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 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措施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到来了。可是它并不是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 20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这表明,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 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 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 D林则徐禁烟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答案: C 对中国人而言, 19世纪是一个危机的世纪,一个艰难的世纪,一个抗争的世纪
2、,在这个世纪里,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说明 “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民众的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败没落政府 ”的事件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 D “ 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 ”这描述的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答案: C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 ”法国大作家
3、雨果讲的事情发生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 C 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 ) A唐胥铁路 B陇海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沪铁路 答案: C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 ( ) A 1911年 10月 10日 B 1911年 12月 25日 C 1912年 1月 1日 D 1912年 2月 12日 答案: C 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是在 ( ) A 1904年 B 1905年 C 1906年 D 1907年 答案: B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 这句话是谁说的 ( ) A魏源
4、 B关天培 C林则徐 D琦善 答案: C 1916年的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袁世凯死了 ”,下联是 “中国人民万岁 ”。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 “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 ”这样说的理由是指袁世凯( ) A篡夺革命果实 B建立新式陆军 C出卖了维新派 D公然复辟帝制 答案: D 著名思想家魏源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试图把其主张的理论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落后就要挨打 ”、 “弱国无外交 ”,这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的警示,在中国近代史上,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
5、约。请你指出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答案: A 清朝因其版图形似枫叶而得名 “枫叶之国 ”,下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蚕食这片 “枫叶 ”的国家中获得的土地最多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答案: D 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建立淮海战役纪念馆,你认为建在何地合适( ) A南京 B连云港 C济南 D徐州 答案: D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的比喻: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辽宁省 鞍山市 年级 一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