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5805.1-1995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 第1部分.pdf
《GB T 15805.1-1995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 第1部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15805.1-1995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 第1部分.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B/T 15805.1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鱼类传染性胰坏死病(IP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斑点叉尾病毒病(CCVD)、鲤春病毒病(SVC)、疖疮病、弧菌病和昏眩病的检疫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口岸进口国外淡水鱼类的检疫,也适用于我国国内地区间同种疾病的检疫。 2 设备和器械 检疫中所用设备和器械除根据各个学科有特殊要求外,均指鱼病实验室常用的设备和器械。 3 传染性胰坏死病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简称IPN) 该病病原属双链RNA病毒。 本病流行于美洲、欧洲和亚洲。 主要感染对象是
2、鱼龄6个月以内的虹鳟、美洲红点鲑等鲑鳟鱼类。6个月以上的鱼可以是无症状的带病毒鱼,鱼卵也可携带病毒。 3.1 临床检查 3.1.1 活动情况 病鱼游动失调,常作垂直回转游动,不久便沉入底部死亡。从开始回转游动到死亡的时间为12h。在有水流的饲养池中可见失去游泳能力的鱼随水流贴在排水口的拦网上。 3.1.2 外部检查 病鱼体色暗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壁和鳍基部有出血现象。病鱼多从肛门排出线状粘液样粪便。 3.1.3 剖检 除幽门垂出血外,肝脏和脾脏显著褪色,通常消化道内无食物,胃和肠前部积有乳白色粘液而肿胀。 3.2 实验室检验 3.2.1 病毒分离 3.2.1.1 细胞准备 a. 设备及器
3、械 无菌室、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低温冰箱(30)、液氮罐、赛氏漏斗和0.3,0.45m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细胞培养瓶、白色橡皮塞等。 页码,1/19G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 b. 培养基及试剂 细胞生长液、胰酶-EDTA(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液、小牛血清、L-谷氨酰胺、碳酸氢钠、酒精。 细胞生长液等配制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 c. 接种前的细胞准备 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用CHSE-214、RTG-2细胞分离。CHSE-214、RTG-2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21和20。选择生长良好,形
4、成单层的细胞培养物,倒去生长液加入适量胰酶-EDTA混合消化液消化,然后补加生长液,按12或13 的分种率将原瓶消化的细胞分装入2个或3个培养瓶中,置适温中继续培养,当单层致密度达80左右,即可用于病毒接种。 3.2.1.2 样品接种 a. 设备及器械 同3.2.1.1条a的规定,另增加冷冻离心机和1、2mL规格的移液管。 b. 常用的溶液 细胞维持液、磷酸缓冲盐水配制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 c. 取样 有症状的鱼,取10尾以上样品作病毒分离用。 无症状的鱼,取60尾以上样品作病毒分离用。 对鱼卵,取60100粒样品作病毒分离用。 对于少量进出口成鱼,从尾动脉抽12mL血液,其血浆作病毒分离
5、用,血清作抗体检测。 d. 样品处理 较大的鱼取其肾、肝、脾。仔、稚鱼取鱼体全部,若是带卵黄囊的鱼应去掉卵黄囊。鱼卵则取全卵。 将上述待检样品称重,加磷酸缓冲盐水(PBS)匀浆,并稀释成10-1,离心30min(4 000r/min),弃去沉淀物,将上清液通过0.45 m微孔滤膜除菌,然后再用PBS进行10倍稀释,即成样品。 血液样品置于常温下1h后,再放在4下12h以上,以析出血清。然后低速离心,其沉淀作待检样品,按上述方法制备样品液,血清作中和试验。 e. 接种细胞 倒出细胞瓶中的培养液,然后接种样品液,接种量为维持液的10-1,吸附1h后,加细胞维持液培养,同时设对照。 页码,2/19G
6、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3.2.1.3 病毒培养 传染性胰坏死病病毒(IPNV)培养温度是1520。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3.2.1.4 结果观察 若接种样品含有病毒,培养25d后,即出现明显的细胞致病变作用(CPE),主要特征为细胞崩解,细胞单层破坏。收集阳性细胞悬液,冻融一次后,低速离心除去细胞碎片,上清液作病毒鉴定用。 若接种后7d仍未见CPE,则判断为阴性结果。 若7d内出现可疑CPE现象,则需将该瓶细胞培养液作为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7、 3.2.2 病毒鉴定 3.2.2.1 中和试验(固定血清用量稀释病毒法) 本试验用于鉴定在细胞培养中出现了CPE的样品是否为IPNV。 3.2.2.1.1 试验准备 a. 细胞 RTG-2细胞培养于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上。 b. 病毒 用标准IPNV毒株,传代后制成病毒悬液。 c. 标准抗血清 抗IPNV的标准血清,使用前于56灭活60min。 d. 待检样品(出现了CPE的细胞培养物)冻融一次,除去细胞碎片后使用。 3.2.2.1.2 操作步骤 3.2.2.1.2.1 将待检样品用Hanks液作系列稀释,使其稀释度由10-1到10-3,每管含量为0.5mL。 3.2.2.1.2.2 取两排
8、试管,分别从上述各稀释度的待检样品中取出0.2mL于两排试管中,然后第一排管加入0.2mL抗IPNV标准血清,第二排管加入0.2mL维持液,充分混合均匀。 3.2.2.1.2.3 30温育60min。 3.2.2.1.2.4 温育后分别将第一排管与第二排管的样品接种于已长满RTG-2细胞单层的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每个稀释度4孔,每孔0.1mL。 3.2.2.1.2.5 将抗IPNV标准血清倍比稀释后(18至164)接种于上述培养板,每个稀释度4孔,每 孔0.05mL,作为标准抗血清对照。将标准IPNV接种8孔,每孔0.05mL,作为病毒对照,其余8孔作为正 常细胞对照。 3.2.2.1.2.
9、6 各孔加入维持液至总量0.2mL。 页码,3/19G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3.2.2.1.2.7 放入20培养箱中培养,逐日观察病变,记录结果(按表1填写)。 表 1 中和试验I结果记录表 3.2.2.1.3 结果判定 按Reed和Muench法分别计算出待检样品-标准血清与待检样品-维持液的细胞半数致死量(TCID50),二者的滴度指数之差的反对数即为中和指数。若正常细胞与标准血清对照为阴性,标准毒对照为阳性,按表2判定结果。 表 2 行 列 待检样品标准 血清 待检样品维持液 标准
10、血清 IPNV对照 细胞对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A10-118B10-2C10-3116D10-4E10-5132F10-6G10-7164H10-8中和指数 结 果 判 定10 阴性(待检者不带毒)1050 可疑50 阳性页码,4/19G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3.2.2.2 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 本试验用于鉴定鱼血清中是否含有抗IPNV的中和抗体。 3.2.2.2.1 试验准备 a. 细胞 RTG-2细胞培养于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上。 b.
11、病毒 标准IPNV,使用前用Hanks液稀释至50TCID50/0.1mL。c. 血清 待检血清和正常血清(阴性血清)用等量的Hanks液(每毫升含青霉素200IU、链霉素200mg)稀释后,于45灭活30min,待冷却后使用。 3.2.2.2.2 操作步骤 3.2.2.2.2.1 将已灭活处理的待检血清,用Hanks液作系列倍比稀释,使其稀释度由14到1256,每管含量为0.2mL。 3.2.2.2.2.2 分别在上述各管中加入0.2mL(即为待检血清等量)的50TCID50/0.1mL的IPNV悬液,充分摇匀混合。 3.2.2.2.2.3 于30温育60min。 3.2.2.2.2.4 取
12、出后分别接种于长满RTG-2细胞单层的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每个稀释度4孔,每孔0.1mL。 3.2.2.2.2.5 按上述步骤设立正常血清对照;将标准IPNV悬液连续10倍稀释后(10-110-7)接种上述培养板,每稀释度4孔,每孔0.1mL,作病毒悬液毒力滴度对照;96孔微量细胞培养板H排12孔作为正常细胞对照。 3.2.2.2.2.6 各孔加入细胞维持液至总量0.2mL。 3.2.2.2.2.7 放入20培养箱培养,逐日观察病变,记录结果(按表3填写)。 表 3 中和试验结果记录表 行 列 待检血清 正常血清对照 病毒滴度对照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A 14B
13、1810-1C 116 10-2D 132 10-3页码,5/19G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3.2.2.2.3 结果判定 根据病变用Reed-Muench法或Karber法计算出血清中抗体效价(即能保护50的细胞培养孔不产生病变的最高血清稀释度)。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16者为阳性,小于116者为阴性。 3.3 综合判定 a. 若出现上述临床症状,经细胞培养又出现CPE,并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可判定患有传染性胰坏死病。 b. 若无临床症状,但经细胞培养出现CPE,并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判
14、定为IPNV携带者。 c. 若中和试验为可疑,则判定为可疑。 d. 若无临床症状,经细胞培养也不出现CPE,但鱼血清中抗IPNV中和抗体为阳性者,则判定在近期内患过传染性胰坏死病。 e. 若仅有临床症状,或仅能在细胞培养中出现CPE,但不能被抗IPN中和抗体中和者则不能称患有IPN,需进一步作其他病检查。 4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orosis,简称IHN) 该病病原属弹状病毒。 本病流行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马苏大马哈鱼等鲑鳟鱼类的稚鱼,一龄鱼亦有感染的情况。水温15以上鱼呈无症状带毒状态,鱼卵也可带毒。 4.1 临
15、床检查 4.1.1 活动情况 病鱼最初游动迟缓,无力地随水漂浮着,接着顺水流摇晃地游着,虽有痉挛似地动作,但不久就上浮,横着身子而且时常急剧地游泳,不久就死亡。这期间所见狂奔动作为本病的一个特征。 4.1.2 外部检查 病鱼体色暗黑,肛门通常拖着一条半透明的粪便,亦是该病的一个特征。腹部有腹水且肿胀,眼球突出。贫血,鳃显著褪色。从胸鳍基部、背鳍一直到前部,以及肛门附近的躯干E 16410-4F 112810-5G 125610-6H 细胞对照10-7页码,6/19G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
16、肌肉常有出血现象,口腔壁亦有出血点。具有卵黄的仔鱼卵黄囊出血,内充满浆液而肿胀。 4.1.3 剖检 脾、肾坏死,脾脏和幽门垂四周的脂肪组织、腹膜、脑和围心膜等处常有出血点,肠道也有出血现象。 4.2 实验室检验 4.2.1 病毒分离 4.2.1.1 细胞准备 同3.2.1.1条,不同的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除可用 CHSE-214细胞分离外,最适分离病毒细胞是FHM,培养温度28。 4.2.1.2 样品接种 同3.2.1.2条。 4.2.1.3 病毒培养 IHNV培养温度是15,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4.2.1.4 结果观察 若接种样品含有病毒,则3
17、5d后出现CPE,细胞聚集成族,似葡萄样,然后崩解。 若出现CPE,则冻融一次后,低速离心除去细胞碎片,上清液作病毒鉴定。 若7d内无CPE,则为阴性结果。 若7d出现可疑CPE现象,则将该瓶培养液作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4.2.2 病毒鉴定 同3.2.2,不同的是用IHN标准毒和IHN标准抗血清。用FHM或CHSE细胞,病毒培养温度是15。 4.3 综合判定 同3.3条。 5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简称VHS) 该病病原属弹状病毒。 本病是欧洲地方病。 主要危害虹鳟全长5cm左右的稚鱼到体重200300g左右食用鱼
18、。症状分三型:急性型见流行早期,症状发展很快,死亡率高。慢性型在流行初期以后可见,症状发展慢,鱼体各部的出血不象急性型那样显著,死亡率低。神经型见流行末期。 页码,7/19G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5.1 临床检查 5.1.1 活动情况 流行后期病鱼有时在水里扭转游动,有时侧游,有时又突然向前猛烈游动。 5.1.2 外部检查 病鱼体色暗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贫血,鳃、鳍基部、眼和眼眶等处出血。 5.1.3 剖检 肌肉、内脏脂肪组织、鳔和肠等处出血,以急性型显著。神经型看不出特异的病变。
19、5.2 实验室检验 5.2.1 病毒分离 5.2.1.1 细胞准备 同3.2.1.1。VHS用RTG-2细胞分离。 5.2.1.2 样品接种 同3.2.1.2条。但一般不抽取血清样品作抗体检测,因鱼血清抗VHSV中和抗体是补体依赖型,在无补体情况下检测不出中和抗体。 5.2.1.3 病毒培养 置15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结束。 5.2.1.4 结果观察 若接种材料含有病毒,RTG-2细胞在pH7.6的条件下,24d后出现CPE,细胞缩短,然后变成球形,不久就坏死从瓶壁脱落。 若出现CPE,则冻融一次后,低速离心除掉细胞碎片,上清液作病毒鉴定。 若7d内无CPE,则为阴
20、性结果。 若7d内出现可疑CPE,则将该瓶细胞培养液作为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5.2.2 病毒鉴定 对于VHS鉴定,仅对在细胞培养中出现了CPE的样品鉴定是否为VHS病毒,其方法同3.2.2.1。抗血清改为抗VHS的标准血清。用RTG-2细胞,病毒培养温度是15。 5.3 综合判定 a. 若出现上述临床症状,经细胞培养又出现CPE,并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可判定患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页码,8/19GB/T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 b. 若无临床症状,但经细胞培养出现CPE,并
21、经中和试验为阳性者则判定为VHS病毒携带者。 c. 若中和试验为可疑,则判定为可疑。 d. 若仅有临床症状,或仅能在组织培养中出现CPE,但不能被抗VHS血清所中和者,不能称患有VHS,需进一步作其他病检查。 6 斑点叉尾病毒病 (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简称CCVD) 该病病原属疱疹病毒。 本病流行于美国。 对鱼龄8个月内的斑点叉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可达100。鱼龄8个月以上的则呈带毒状态。 6.1 临床检查 6.1.1 活动情况 病鱼游泳异常,又旋转、又抽搐,不久便沉入水底,接着垂直地浮于水面,最终死亡。 6.1.2 外部检查 病鱼眼球突出,鳃显著
22、褪色。皮肤和鳍有出血现象。晚期病鱼一般腹部膨胀,肛门突出。 6.1.3 剖检 胃扩张,内有粘液状液体。肌肉、肾、肝、脾等处可见出血。 6.2 实验室检验 6.2.1 病毒分离 6.2.1.1 细胞准备 同3.2.1.1条,不同的是CCVD病毒用BB细胞分离,最适培养温度是2530。 6.2.1.2 样品接种 同3.2.1.2条。 6.2.1.3 病毒培养 CCVD病毒培养温度25,在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细胞变化情况,观察7d 结束。 6.2.1.4 结果观察 若接种材料中含有病毒,则13d内即可出现CPE,开始出现合胞体,继而细胞崩解。出现CPE的细胞上清液可作病毒鉴定。 页码,9/19GB/T
23、 15805.1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gG15805aa.htm 7d内无CPE为阴性结果。 若7d内出现可疑CPE现象,则将该瓶细胞培养液作为接种材料再接种一次,以判断是否有CPE。 6.2.2 病毒鉴定 同3.2.2条。用CCVD标准毒和CCVD的标准抗血清。用BB细胞,病毒培养温度是25。 6.3 综合判定 同3.3条。 7 鲤春病毒病 (Spring Viremia of Carp,简称SVC) 该病病原属弹状病毒。 本病流行于欧洲。 危害一龄以上的鲤鱼。 7.1 临床检查 7.1.1 活动情况 病鱼集中在进水口,虽进行缓慢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5805.1 1995 淡水 鱼类 检疫 方法 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