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 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可见,作者认为应多角度看问题,不能采取单一角度,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
2、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 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
3、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民主意识;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近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
4、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 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在迅速壮大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答案: B 试题分析: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其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实行专制,这体现的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故此题 应选 B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失败
5、的表现): ( 1)失败的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2)教训或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1919年 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其宗旨为 “排斥强权 ”、 “改良社会 ”。以下对其创刊宗旨的实质理解最准确是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和民主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919年 12月 ”可知,与五四运动处于同一年;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排斥强权 ”指的是反帝、 “改良社会 ”指的是反封建,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 “五四精神 ”主要是指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 “五四精神 ”的主旋律。 (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进步精神。 某学者认为: “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 “多元性 ”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反帝爱国运动 传播民
7、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可知, 反帝爱国运动 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上是正确的评价;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中国的社会 主义革命发生在建国后的三大改造;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不是彻底胜利。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陈独秀说,中共 “一大 ”时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到中共 “二大 ”时 “就脚踏实
8、地了 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 “二大 ” A确定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D决定与国 民党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共 “一大 ”时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说明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当时资产阶级还未取得政权;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法蒂反封建,符合中国的国情;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点评: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 ( 1)有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2)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3)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新的革命方法。 孙中山说 “国民党正
9、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为此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A发动护法运动 B与共产党合作 C建立黄埔军校 D发动北伐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其中新鲜血液指的是共产党,确立三大政策后,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式是 “党内合作 ”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新三民主义 ”。不是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不是三大政策。 1937年
10、7月 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 “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 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说明 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B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 “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说明国民党同意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此时已经爆发;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材料中看不出来;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是积极抗战;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抗日战争
11、点评:在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形势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抗开始走上合作抗战。 “卢沟桥本无城,明崇祯三年以此为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故筑城池。 北平市成立时,以宛平县不能寄治城内,遂移于此。 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 !”(据人物风俗制度丛谈)这篇文章的成文时间最有可能是 A明崇祯三年 B 1931年 9月 C北平市成立时 D 1937年 7月 答案: D 试题分析: “ 此次日军假演习挑衅,此城此桥遂遭厄运,赫赫名都,数百年史迹迭蒙耻辱,可哀也哉 !”,指的是卢沟桥事变,他发生于 1937
12、年, 7 月 7 日,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日本全面侵华: ( 1)标志: 1937年 7月 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 2)扩大:日本先后占领平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中国共产党)在 1922年和 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1922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B与 “国民党联合 ”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
13、务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跟国民党的合作是正确的,但在合作中也要保持警惕性,A 1922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应是 1924年;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 “最后的决裂 ”,说法错误是国民党右派叛变引起;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说法脱离现实;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式和政治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方式是 “党内合作 ”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新三民主义 ”。不是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不是三大政策。 毛泽东在 1945年
14、 8月说: “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 ”这段 话表明中共中央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A进行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D重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 “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共产党的态度,是要重组国民政府故, A进行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错误,此时抗战已经结束;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此时内战尚未开始; C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不合史实;此题应选 D项
15、 考点: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点评: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努 力的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而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据是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
16、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 1)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这就突出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空想性,而不是科学的。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 2)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 共产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 “科学性 ”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空想社会主义无法实现,但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非常重要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之一。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
17、平指出: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这里的 “某些问题 ”是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要抓住 “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 ”,联系 80年代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史实,可知这里的和平共处指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即一国两制构想,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 “一国两制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方针;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为一个国家内
18、政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 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下图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 界和平 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护航是参与联合国的行动,其余几项与此活动皆无关系;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时期中国外交的背景( 1)国际: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 2)国内:十一届三中
19、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成为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际。 法德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 1100年中,他们一共打了 200多场战争,平均 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 “政治智慧 ”是 A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德两国的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A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
20、此无关;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法德无关。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欧洲的联合 点评:欧洲联合的特点: 成员国不断增加;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 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 25年即 70年代,联系史实可知,此时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21、, A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以上均属于多极化的原因。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多极化的出现 点评: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纵观近几年国际关系的发展, “伙伴关系 ”一词屡见报端,与 “冷战 ”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截然不同。这种变化
22、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 C反映出各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史实分析,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应是尚未建立、B. 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应是依然存在而非消失、 D. 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并未出现趋同的状况,以上三项军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知识富有时代感、现实感,大多属于当今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在复习时,应立足当今 社会,密切联
23、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关注本单元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大国关系的相关知识,如巴以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美俄关系、美日关系等,还要与当前和平与发展中的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威胁、地区冲突等问题相联系,分析理解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进入民国时期,以 “民 ”字当头的报纸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为了发动民众力量推翻清政府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为了发动民众力量推翻清政府,此时已经推翻;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辽宁 丹东 宽甸二 中高 上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