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6年 4月 1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携家人在祖籍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祭祖仪式,这种尊祖敬宗的习俗源自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世袭制和禅让制是王位传承的方式。因此 ACD三项都与材料尊祖敬宗的习俗无关。西周除实行分封制外,还实行宗法制,宗法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政治的隶属关系。虽然后世宗法制不再实行,但是重视宗法血缘关系的传统却保留下来。故选 B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
2、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 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平天 国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涉及到与外国有关的、顺应发展资本主义潮流的都是新的特点。依据这个方法,很容易选出答案:为C。 项都未反应新的时代特点。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点评:判断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应从当时的社会性质分析。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施政纲领等需要掌握。 1912年 2月,孙中山认为: “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达到。 ”孙
3、中山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 C 试题分析:武昌起义后,帝制并没有马上废除,当时存在着南北两个政权;中华民国 1911年 1月 1日成立,此时帝制依然存在。临时约法 1912年 3月颁布。因此 ABD 均错。 1912 年 2 月,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帝退位,帝制终结。故选 C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有关的知识点如三民主义、临时约法、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参加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资,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当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
4、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 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分析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帝制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革命后拥护帝制已经被人看成疯子了,说明此时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故选 C。 ABD均未体现。 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点评:辛亥革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有关的知识点如三民主义、临时约法、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 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C “
5、还我青岛 ”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答案: D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对内反北洋军阀,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ABCD四项中只有 D项体现这两个方面,故选 D 考点:五四运动的性质 点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与此相关的五四精神也是需要掌握。 董必武于 1961年写了一首怀念战友的诗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请问,董老诗中写的是哪一次会议?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 一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 “南湖泛舟 ”,与此相关的党的会议是中共一大。在一大期间,由于受到威胁,会
6、议中心有上海转到南湖进行。参加会议的济南的代表有王尽美、邓恩铭等。 A会议在武汉; B会议在遵义; D会议在北京。都与南湖无关。 考点:中共一大 点评:此题考查了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大确立的基本纲领、二大确立的基本纲领以及它们的比较学生应该掌握。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了 A人民民主专制理论 B人民战争路线 C统一战线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错误,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是建国后实行的;人民战争路线和统一战线理论是抗战时期实行的路线和理论。因此 BC 均错。秋收以后,毛泽东领
7、导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入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农村革命路线,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D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此外,毛泽东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几篇重要的著作也需要掌握。 1935年的遵义 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 ( ) A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B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知识。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
8、为它表明中共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故选 A。 B项是现象; C项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D项错误,找到了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考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点评:遵义会议是在征途中的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长征等也需要掌握。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 “本月忧患最深 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 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造成蒋介石 “忧患最深 ”的主要原因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C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作战打响 D南
9、京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战略反攻的的序幕; 1948年后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 4月后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作战打响,南京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因此从时间上看,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抗战后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过程等需要掌握。 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
10、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长征, 1934年到 1936年; 是渡江战役, 1949年 4月; 是秋收起义, 1927 年; 新中国的成立, 1949 年 10 月。根据时间排列可知答案:为 C。 考点:秋收起义、长征、渡江战役和新中国成立的时间 点评:此题考查的时间涵盖了从 1927年到 1949年的 20多年,学生需要对这一段历史的重要的史实的时间精准把握。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定不平等条约 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
11、制度 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 “总统府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是在南京解放后,新中国的成立结束的。因此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其它 两项都不是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 考点:南京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近代在南京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除了近代史的开始和结束与南京有关外,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等也与南京有关,需要注意。 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但不是彻底的胜利,国民党遗留的大批的特务需要清理;西南诸省有的还没有解放,国民党还存留有大量的军队;帝国主义在华的影响还没有清除等。故选 A。BCD三项说法都正确。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只是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性质。学生在这个方面应该准确的理解。 南京大屠杀 ”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 “南京大屠杀 ”时,最有力的证据
13、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 ”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答案: D 试题分析:史学研究涉及到史料选择的问题。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主要是直接反应相关历史的遗迹或遗物,第二手史料则是存在转述现象,如回忆录、著作等。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可信度高。结合以上分析,答案:为 D。 考点: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 点评:史学研究的方法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此外,史观的问题,也需要学生掌握。 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特点的概括,最全面的是: A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的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B由局部战争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抗
14、日的民族解放战争 C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单独起来抗日的战争 D在两条抗日战线指导下的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民族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应该择优选择,看哪一项最全面。 A与 B相比, A缺乏对抗日战争性质的内容; C只是从时间上表述; D只说了性质这一个方面。 B项涉及到了抗战的范围、性质等诸方面内容,最全面,故选 B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学生需要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的一些事实: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两个战场、重要的 代表会议、抗战意义等。 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15、加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行政体制。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因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这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 D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下长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撤换,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其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法律制度、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等。皇帝制度
16、是这一制度的核心,皇权至高无上,可以左右一切制度。故选 A 考点: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历朝不 断的加强。秦朝的其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也需要掌握。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故选 A。 B 项错误,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但是到不了村。中国古代 “皇权不下县 ”。C 项错误,秦汉以后地
17、方官吏已不能世袭; D 项错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方没有独立的行政体系。 考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点评:此知识点为重点。除了材料中考查的地方体制的演变外,相权的演变也是重点,需要掌握。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明朝废除丞相,分权六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丞相制度在西周时尚未出现;西汉时设置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因此 与丞相制度无关;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明朝直接废除丞相制度 加强皇权,因此 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8、存在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需要掌握。 以下对历史上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隋唐以后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B注重选拔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D客观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 答案: B 试题分析:科举制在隋唐时创立,后来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客观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因此 ACD均正确。科举制专注于儒家经典,特别是明清以后专注考查四书
19、五经,抑制了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的出现。故选 D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后代沿用的政治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此外,三省六部制、监察谏议制度也需要掌握。 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A急需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 B中国 地大物博且人口众多 C清政府内部统治出现危机 D资本积累需大量贵重金属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 世纪上半期,西方大都开始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增,因此此时列强侵华的主要动力是急需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 BC 属于中国方面的原因,是外因; D项是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需求。故选 A 考点
20、: 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略中国目的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鸦片战争为代表的侵略战争是以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则是资本输出为主,商品销售为辅。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的学生应该明白。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 A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B割地、赔款和开埠 C英国、法国和日本 D损害中国关税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知识。 A项均未涉及; C项中南京条约没有日本、法国,马关条约未有英国和法国。 D项未涉及关税自主权。这两个条约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故选 B。 考点:南京 条约和马关条约比较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这两个条约的内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福州 外国语学校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