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伐薪烧炭南山中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 “伐薪 ”和 “烧炭 ”各指的变化是 A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B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 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伐薪 ”是指砍伐木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烧炭 ”是指把木材加热,使木材变成炭,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炭,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 考点:化
2、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 1)家用食醋 pH应 7,向食醋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 ( 2)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它属于 (选填 “混合物 ”或 “纯净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 是空气中 的主要来源。 ( 3)锅里的油一旦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 ( 4)煤、 、天然气称为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 5)稀土元素铕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已知三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则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 ( 6)户外探险缺少饮用水,可将浑浊的河水用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加入的活
3、性炭是利用它的 性。 答案:( 1)小于;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红色;( 2)混合物;()隔绝氧气;( 4)石油; CH4+2O2 CO2+2H2O;( 5) Eu2O3;( 6)吸附 试题分析:( 1)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酚酞遇醋酸不变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当食醋滴入酚酞后溶液不变色,为无色;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与食醋反应,过量后溶液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 2)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所以空气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 3)依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其中一个条件达不到,燃烧就不能进行。盖锅盖是将可燃物隔
4、绝氧气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 4)三大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天然气;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 CH4+2O2 CO2+2H2O; ( 5)由三氯化铕的化学式为 EuCl3可知,铕的化合价为 +3价,依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可以确定: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Eu2O3; ( 6)活性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混合物与纯净物;燃烧与灭火;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活性炭的性质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选用的试剂(括号内的物质)正确的是 A CaO中混有少量 CaCO3(盐酸) B Cu(NO3)2溶液中混有 AgNO3(铜粉) C CO2中混有 HC
5、l气体( NaOH溶液) D CO2中混有少量 CO(氧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氧化钙和碳酸钙均能与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 A错误; B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后将银除去,最后就只剩硝酸铜了,故 B正确; C CO2和 HCl气体均能与 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 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 C错误; D除去二氧化
6、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不会燃烧,故错误,故选 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探究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胶头滴管和集气瓶中分别盛装某种试剂,挤压胶头滴管向集气瓶中滴加适量液体后,能观察到气球变大的组合是 A胶头滴管中的试剂:稀硫酸;集气瓶中的试剂: Na2CO3 B胶头滴管中的试剂:稀盐酸;集气瓶中的试剂: Zn C胶头滴管中的试剂: NaOH溶液;集气瓶中的试剂: CO2 D胶头滴管中的试剂:浓硫酸;集气瓶中的试剂: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向碳酸钠中滴加稀硫酸,硫酸与碳酸
7、钠反应放出气体二氧化碳,放出气体使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气球不能变大,故 A不正确; B向锌中滴加稀盐酸,盐酸与锌反应放出氢气,放出气体使瓶内气体增多,气球不能变大,压强增大,故 B不正确; C向气体二氧化碳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碳酸钠和水,瓶内气体减少甚至消失,气球变大,压强减少,故 C正确; D向水中滴入浓硫酸,浓硫酸溶 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放出的热使瓶内空气膨胀而使瓶内压强变大,气球不能变大,压强增大,故 D不正确;故选 C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向装有等量水的 A、 B、 C 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 10g、 25
8、g、 25g 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 1所示。图 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 C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B图 2中,能表示 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乙 C C杯中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 B杯中溶液浓度 D依据图 2,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1 升温到 t2 ,甲、乙都形成不饱和溶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根据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分析:由于 A C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不能确定能否再溶解硝酸钠,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故 A说法不正确; B由题意可知,在等量的 30 的水中全部溶解了 25g硝酸钠,而 20 的水没有全部溶解
9、25g硝酸钠,说明硝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能表示 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甲,故 B说法不正确; C由题意可知,在等量的水中, C杯中溶解的硝酸钠比 B杯中溶解的硝酸钠多,所以 C杯中溶液的 浓度一定大于 B杯中溶液浓度,故 C说法正确; D由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1 升温到 t2 ,甲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乙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故 D说法不正确;故选 C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下列四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的盐溶液与其他的三种金属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这种金属是 A
10、铜 B锌 C铁 D镁 答案: A 试题分析: Cu、 Fe、 Zn、 M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Mg Zn Fe Cu;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规律,可知 Cu的活动性最弱,所以只有铜的盐溶液与其他三种金属都能发生置换反应;故选 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产生下列现象,只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的是 A固体烧碱要密封存放 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会增重、变稀 C生石灰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 D铜制品长期放在空气中会产生 “铜锈 ”又称 “铜绿 ”,化学式为 Cu2(OH)2CO3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别对各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变
11、化进行分析可知: A固体烧碱要密封存放,是因为固体氢氧化钠不仅能吸水潮解,而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会增重、变稀,是因为其具有吸水性,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 C生石灰长期在空气中放置会变质,是因为它能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 D铜制品放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是因为铜能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的结果;故选 B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都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下列气体混有水蒸气时,既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又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的是 A O2 B NH3 C CO2 D SO2 答案: A 试题分析:能用浓 H2SO4干燥,又能用
12、NaOH固体干燥,说明该气体不能与这两者反应;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等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 A、氧气既不与浓硫酸反应,也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既可以用浓 H2SO4干燥,又可以用 NaOH固体干燥; B、 NH3 能与浓硫酸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 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 S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不能用 NaOH固体干燥,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 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一组是
13、A单质 H2、 O2、 N2 B酸 HCl、 H2SO4、 NaHCO3 C碱 NaOH、 KOH、 NH3 H2O D盐 NaCl、 NaHCO3、 NH4Cl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A H2、O2、 N2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 A分类正确; B HCl、H2SO4电离时形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 NaHCO3电离时形成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还有钠离子,不属于酸,故 B错误; C Na
14、OH、 KOH、 NH3 H2O电离时形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 C分类正确; D NaCl、NaHCO3、 NH4Cl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 D分类正确;故选 B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下列有关洗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汽油溶解衣物上的油渍 B用 洗洁精乳化餐具上的油污 C用食醋洗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去菜刀上的铁锈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汽油能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 B洗洁精类除油污主要利用的是乳化作用;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水、二氧化碳气体,食醋能除
15、去水垢是因为食醋能和水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 D铁锈是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不溶于纯碱溶液,也不能与纯碱溶液起反应,不可能洗掉铁锈;故选 D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的 是 A N2 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0 B 2H2 个氢元素 C 2H2O2 个水分子 D CuO 氧化铜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 N2属于单质,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0,故该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 B当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以后就只有微观意义,故 2H表示 2个氢原子,故 B错误; C化学式前面加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
16、H2O表示 2个水分子,故 C正确; D CuO表示氧化铜,化学式书写符合化合价、元素组成及命名规则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小明发现菜地里许多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并伴有叶色发黄、植株矮小的现象。请你帮他选出一种适用的复合肥料 A NH4Cl B CO(NH2) 2 C KNO3 D KCl 答案: C 试题分析:植物出现了倒伏现象是因缺钾元素,根据植物出现叶色发黄、植株矮小的现象是缺乏氮元素,所以要选择同时含有钾和氮两种元素的复合肥;A NH4Cl中只含有氮元素,仅为氮肥,所以错误; B CO( NH2) 2中只含有氮元素,仅为氮肥,所以错误; C KNO3是含
17、有氮、钾两种元素的复合肥,所以正确; D KCl中只含有钾元素,仅为钾肥,所以错误;故选 C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嫦娥一号 ”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 NH4ClO4)分解提供。高氯酸铵分解有可能排入大气的物质是 A H2O B SO2 C CO D CO2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高氯酸铵( NH4ClO4)中含有氮元素、氯元素、氧元素、氢元素四种元素,分解时不可能产生含有硫元素、碳元素的物质,故不可能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观察选项,故选 A 考点: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填空题 下 图所示是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辽宁省 丹东市 第七 中学 九年级 第一次 模拟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