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7分) 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 “卷轴 ”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 “展开 ”,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 “敛合 ”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
2、时间性的要求。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 “舒 ”和 “卷 ”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 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 “段落感 ”,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
3、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制所隐含的既不是 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 “限制性 ”的观赏。 “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 ”,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 “栽竹 ”,考虑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
4、的隐喻。 “粉墙 ”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 “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 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 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 “雅集 ”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
5、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小题 1】第 段划线词 “展开 ”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小题 2】分 析第 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分) 【小题 3】概括第 段的主要内容。( 2分) 【小题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 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在这样的意义上 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藏 ”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 “过去 ” 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6、, , , 。 【小题 5】下列对 “粉墙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粉墙 ”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 “粉墙 ”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C “粉墙 ”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D “粉墙 ”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小题 6】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4分) 答案: 【小题 1】全幅呈现或整幅完全展现 【小题 2】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静态空间占有的内容,引出下午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小题 3】( 1)卷轴的形制使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 2)卷轴的形制使长幅横式
7、卷轴作品的观看由时间控制。 【小题 4】 B 【小题 5】 B 【小题 6】答案:示例: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新颖。文章从一般的卷轴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卷轴作品的分析,并对观看过程作具体介绍;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以孙少述的诗句做类比、引用布迪厄的话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作者的看法。 【小题 1】根据上下文语境, “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 ”, “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可以推知 “油画 ”被 “展开 ”应该是 “全幅呈现或整幅完全展现 ”。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小题 2】这个
8、句子处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一般来说在文章中间部分,结构上多数是起过渡的作用,关键是此题一定要答出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此句和空间的关系是承接上文的,和时间的关系是下文陈述的内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小题 3】第三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二句的开头是 “具体而言 ”,显然这是对第一句的展开说明,是 更为具体的解释的内容,所以应该从第一句话概括出一条内容。而第一句中 “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是对前面的各种因素的一个总结,所以应该把这句筛选出来。第三句要注意 “因而 ”这样总结性的表示词,第四句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
9、 “这是 ”指代的内容在前面,因而第三句话更为重要,是答题的区间。 【考点定位】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小题 4】 具有总领的作用, “处理既往事物 ”和 中的 “使所收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意思上是照应的, 和 “延伸到未来 ”和 “把未来变为 ” 又暗含顶针的 手法。 , , 说的都是 “藏 ”所体现的中国人的心理,也就是 “藏 ”的意义。所以接下来承接 在这样的意义上, “这样 ”就是指代前文的 , , 的内容。 后衔接 , “藏 ”既然具有这样的意义,对所藏之物有什么要求呢?这就是 的内容了。本题不算难,要注意分清五句话的关系。 【考点定位】考查根据语境衔接句子的能
10、力 【小题 5】根据 “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 ”这句诗,和后文的解说:“粉墙 ”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 “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 ”粉墙说的是 “趣味 ”,而 “趣味 ”又是 “分等级的 ”,所以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小题 6】本题分 “视角新颖 ”和 “方法多样 ”两项进行评分。 “研究的视角 ”是文章的研究主体,也就是分析文章通过对什么的研究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方法多样 ”从 “阐述 ”的角度来分析涉及到哪些方法。其实也就是总结行文的脉络。 【考
11、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1分) 惠特曼访问记 埃德蒙 戈斯 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 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 只能是献辞 是格外真诚的。 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
12、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 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1885年 1月 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 “沃 惠特曼 ”,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 “是我的朋
13、友 吗? ”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 心满意足 的感觉。 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 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 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
14、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 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 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 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 “挡住阳光 ”。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
15、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 ”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
16、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 “眼下呢, ”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 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 ”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 “再会,我的朋友! ”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
17、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 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 惠特曼( 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 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小题 1】第 段中,作者感到 “心满意足 ”的原因是 。( 2分) 【小题 2】第 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3】第 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 3分) 【小题 4】第 段所写的 “阳光 ”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 4分) 【小题 5】第 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
18、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小题 6】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6分) 答案: 【小题 1】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 “我 ”感到放松和愉悦 【小题 2】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 1分),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 1分),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1分)。 【小题 3】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 1分)、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 1分),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1分) 【小题 4】温暖的阳光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全国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统一 考试 语文 上海卷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