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0)(带解析).doc
《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0)(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10)(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生物试卷与答案( 10)(带解析) 选择题 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细胞细胞质流动时,为提高物象的清晰度,使视野较暗,可采取的措施是 A缩小光圈 B扩大光圈 C换用凹面镜 D换用低倍物镜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要想使视野变暗,要用小光圈光圈,使进入的光线减少;反光镜有凹面镜和平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 A、使用较小的光圈可以使视野中光线变弱符合题意; B、使用大光圈可以使视野变强不符合题意; C、凹面镜能够聚光,用凹面镜可以使视野变强不符合题意; D、换用低倍镜视野可以变强不符合
2、题意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 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A恐龙蛋变成恐龙 B海洋变成陆地 C类人猿变成人 D蝌蚪变成青蛙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进化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evolutio,原义为 “展开 ”,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A、恐龙蛋变成恐龙,是恐龙蛋的孵化过程,属于生殖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B、海洋变成陆地,是自然条件的变迁,不是生物的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类人猿变成人,是类人猿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的结果,故符合题意; D、蝌蚪变成青蛙,是青蛙的变态发育,不是生物的
3、进化,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 2002年 4月,以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水稻基因组信息。下列有关水稻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 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B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一系列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 C水稻 DNA分子是一种大分子化学物质 D水稻、人类等生物体内的基因、 DNA、染色体不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一个 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片段,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 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A正确;
4、 B、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一系列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B正确; C水稻 DNA分子是一种大分子化学物质,正确; D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 它是由 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DNN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 DNA分子一个 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因此,水稻的基因、 DNA、染色体等不会发生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变异在实践上的意义 下表是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比较(单位: g/ml)。从图表中可知
5、1是 ( ) 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1 95 0.00 0.00 1.50 2.00 2 90 7.00 0.10 0.72 0.03 3 99 0.00 0.10 0.72 0.03 A血浆 B原尿 C尿液 D血浆和尿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被过滤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尿液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网重吸收,剩余的成分形成尿液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葡萄糖、
6、水、 无机盐、尿素等;原尿的成分是: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液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尿素等,原尿与血浆相比不含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有葡萄糖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 1的成分是尿液; 2的成分是血浆; 3的成分是原尿 考点:此题考查了血浆、原尿、尿液三种液体成分的区别与联系 自古以来就有鸿雁传书、飞鸽传信等通讯方式,这是利用了动物的 ( ) A迁徙行为 B先天性行为 C学习行为 D非条件反射 答案: C 试题分析: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 “学习 ”逐渐建立起来的
7、新的行为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学习能力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其进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后天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鸿雁传书、飞鸽传信是动物通过 “学习 ”训练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学习行为 考点:动物的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小草依依,踏之何忍。 ”设置这些提示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
8、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因此不能在草坪上行走,要保护小草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 马歇尔和罗宾 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的病原体,从而获得了 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哪种结构是幽门螺杆菌所不具有的 A成形的细胞核 B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细胞壁 C遗传物质 DNA D起运动作用的鞭毛 答案: A 试题分析:幽门杆菌是细菌,细菌的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9、和遗传物质,无成形的细胞核,除此还有能摆动的鞭毛,具有保护作用的荚膜, 考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008年奥运 帆船比赛地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A阳光 B温度 C气体 D盐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
10、菌 考点: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王力是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当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时,他欢呼雀跃,并且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 ( ) A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激素调节 D血液调节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你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也参 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和激素体节的关系 天天的妈妈用某种杀虫剂消灭
11、蚊子,开始使用时效果还不错,但长期使用后发现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蚊子是活化石,适应能力特别强 B能抵抗杀虫剂的蚊子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 C杀虫剂性能不稳定 D杀虫剂造成蚊子基因变异,使之产生抗药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
12、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杀虫剂造成蚊子基因变异,使之产生抗药性,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 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医生在给人体抽血化验时,用一根橡皮胶管将上肢的上臂扎紧,一会儿上肢前臂靠肘关节处的血管暴起,该血管是 ( ) A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毛细淋巴管 答案: C 试题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处,血管壁比较厚,弹性大,血液流速快;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到心脏,血管壁比较薄,弹性小,血液流速较慢;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小血管,此
13、类血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流速极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在静脉注射时,常用橡皮管扎紧上臂,阻断的是静脉,静脉中血流的方向是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到心脏,即从外流向心脏所以医生在给人体抽血化验时,用一根橡皮胶管将上肢的上臂扎紧,一会儿上肢前臂靠肘关 节处的血管暴起,凸起血管的血流方向是从外流向心脏的静脉 考点: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生物绘图时,对较暗部分的绘制方法是 ( ) A用直线条涂黑 B用斜线条涂黑 C用细点表示 D涂阴影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 1)图的大小要适当,一般在稍偏左上方,以便在右侧
14、和下方留出注字和写图名称的地方 ( 2)一般用 3H的削尖的铅笔 ( 3)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细点来表示不能涂阴影表示暗处 ( 4)字尽量标注在右侧,用尺引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 ( 5)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据此分析解答此题 根据生物图的画法和要注意的事项知:图中的阴影部分要点细点来表示 考点:画细胞结构图及注意事项 患冠心病的人,猛然起立或坐下,有时会引起心脏跳动暂停而导致 “死亡 ”。此时,若有人急捶其身体某部位可能会使心脏恢复跳动。急捶的部位应该是前胸中部 A偏左下方 B偏左上方 C偏右上方 D偏右下方 答案: A 试题分析:采用 “胸外心脏按压 ”和 “心前区锤击 ”的措施
15、对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抢救,关键是按压和锤击的部位是否正确,心脏的位置如图所示:即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因此击锤的部位应是胸腔偏左下方 考点:心脏的结构 对下表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你认为正确的结论是 ( ) 中国南北方几种兽类颅骨长度 种类 (北方 )颅骨 mm 种类 (南方 )颅骨 mm 东北虎 331 345 东北赤狐 148 160 东北野猪 400 472 雪兔 95 97 华南虎 273 313 华南赤狐 127 140 华南野猪 295 354 华南兔 77 86 A.恒温动物体形大小受温度的影响 B肉食性动物大脑较草食性动物发达 C同种生物在中国南北地区分布广泛
16、 D哺乳动物颅的进化由较短到较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比较法:通过动物间的系统比较,推究异同,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规律通过对表格中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北方动物颅骨长度普遍大于南方同类动物颅骨长度由此认为,恒温动物体形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正确 考点:此题考查运用比较法科学探究的能力比较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2008年 5月 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卫生防疫人员及时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发生。这一措施是为了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增强免疫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
17、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所以传染病患者属于传染源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下图是用显微镜观察 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实验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为乙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转动细准焦螺旋 转动粗准焦螺旋 移动装片 调节光圈 转动转换器 甲 乙
18、A 一 一 一 B 一 一 一 C 一 一 一 D 一 一 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们在使用显微镜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在低倍镜观察到物像是如何换用高倍物镜观察呢,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虽然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 视野中了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 A:此选项没有调节光圈再者只调细准焦螺旋即可看清物像,故 A选项错误 B
19、:此选项换高倍物像放到最后一步了,这样会看不清物像的故 B 选项错误 C:此选项也是把更换高倍镜放到最后,也会看不清物像的故 C选项错误 D:此选项先是把物像移动中央,然后换上高倍物像,换上大光圈增大视野亮度后,再调 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故此 D选项正确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来描述,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B细胞 器官 个体 C细胞 器官 组织 个体 D细胞 组织 系统 器官 个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先细胞先构成组织,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器官,多个器官,按一定次序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构成
20、系统,各种系统彼此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动物体或人体 考点:动物体人体的结构层次 不同的叶有不同的着生方式,但无论什么植物,其相邻的两片叶总是不重叠的,而形成镶嵌式的排列,这是植物对 A.蒸腾作用的适应 C.运输的适应 C.光合作用的适应 D.呼吸作用的适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叶镶嵌:叶在茎上的排列,不论是哪一种叶序,相邻两节的叶,总是不相重叠而成镶嵌状态这种同一枝上的叶,以镶嵌状态的排列方式而不重叠的现象,称为叶镶嵌叶镶嵌现象是植物对光合作用的适应,意义就是这种排列方式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能帮助植物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此题考查的
21、知识点是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B生物由陆生向水生进化 C哺乳类由两栖类进化而来 D裸子植物由藻类植物进化而来 答案: A 试题分析: A、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即适者生存故符合题意; 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22、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不是由陆生向水生进化,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进化原理,哺乳类由爬行类进化而 来。 D、藻类进化到苔藓和蕨类植物,蕨类植物进化到裸子植物,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趋势,生物进化的历程 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如图所示。分析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A植物在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B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 C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 D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
23、体内散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将一棵绿色植物按照题目要求操作,土壤中蒸发的水分不能进入塑料袋内,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水分大体持平因此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主要来自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呼吸作用把化学能转变为光能 B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呼吸作用旺盛对植物生长是不利的 C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能量,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D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无法进行;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可以进行 答案: 试题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年初 学业 水平 考试 模拟 生物试卷 答案 10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