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 2005年进行的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 30: 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故选 A。 考点:以家族血缘文化考查宗法制对现代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 20世纪 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 “要和平,争民 主 ”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 A 为孙中山领导
3、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 B 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故选 B。 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根据时间判断, 20世纪 40年代 “胜利到来的当时 ”应该是抗日战争胜利之时。民族战争刚刚胜利,人们普遍要求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使和平、民主的愿望最终落空。 1949年 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 “时间开始了 ”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 “开国的绝唱 ”。 “时间开始了 ”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
4、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 “时间开始了 ”指我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都是从 1956年开始,故 A和 C都不符合题意; B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在 1978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故选 D。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时期的划分。 点评: 1949 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 1966年,社会主义探索所时期; 1966 1976年,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9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
5、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 的是 大清国龙旗 五色旗 五星红旗 A图 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图 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图 确定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 大清国龙旗,朝统治时期,故 A正确。 五色旗,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 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它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全国各地的 2992件作品中选出。故 C正确。这三面旗帜的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故 D也正确。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 点评:本题考查
6、学生图文阐释的能力。依据三幅旗帜及其文字说明,可以明确它们隶属的历史时期,从而判断出文字阐释的正确与否。 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 “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 ”这里的 “大合唱 ”主要指的是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题干描述的
7、是其中的政党制度。故选 C。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 1949年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57年夏,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座谈时翻译家罗稷南提问: “要是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么样? ”毛泽东十分认真地思考片刻,回答 : “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这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鲁迅永远是一位自由的斗士 B毛泽东发展了他的的斗争哲学 C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健全 D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失去言论自由 答案:
8、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的 “1957年夏 ”“ 文艺界人士 ”“ 关在牢里 ”等几处可以判断 C、 D两项与题干中的材料有关;再结合题干设问的限制词 “本质上反映了 ”排除掉 D项。故选 C。 考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点评: 1957年 6月,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右派斗争。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这对于分清大是大非,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很多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9、 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 “反革命 ”,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 据判断,这反映的是 “文革 ”时期的历史现象 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 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 项,随着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 的选项即可。故选 A。 考点:文革时期的历史。 点评: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 :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
10、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 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十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载入宪法。外电评沦: “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一届全国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D中共十六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 “依法治国 ”写入宪法。故选 C。 考点:依法治国。 点评: 1999年 3月 15日 -16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
11、国作为基本治国方略 ,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 ,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村长 ”、 “村官 ”、“村委主任 ”、 “ 职务是老百姓给的 ”等信息即可判断出 D项正确。 考点:基层
1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点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承认: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应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英国 “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深受国内经济危机困扰 B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中国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不妥协的态度 D英国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用材料情境的形式考查了 “一国两制 ”下香港回归的原因。从中英联合声明中
13、的关键信息: “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 “ 这是应 该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看出英国交还整个香港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迫于中国的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故选 B。 考点:香港回归的条件。 点评:香港回归条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一国两制 ”的方针指导;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法律依据;港澳同胞的期盼。 环球时报记者李洁思台湾报道: 2008年 7月 21日,陈水扁卸任后首度以 “被告 ”身份出庭。一位老伯伯从背后一记 “无影脚 ”踹了陈水扁屁股,声称: “我是代表十几亿中国人踹陈水扁。 ”这说明 A “一国两制 ”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识 B “台
14、独 ”势力在台湾已经受到法律的严惩 C “台独 ”不得民心,受到人民的唾弃 D国共两党已经实现第三次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看出是台湾报道,排除 A项; “我是代表十几亿中国人踹陈水扁 ”反映了台湾人民对陈水扁鼓吹 “台独 ”的反对,说明 “台独 ”不得民心。但是,海峡两岸 “消除隔阂,走向统一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台独 ”势力在台湾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故排除 B、 D 两项;陈水扁被踹的现象,实质上说明了 “台独 ”不得人心,即 C项正确。 考点: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点评:当前两岸关系的阻碍: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三者之间既有共
15、同点,又存在差异,因此 “一国两制 ”构想在三个地区实施的内容不完全一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回归祖国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不变 B我国要对 “三地 ”恢复行使主权 C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都享有高度自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在 “一国两制 ”构想下,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异同。三者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归祖国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 不变,都享有高度自治权,故 A、 C、 D均正确。但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部政治问题,香港澳门属于国家领土不容侵犯的主权问题。故选 B。 考点: “一国两制 ”构想。 点评: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
16、,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 “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 “上海 ”“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等看,此战事指淞沪会
17、战,抗日的参战军队是国民政府的军队, A 不正确;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 C不符合题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 1938年广州、武汉的失守, D不正确。故选 B。 考点:淞沪会战。 点评:淞沪会战是 1937年 8月 13日至 11月 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 “八一三 淞沪战役 ”。 淞沪会战,是中国全民族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0世纪 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 “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A九 一八事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北省 邢台 中高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