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一年级十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1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一年级十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一年级十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一年级十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答案:( 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石油、煤炭等重要能源的有关政策,这次调整的基准,就是加快国内一些重要能源与国际接轨。 B经过在大学半年的艰苦培训,他的竞技水平和心理意志有了较大提 高
2、,他相信在明年的比赛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C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能在世界金融危机下迅速升温,除了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刺激 政策的因素外,还在于部分开发商捂盘作假、哄抬房价,也是房价迅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D面对海地人民所遭遇的灾难,中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海地人民捐款捐物,体现出真挚的国际友情与可贵的互助互爱的人道 主义精神。 答案: D( A项成分残缺,应在 “国际接轨 ”后面加 “的步伐 ”; B项 “心理意志 ”与 “提高 ”不搭配 ;C项句式杂糅,应去掉 “还在于 ”)( 3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近日,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我的团
3、长我的团在全国几大电视台粉墨登场。据说,这部电视剧在江苏台一开播,便创下 “零点首播 ”收视率之最。 B在实施盗墓前,这个团伙曾多次到实地去查看,把盗墓的路线画成线,并且详细地在墓地各位置做了标记,真可谓处心积虑。 C当前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老师们喜欢把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进行字、词、句、的零散分析,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D在同伙的耳提面命下,他铤而走险偷盗金店,结果落了个被抓判刑的下场。 答案: B( “处心积虑 ”是贬义词,放在此处恰当。 A项 “粉墨登场 ”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此处用错对象。 C项 “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与语境不符。
4、 D项 “耳提面命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此处属望文生义)( 3分)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吟诵的前世今生 雅 集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吟诵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及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是依照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
5、,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明阳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是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一般有吟有诵,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
6、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 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也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印象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普遍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而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时期,私塾再遭没顶。 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
7、并取代吟诵。上世纪 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为之录制了唱片。 1934年和 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吟诵的唱片,发行海内外。 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 “吟诵 ”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叶圣陶、俞平伯等等。 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 1997年,陈少松先生的著作古诗词文吟诵研究出版,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 告等。 2008年,常州吟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大声疾呼而身体力行。然
8、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在 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选自 2009年 9月 30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 “吟诵 ”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面对汉语诗文的 一种传统高效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而形成的,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
9、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小题 2】下列不属于吟诵 “濒临失传 ”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私塾由困境逐渐走向消亡。 B 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社会
10、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 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分) 马寅初:言人之不敢言 季羡林说,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他最佩服的有两个,一个是马寅初,一个是梁漱溟。 马寅初,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博士学位, 1919年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 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著名的新
11、人口论中,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 “我国人 口增长过快 ”的命题,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其后,他因人口问题的论述而受到严厉批判,并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1958年 5月 4日,北京大学举办 60周年校庆,陈伯达出席并作纪念讲话,他对马寅初厉声说: “马寅初要对他的新人口论作出检讨! ”马寅初听了此言,微微扬着脸,望着陈伯达的头顶,一言不发,视若无物。 1959年,马寅初在一片批判声浪中发表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呼吁控制人口增长和提 高人口素质,并附有一篇言辞
12、铿锵的声明: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但也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 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 “请 ”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 “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天气多冷都不怕, 现在天气并不冷,却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 ” 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都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园住所。 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 。 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 此种虽斧 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
13、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应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 ” 抗战期间,有一次马寅初准备在重庆大学商学院大礼堂演讲,台下混进了国民党特务,形势很严峻。马寅初带了女儿和棺材上台。他说: “为了真理,我不能不讲。我带 了棺材,是准备吃特务的子弹的;带女儿来是让她亲眼看着,特务是怎样卑鄙地向她爸爸开黑枪的,以便她坚定地继承我的遗志。 ”接着,他的话锋一转,针对 国民政府的种种腐败状况、四大家族的企业以及其财产等算了一笔细账。他大声疾呼: “如今老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饱了,还要捐这个款、纳那个税的。我看要捐、要纳,首先应该向四大家族开刀!他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春雷
14、般的掌声,混在台下的特务始终不敢下手。国民党当局连连派人去与他 “交谈 ”,以高官、美金等为诱饵,劝他不要再发表此类演说,均被他严词拒绝。蒋介石又亲自派人来请他,说有事商谈,但是仍被他拒绝了。 马寅初常常对人说: “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而不敢言之言。 ”(选自快乐阅读 2009年 9月上旬)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马寅初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又是有名的人口学家,因而成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最佩服的两位知识分子之一。 B马寅初因在自己新著的新人口论中提出了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 ”的命题,而受到严厉批判,
15、并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C虽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当时北大所有刊物、全国各地的报纸以及北大师生的猛烈批判,但马寅初对此视若无物。 D文章对马寅初 “言人之不敢言 ”的精神除通过叙述他的言行加以正面表现外,还通过别人的言行加以侧面表现。 E马寅初的牺牲精神深深感染了他的女儿,以至于马寅初在重庆大学商学院大礼堂演讲时,她也敢于前来参加,以看清国民政府的卑鄙丑态。 【小题 2】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 中哪一处?(只答序号)为什么?( 6分) 这种 “硬朗 ”,自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 “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儿;逼他自杀,妄想! ” 【小题 3】试分析 “现在
16、天气并不冷,却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一句的表达效果。( 6分) 【小题 4】作者笔下的马寅初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文章和有关社会现实作简要探究。 ( 8分) 答案: 【小题 1】 BD( A项,因果关系有误; C项,马寅初 “视若无物 ”的是陈伯达和陈伯达要他 “检讨 ”的命令; E项,是马寅初带着女儿来的,不是 “受感染 ”主动前来的。选对一项给 2分,两项全对给 5分) 【小题 2】 ( 2分)因为这句话有过渡作用。( 1分)句中的 “这种 硬朗 ,自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 ”小结上文, “让他屈服,没门 ”和下文的 “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 ”照应。( 3分) 【小题 3】采用比喻的修
17、辞手法( 2分),形象地表现出马寅初对 “批判 ”的藐视( 2分)和泰然自若的勇敢斗争精神( 2分)。 【小题 4】要点:作者笔下的马寅初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有牺牲精神。( 3分) 号召人们要讲话,人们能够讲真话,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2分)当前,党中央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体国民投入振兴中华的行列,十分有必要大力提倡马寅初讲真话、说大实话的勇气和精神,消除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邪气,使之形成全社会的浩然正气。(要联系文本和社会 现实来探究。只要能扣住马寅初的人格精神特点来谈就可以。有观点,有论述, 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献给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辽宁省 瓦房店市 一年级 十月份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