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陕西书协换届闹剧引发舆论大哗且持续至今,固然与事件本身的 “荒谬 ”有关,但陕西书协在面对质疑时闪烁其辞,客观上也让事件在持续发酵。 B慈善家陈光标先生先后捐善款近二十亿元人民币,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谦虚地说:我并没有什么挟山超海的力量,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C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一股改进文风、会风的 “新风 ”上行下效,各级会议纷纷以实际行动落实文风、会风的改进,引发舆论关注。 D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管窥蠡测、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
2、苟,如果做事毛糙,粗枝大叶,势必给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答案: A 试题分析: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B项 “挟山超海 ”,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不能用来修饰 “力量 ”。 C项 “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贬义褒用。 D项 “管窥蠡测 ”,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 了解很狭窄,很偏面。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 “正能量 ”的关注和讨论。 “正能量 ”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
3、。 。 。 , 。 只有多创造多传递 “正能量 ” 每个人的身上有 “正能量 ”,自然也有 “负能量 ” 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负能量 ”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这 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根据 “只有 才能 ”可以确定,所以排除 B; 有 “负能量 ”一词衔接,所以排除 A、 C; 根据 “只有 才能 ”可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欧洲多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4、约的国家占多数,仍然会以保护生态的名义划出一定不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这实际是在保护农村。 B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那一首首爱国歌曲、流行歌曲、经典歌曲,越过水巷小桥,越过粉墙黛瓦,越过古宫闲地,在城市的公园、社区和广场上潇洒飞扬。 C香港特区政府旅游事务署日表示,关注内地游客因未能获旅行社安排住宿需在大巴过夜事件,已要求旅游业议会按相关规则,严肃处理此事。 D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发达国家央行已成为国内经济政策的代理人,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一直领导潮流,采取接近零利率以及超过 4年的多轮量化宽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 “城市化水平 ”与 “约 ”搭配不当,可将 “城市化水平 ”改为
5、 “城市化率 ”; B项, “爱国歌曲、流行歌曲、经典歌曲 ”并列不当; D项, “采取接近零利率以及超过 4年的多轮量化宽松 ”成分残缺,在 “宽松 ”后加 “政策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的研磨器,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但据推测,其形制基本延续史前。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四代,人们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充当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 磨制加工或刻制纹饰。因此,根据目前所知的文字资料与考古发现,只能认定汉以前的砚或研尚处于萌发期,尽管其历史年代远远长于砚的
6、成熟期。 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表明,西汉时,通常意义上的砚已经完全形成。砚之形成与命名,乃为砚之性质所定。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于释名(卷六)中将砚之性质概括为: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无论以研石压研抑或直接以墨条研磨,形式不同,其结果均以 “研 ”之外力推动,使墨 “和濡也 ”。刘熙此话言明研墨之工具与行为,于汉时已成定制。汉代班固在汉书 薛宣传中说: “(薛宣)下至财用笔砚,皆 为设方略,利用之,省费,吏民称之。 ”汉代崔 在四民月令中记载: “正月砚冻释,命童幼入小学篇章。十一月砚冻,幼童读孝经论语。 ”从上述典籍可以看到,砚在汉时已为日常所用。 汉人制砚不仅在完全意义上完善
7、了砚的整体功能,而且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 “下意识 ”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 “有意识 ”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汉砚已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行列。这是个质的飞跃。从形状上看,汉砚有两种类型。一是饼形砚,即由汉代之前的自然扁平形研磨器变为磨制较为规范的圆饼形砚,上附研石。个别砚立面还雕 刻有纹饰,有的砚底有字款。二是板砚,即以长方形薄石板做底,再配以石研钮或陶研钮。东汉时期,饼形砚发展为砚上配圆雕盖、砚身雕三只附足的砚形。汉三足砚乃为有足砚之发端。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研墨时将墨丸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碾碎,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研石
8、。东汉开始出现松塔形墨,直接用手持墨即可研磨,研石从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砚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整体造型详略得当,特别是在立意上,取大势、略细节,以势写实,以静寓动。其装饰雕刻纹样普遍采用“四神样 ”、 “云雷 样 ”、 “方相氏样 ”等纹饰,在雄浑古拙之中,飘逸出神秘与浪漫之气。汉砚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首先是因为汉代的社会伦理还是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使器物的造型、花纹承载了礼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再者,刘汉政治集团的统治以 “霸王道杂之(汉宣帝刘询语) ”,即以暴力和权术来进行政治统治,集团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格主要是由楚文化(
9、老庄及巫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会而成,它所表现的雄浑古拙之中,仍带有楚文化特有的浪漫气质和巫的意识。 (摘编自黄海涛砚上汉风) 【小题 1】下列对于砚的形成历史的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现证明,但据推测,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研磨器的形制基本相同,通常意义上的砚尚未完全形成。 B目前已经认定,汉以前是砚或研的萌发期,人们直接选用合适的石块作为研磨器,没有对其磨制加工,也未刻制纹饰。 C砚的形成由砚的性质决定,汉末训诂家刘熙对砚的性质所做的概括表明,作为研磨工具的砚在汉代已成定制。 D在汉代,砚已经完全形成,不仅如此,根据班固与崔 在相关典籍中的记载可知,此时的砚已进
10、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汉砚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的行列,从此开始具有美的欣赏功能,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B不同于以前形状自然扁平的研磨器,汉代的饼形砚经过较为规范的磨制,呈圆饼形状,有的饼形研还雕有纹饰或字款。 C西汉石砚多带有研石,到东汉时研石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东汉出现了不需要研石即可研磨的松塔形墨。 D汉代的社会伦理还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器物的造型、花纹具有礼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汉砚便是如此。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A虽然以砚研墨有研石压研和直接
11、以墨条研磨两种不同形式,但目的都是以“研 ”之外力推动,使墨 “和濡也 ”。 B汉砚中的饼形砚和板砚应为西汉所特有,因为它们都有研,而这时的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需要用研来磨。 C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汉砚的整体造型雄浑古朴,其装饰雕刻纹样又呈现出神秘与浪漫之气。 D汉砚具有神秘与浪漫之气,原因之一是刘汉政治集团的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格具有楚文化的特色。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目前已经认定 ”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 “目前只能认定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12、】 试题分析: “从此开始具有美的欣赏功能 ”说法有误,原文为 “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 下意识 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 有意识 地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 ”,亦即以前的研磨器也具有欣赏功能,只是它不是制砚者 “有意识 ”的行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汉砚中的饼形砚和板砚应为西汉所特有,因为它们都有研 ”的说法有误,不能根据饼形砚和 板砚有研就断定,它们为西汉所特有,因为根据原文,东汉只是开始出现不用研的松塔形墨,因此东汉应该也有带研的砚。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后面问题。( 25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 1927年到 1943年秋参加 “民主运动 ”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 “何妨一下楼呢 ”,他竟因此得到 “何妨一下楼斋主人 ”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 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
14、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 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 “九 一八 ”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 “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 直到 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
15、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 “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 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
16、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 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 “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 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 “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 不久,闻
17、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 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 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 “四个警察 ”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一九四四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 “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 ”。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
18、直到 1947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最后一次讲演 ”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熙闻一多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 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 “何妨一下楼斋主人 ”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
19、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 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 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小题 2】 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文章题目 “闻一多的转变 ”中 “转变 ”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选 B得 3分,选 D得 2分,选 E得 1分。 【小题 2】 反感激进思想,参加反苏反共大会; 反对
20、爱国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 认为西安事变是军人称兵叛乱。(每点 2 分,共 6 分。) 【小题 3】 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 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 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每点 2分,共 6分。) 【小题 4】含义一: “转变 ”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 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民主的运动; 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 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 “转变 ”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 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 其反动统治; 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 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将两个
21、含义结合起来也可。观点 2分,理由每点 2分,共 8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项 “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 ”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C项说中国之命运一书 “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 ”不妥, “义和团精神 ”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 E项 “让读者体会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像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而非全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二、三、四段是本题的答题区间,由这三个段落可以归纳概括出三个要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闻一
22、多的变化,是从 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 ”这是解答本题的提示语,以下内容即是其转变的原因。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是起因,走出象牙塔,过着下层人的生活是其真切的体验,田间的诗促使他转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 ”“开始成为一位斗士 ”由此 可知闻一多从学者转变为斗士。 “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 ”由引可见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
23、题。 郑达山退休 张晓静 郑达山是走着回来的。他昨天还拥有而今天已换新主的专车 ,虽然还受命最后送他一次 ,他觉得那不过是得意非凡的空洞礼貌 ,就很怅然地拒绝了。郑达山一只脚刚从门外伸进来 ,保姆就将拖鞋递到他脚前 ,然后站起来接过他的公文包。郑达山换过鞋 ,朝会客厅走去 ,面部表情无任何波澜 ,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 退休前的那些日子里 ,郑达山总是让司机把车停在小区的林荫道口 ,然后沿着池塘边碎石路步行回家。郑达山需要碰到一些向他或是他要打招呼的人 ,需要妻子、女儿、女婿日复一日迎接英雄般迎接他归来。今天刚正式退休 ,就没有了这样的场面。外孙们刚放暑假 ,由妻子带着 ,在女儿、女婿陪同下逛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南省 高中 毕业班 第一次 联合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