审判,这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遭破坏,这种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答案:选 D, A C两项不符合史实, 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 考
11、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点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与西方殖民者所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对中国社 会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除了割地赔款直接的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等司法主权的破坏等,高考经常关注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相关内容的考查。 朝鲜和俄国本是相隔甚远的两个国家,但在世界近代史上却成了邻国。促使它们成为邻国的直接原因是 A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 B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 C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攫取了中国东北
12、大片国土,这使其能够 与朝鲜接壤,这一史实反映在中俄签订的北京条约中,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两国挑起,但其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获益者却是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侵害。 (2)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该思想属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
13、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体含义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仆役,很显然这是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但并未主张推翻君主和王侯将相的统治,故这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维新变法思潮 点评: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 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 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
14、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材料中的 “这次变革 ”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 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中国将来可能会建设 “自由,平等,博爱 ”的中华共和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853年可以断定此次变革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答案:选 B, A C D三
15、项时间特征与此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高考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将一幅 华盛顿肖像赠送给徐继 ,他在赠送仪式上说:“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又说: “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 ”这一材料表明 A徐继 崇洋媚外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 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
16、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 D中美通过早期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彼此间的了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美国人是因为徐继比较了解美国国情才表 达对其的钦佩之情: “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 ”,这也说明了解美国国情的中国人甚少,同时,美国人也表述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综合起来反映了 .中美通过早期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彼此间的了解,答案:选 D, 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历史潮流 点评: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林则徐
17、,魏源和徐继 等人则处于向西方学习的起点,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近代 化拉开了帷幕,这可能要比地主阶级直接向西方学习军事的直接作用要大,本题即是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公元前 217年,某商人在宛 (今河南南阳 )交易时使用蚁鼻钱 (楚国货币 ),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该商人在此之后使用蚁鼻钱 (楚国货币 )违反了法律规定故
18、受处罚,答案:选 C, 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秦朝统一中国的措施 点评:秦朝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时期,其所采用的一些制度和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考查秦代某一项具体政策和采取的措施时一定要从统一对中国所产生影响的高度予以审视。 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 文。 ”上述言论 A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B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均田数量不足而使均
19、田制无法实行,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地主土地兼并才是均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所以答案:选 A, B D两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C项表述错误。 考点:唐代均田制 点评: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土地可以在各种名义下买卖,因而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土地兼并。均田制逐渐破坏,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唐玄宗后期时,已有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随着均田制在唐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唐代开始转变赋税的征收方式,即实行两税 法。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 “张骞在公元前 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处
20、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新航路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而张骞出使西域也极大地扩大了 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二者具有相似性,答案:选 C,A B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汉代对外开放交流 点评:材料将张骞出使西域与新航路开辟进行类比考查,其主要目的在于找出文化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影响。高考对新航路的开辟的考查主
21、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关注迪亚斯,达伽马和麦哲伦三大航海家的探索;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其中从多种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的成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史记载: “(商 纣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这里的 “鹿台 ”是指 A钱库 B鹿厩 C舞台 D粮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体含义是商纣王通过征收重赋充实了国家的钱粮,所以材料中 “鹿台 ”和 “ 钜桥 ”分别是指钱库和粮仓,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 点评: “鹿台
22、”一词的出现会让学生误以为是纣王的娱乐场所,从而会误选 “鹿台 ”是指舞台,其实不是,历史发展中有许多名称并非如其字面含义所示的那样,仔细体会其在材料中的真实含义才是解答 此题的关键,才能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公元前 6世纪,鲁国某贵族有封地 300亩,另辟新荒地 200亩,按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A 300亩 B 200亩 C 500亩 D 100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元前 594年(公元前6世纪早期)鲁国实行 “初税亩 ”即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 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
23、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所以,此人共拥有 500亩土地应按其拥有田地缴纳赋 税,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不符合当时规定。 考点:春秋时期土地私有的出现 点评:高考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井田制和均田制两个方面,对这两种土地制度的考查侧重于土地所有权方面,其实就所有权而言这两种制度都是国家所有制,但井田制是奴隶主所共有,而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政府所有。 下图是利用杠杠原理来汲水灌溉农田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此物在哪一地区被普遍采用 A长江以南 B中原地区 C江淮之间 D太湖流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西 柳铁一 中高 学期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