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汽车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保养,给有关部件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部件间的摩擦 B安全带做得较宽,是为了增大压强,保证安全 C同一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相同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加润滑油,可以使接触面更光滑从而减小摩擦力,故 A正确; B安全带做得较宽,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压强,故 B错误; C同一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
2、,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所以浮力相同,故 C正确; D冰糕,温度低,外界的水蒸气遇冷会在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D正确。 故选 B。 考点: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液化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个力学、热学的知识,解题时要逐个分析,细心判断,但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要掌握牢固。 在装有液体的甲、乙两烧杯中,同时放人两个相同的物体,当物体静止后,若液体对甲、乙两烧杯底部 压强分别是 p 甲 、 p 乙 ,液体对两物体的浮力分别是 F甲 、 F 乙 ,当 p 甲 p 乙 , F 甲 =F 乙 时,下列判断图形表示正确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同一物体在液体中浮力
3、 F 甲 =F 乙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浮力会相等,故 BD两图,物体受浮力相等,故 AC错误; B 图中甲悬浮,乙漂浮,所以小球的密度等于甲液体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两液面相平,根据 ,乙液体密度大,所以 p 甲 p 乙 ,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液体的压强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浮力公式及压强公式,两式要注意区分并要合理利用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注意灵活运用,灵活掌握。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等),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通过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距离的远近,就可知道阻力对物体
4、运动的影响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转换法 ”,探究下列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用到这种方法的是( ) A研究两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中,引入总电阻 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间的关系 C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研究两个用电器组成的电路中,引入总电阻,运用的是等效的方法,没有使用转换法,符合题意; B、 C、 D都是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和问题,研究时都使用了转换法,如 B电流产生的热量用液体升高的温度表示; C动能的大小用木块移动的距离表示; D电磁铁磁性强弱用吸引小铁钉的多少来表示,故 BCD用到了转换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
5、:物理学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转换法的使用,转换法 主要在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研究上,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较大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 B静止于地面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铁路大提速 ”后,站台的安全线与车的距离由 1米变为 2米,主要是为了减弱噪声对乘客的影响 D开启摇动后的啤酒瓶,瓶口处气体温度降低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任何物体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故 A错误; B、静止于地面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对地 面的压力,两力方向相同,不可能是平衡力
6、,故 B错误; C、安全线与车的距离由 1米变为 2米,是因为铁路大提速后,安全线与高速行驶的列车间的空气流速更快,而流速大,压强小,所以为了安全,才加大距离,故 C错误; D、开启摇动后的啤酒瓶,瓶内气体放出,把啤酒冲出内能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惯性;平衡力的判别;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学与热学的多个知识点,要注意平时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为了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小明运用所学电学知识,设计了一个电子身高测量仪,如图所示有关该电子身高测量仪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该测量仪的仪表应该是一个
7、电压表 B弹簧可以使滑片 与人头顶紧挨,使测量更加准确 C如果用该测量仪测量姚明的身高,仪表的示数会较小 D测量仪不用时,应该断开开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该测量仪的仪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是电压表,故 A正确; B弹簧具有的弹性可以使滑片 与人头顶紧挨,使测量更加准确,故 B正确; C测量姚明的身高,滑片上移,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变大,根据串联电路特点,电压表示数变大,故 C错误; D、测量仪不用时滑片在弹簧的作用下会下移,电阻变小,电流变大,根据节能的意义,不用时应该断开开关,故 D正确。 故选 C。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定值电阻的作用、电路的动态
8、变化,电压表的使用、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是正确解题的前提;熟练应用串联电路特点及欧姆定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如下图是生活中一些光现象的实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老爷爷戴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眼镜片是 凸透镜 B图乙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 C图丙中日食现象可用光的折射来解释 D图丁中雨后彩虹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图甲老爷爷戴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是老花眼即远视眼,所以眼镜片是凸透镜,故 A正确; B图乙中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 B错误; C图丙中日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故 C错误; D图丁中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D错误; 故
9、选 A。 考点:光在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凸透镜的作用;光的折射。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清楚每一个现象的成因,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在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由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复杂机械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王刚同学分别用一轻质杠杆( O为支点,OA=3OB)、一只滑轮和一些细绳构成的组合机械来提升重 90 N的物体乙,如图所示。不计机械重、绳重和部件间摩擦时,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A端的力 F为 135N B杠杆 B点受向上的力为 45N C若物体向上移动 10cm,则 A点移动为 30cm D 此装置既可以省
10、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 1) B点拉力是重力的一半,方向和下,为 ,故 B错; 对杠杆 , 所以 故 A错; ( 2)物体向上移动 10cm,根据动滑轮的特点, B点要上升 20cm,根据杠杆的工作特点, OA=3OB,则 A点移动的距离是 B点的三倍,所以 A点移动 60cm,故C错误; ( 3)根据第一步的计算,该装置可以省力,并且 A点向下施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拉力的计算;滑轮组的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和移动距离的计算以及滑 轮组和杠杆的相关特点,关键是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拉力的大小 如图,路
11、边的变压器工作时会产生很多的电热,这些电热如不及时散发出去,会使变压器的温度过高而损坏,关于变压器中散热用的液体 油的一些性质中,变压器主要应用了油的( ) 密度大 绝缘性好 挥发性好 比热容小 导热性好 凝固点低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变压器在高电压下工作,所以液体该有良好的绝缘性,要能很好的散热,导热性要好,为了冬天不至于凝固,凝固点要低; 而液体密度、挥发性关系不大,并且散热要好,应用比热容大的才好;故 C正确。 故选 C。 考点:物质的物理特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物理特征,综合题目的条件进行合理分析,才能正确判断液体该有的特性。 实验题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
12、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 m, O为支点 ( 1)他将 2只钩码悬挂在 B点,在 A点竖直向上 _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 F1,测得 A、 B两点上升的高度分别为 h1、 h2,则此次杠杆的机械效率为 = (用用已知或测量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 2)他将 2只钩码悬挂在 C点, 在 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 C点上升高度为 h2,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大于 /等于 /小于) F1,此次弹簧测力计做的功将 (大于 /等于 /小于)第一次做的功,杠杆的机械效率将 _(选填 “变大 ”、 “变小 ”或 “不变 ”)。 ( 3)他将 3只钩码悬挂在 C点,在 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
13、测力计,使 C点上升高度仍为 h2,则第 3次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前两次相比 (最大 /最小 /三次相等) ( 4)本实验中,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_ 答案:( 1)匀速 2mgh2/Fh1 ( 2)大于 小于 变大 ( 3)最大 ( 4)杠杆的自重 试题分析:( 1)为了测定机械效率,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量计,这样受力才平衡; 有用功为 ,总功 , 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 ; ( 2)钩码的悬挂点在 B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 F1 OA=G OB;悬挂点移至C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 F2 OA=G OC;从图中可以看出,由 OB到 OC力臂变大,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有用功不变,但
14、杠杆提升的高度减小,额外功减小,又因为总功等于额外功与有用功之和,因此此次弹簧测力计做的功将小于第一次做的功,机械效率变大; ( 3)因为第一次与第二次的有用功相等,并且第二次的额外功小,因为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因此第一次的机械效率小于第二次的机械效率; 将 3只钩码悬挂在 C 点时,物体升高的高度不变,物重增加,由 W 有 =Gh2可得,有用功变大,但杠杆提升的高度与第二次相同,额外功与第二次相同,又因为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因此第三次的机械效率大于第二次的机械效率 综上所述,第三次的机械效率最大 ( 4)由以上分析可知,所做的额外功是提升杠杆本身所做的功,而额外功越多
15、,机械效率越低,所以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杆和 自重。 考点:杠杆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杠杆机械效率的测量,把握有用功、总功的计算方式,明确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知道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的实验中: ( 1)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图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若图中 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 B位置上应放置 .点燃蜡烛后,调节三者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_,此时在光屏上成像情况与 _相似(选填 “照相机 ”、 “投影仪 ”、 “放大镜 ”) ( 2)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 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 移动 . ( 3)同学们用两个焦距不
16、同的凸透镜进行了若干次操作,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4)根据你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你认为上述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 1)凸透镜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投影仪 ( 2)上 (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焦距一定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物距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像离凸透镜越近 ( 4)像的性质只探讨像的正倒,没有探讨像的大小、虚实 试题分析:( 1)凸透镜成实像时 ,凸透镜在中间,物体和像分居两侧,所以 B位置上应放置光屏, 调节三者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由图看出,此时物距小,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南省 郑州市 第四 中学 九年级 学期 第六 模拟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