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 T 2052.8-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pdf
《DB63 T 2052.8-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3 T 2052.8-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93.080CCS P 6663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T 2052.82022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第 8 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2022-09-09 发布2022-11-01 实施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3/T 2052.82022I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基本要求.35 生态环保.36 资源节约.67 节能低碳.88 品质建设.99 安全智慧.1010 服务提升.11附录 A(资料性)建设区划及植物配置.14参考文献.16DB63/T 2052.82022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
2、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DB63/T 2052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分为9个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工程地质勘察;第3部分:路线设计;第4部分:路基、路面及排水设施;第5部分:桥梁涵洞;第6部分:路线交叉;第7部分: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第9部分: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本文件是DB63/T 2052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的第8部分。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交通工程咨询有限公
3、司、青海省公路局、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科、冯海东、肖平、乔晓阳、郭建芳、张海乾、袁宁、李明、戴菲、赵海梅、陈湘青、徐旭东、杨永延、仉国芳、陈丽、张全斌、李本锋、吴正全。本文件由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监督实施。DB63/T 2052.82022III引言为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科学指导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阶段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进一步补齐农村公路发展短板、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根据青海省地域、气候等建设特点,结合农村公路实际,制定了DB 63/T 2052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DB 63/T 2052 由以下9部分构成:第1部分:通用要
4、求。目的在于规范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质量工作,确立可操作、可追溯、可证实的标准化程序。第2部分:工程地质勘察。目的在于确立农村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和内容。第3部分:路线设计。目的在于确立农村公路路线勘测设计的方法和内容。第4部分:路基、路面及排水设施。目的在于确立农村公路路基、路面及排水设施的设计方法和内容。第5部分:桥梁涵洞。目的在于确立农村公路桥梁、涵洞的设计方法和内容。第6部分:路线交叉。目的在于确立农村公路路线交叉的设计方法和内容。第7部分: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目的在于确立农村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及沿线设施的设计方法和内容。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目的在于确立绿色农村公路
5、的设计方法和内容。第9部分: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目的在于确立农村公路施工组织计划和工程造价编制的方法和内容。DB63/T 2052.820221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第 8 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节能低碳、品质建设、安全智慧、服务提升。本文件适用于农村公路的绿色生态文明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
6、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 12454 光环境评价方法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630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8483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20891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第四阶段)GB/T 24716 公路沿线设施太阳能供电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 24969 公路照明技术条件GB/T 25176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7 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 50016 建筑设计
7、防火规范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CJJ 169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T 304 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HJ 55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公路JGJ/T 240 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T/T 645(所有部分)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JT/T 1199.1绿色交通设施评估技术要求 第1部分:绿色公路JTG 211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20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T 2340公路工程节能规范JTG/T 2421 公路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B63/T 2052.820222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3 公
8、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4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5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61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H10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LY/T 1819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LY/T 2016 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QB/T 4146 风光互补供电的LED道路和街路照明装置DB63/T 391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规范DB63/T 1389 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DB63/T 1599 高海拔高
9、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设计规范DB63/T 1724 自驾车旅游营地建设规范DB63/T 2010.1 涉路行为标准化规范 第1部分:技术导则DB63/T 2010.5 涉路行为标准化规范 第5部分:公路沿线非公路标志DB63/T 2052.1第1部分:通用要求DB63/T 2052.2 第2部分:工程地质勘察DB63/T 2052.3第3部分:路线设计DB63/T 2052.4 第4部分:路基、路面及排水设施DB63/T 2052.5 第5部分:桥梁涵洞DB63/T 2052.6 第6部分:路线交叉DB63/T 2052.7 第7部分: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DB63/T 2052.9 第9
10、部分:施工组织和工程造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绿色公路在公路的全寿命周期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控制资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建设品质提升与运行效率提高,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行车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来源:JT/T 1199.1-2018,3.13.2环境敏感点也称环境敏感区,包括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和社会关注区等。来源:JTG B04-2010,2.0.53.3野生动物通道DB63/T 2052.820223为保证野生动物能够穿越铁路、公路、草原围栏、水渠等建筑物和构筑物而建
11、造或保留的通道。来源:LY/T 2016-2012,3.3.13.4两区三厂建设项目设置的施工生活区、办公区、加工厂、拌合厂、预制厂的统称。4基本要求4.1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应遵循“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节能低碳、品质建设、安全智慧、服务提升”的原则。4.2结合公路沿线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宜制定绿色公路生态文明主题。4.3生态环保应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准文件规定,进行生态保护、水土环境保护、空气环境保护、声光环境保护设计。4.4资源节约应按节地、节水、节能相关标准,因地制宜选择设计方案,加强循环利用材料的使用。4.5节能低碳应优先采用节能和清洁能源方案,降低碳排
12、放。4.6品质建设应按品质工程要求精细化设计,提升农村公路耐久性,降低运营维护成本。4.7安全智慧应优化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并推广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智慧水平。4.8服务提升应结合公路沿线自然条件,设置服务(站)点、停车区、港湾停车带、观景台等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4.9当建设方要求进行绿色公路设计时,应采用本文件规定的方法、要点进行设计;其他项目由设计方结合实际自行参照执行。5生态环保5.1一般规定5.1.1环保设计方案应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及技术指标,结合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条件综合确定。5.1.2公路选线及沿线设施选址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符合相关规划、环
13、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及相关批准文件要求;b)应避让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的未许可区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水源保护区等;c)宜避让环境敏感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预防区、地质灾害发育区、重点植物保护区、连片分布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d)不准许在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放污染物的生产设施;e)不准许在自然保护区设置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f)公路环保选(定)线方法、流程、要点见 DB63/T 2052.3。5.2生态环境保护5.2.1生境保护5.2.1.1生境保护包括植物生长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5
14、.2.1.2生境保护应按本文件 5.1.2 规定,优先在选线、选址阶段采取避让措施,次之为保护措施。DB63/T 2052.8202245.2.1.3公路选址、选线无法避让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时,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设置符合动物习性的通道。5.2.1.4野生动物通道设计应符合 LY/T 2016 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a)调查可能受到影响的物种类别及习性;b)评价路线走廊带内野生动物栖息地,识别目标物种移动路线,拟定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的路段;c)调查野生动物分布密度,拟定动物通道的数量和位置;d)分析目标物种栖息地地形和活动习性,拟定动物通道的结构形式;e)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及水系,辅
15、以人工措施营造诱导生境,引导动物通行。5.2.1.5应对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进行保护;并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优先避让,次之为就地保护;b)就地保护措施应满足 LY/T 1819、JTG H10 要求;c)当避让和就地保护困难时,经批准后可采用迁地保护。5.2.2生态修复5.2.2.1生态环境受影响时,应制定专项生态修复方案,并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a)影响区域范围划分应按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及 JTG B03 规定执行;b)修复区域面积应不小于影响区域面积。5.2.2.2生态修复宜草则草、宜林则林,优先选择草灌混植、铺筑草皮等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方案;高寒高海拔地区生
16、态修复时,应符合 DB63/T 1599、DB63/T 391 规定。5.2.2.3挡墙、浆砌护坡、石质边坡等构造物,宜在其下部栽植乡土低矮植物,宜在顶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原状裸露无植被边坡且不适宜植物生长时,宜清理影响安全的危岩、孤石等。5.2.2.4修复方案宜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并符合本文件 10.4 规定。5.2.2.5设计说明应根据生态修复方案,提出施工、养护注意事项及相关建议。5.2.3植被恢复5.2.3.1植被恢复应符合 JT/T 1199.1 规定,绿化植物选择可参考本文件附录 A。5.2.3.2植被恢复设计应符合地域特点,平原区成活率宜不小于 95%,山区宜不小于 90%;寒冷、
17、干旱区宜不小于 80%。5.2.3.3沙漠、戈壁、盐湖、高海拔等裸露路段,应清理孤石、杂物、危岩等。5.3水土环境保护5.3.1水体保护5.3.1.1设计应选择有利于水体保护的方案,设计说明应对施工污水处置提出建议。5.3.1.2跨越水源地保护区的桥梁方案,水中不宜设桥墩;若设桥墩,应满足水土保持方案、防洪影响评价及批准文件的要求。5.3.1.3两区三厂应设置于水源保护区外,并符合 DB63/T 2052.9 规定。5.3.1.4路面、桥面雨水汇集后不准许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及上游径流,应设置收集系统、渗滤系统或油水分离沉淀系统等。5.3.1.5预制厂养生用水、拌和站排水、砂石料场排水、桩基钻孔
18、泥浆等施工废水宜循环利用,经处理符合 GB 8978 规定后,方可排放。5.3.2土体保护DB63/T 2052.8202255.3.2.1设计方案应符合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准文件的要求,施工组织设计应提出相关建议。5.3.2.2边坡设计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a)根据边坡岩土力学性质选取坡率,宜避让顺向坡;b)对不稳定的边坡应采取挡墙、锚固等工程措施;c)易受雨水冲刷、流失的边坡,应设置防护工程;d)边坡生态防护景观设计应符合本文件 10.4 规定。5.3.2.3取(弃)土场及砂(石)料场选址除符合 JTG B04、HJ 552 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应满足取(弃)
19、土要求,并满足稳定性、安全性要求;b)选择人口密度、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均较低的地区;c)选择主导风向下风侧地区;d)应避让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沙、塌陷等区域以及地下蕴矿区、岩溶发育区等;e)应避开受洪水、内涝等威胁的区域;f)条件允许时,取土场、弃土场宜合并设置,砂砾料场与取(弃)土场合并设置。5.3.2.4取(弃)土场及砂(石)料场设计除符合 JTG B04、HJ 552、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准文件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临近水域时应设置拦挡措施;b)清除地表腐殖土,表土利用应符合本文件 6.2.1.3 规定;c)难以恢复原状时,应改造为农田、草场、池塘等;d
20、)绿化恢复及景观设计应符合本文件 10.4 规定。5.4空气环境保护5.4.1污染气体控制5.4.1.1设计方案宜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热拌减排沥青混合料等。5.4.1.2施工机械、拌合厂等选择环保、低排放设施设备,尾气排放应符合 GB 20891 规定。5.4.2扬尘控制5.4.2.1设计说明应对扬尘控制提出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粉体材料运输应采取遮盖、袋装、洒水等措施;b)粉体材料应封闭存储。5.4.2.2混凝土宜采取场站拌和、罐车运输。5.4.2.3施工现场、料场及施工道路应及时洒水降尘。5.4.3场站布置5.4.3.1拌合厂、发电站、堆料场等设施应符合 DB63/T 2052.
21、9 规定,并满足但不限于以下要求:a)应设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b)拌合厂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应不小于 300 m;c)沥青混合料拌和站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应不小于 200 m。5.4.3.2应对施工阶段空气环境保护提出要求,并符合 GB 16297 规定。5.5声光环境保护5.5.1噪声污染5.5.1.1路线设计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准文件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DB63/T 2052.820226a)新建二级、三级公路中心线距居民区距离宜大于 100 m;b)环境敏感点噪声应符合 GB 3096 规定。5.5.1.2环境敏感点距离路线较近时,声屏障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宜采用乔木与密植灌木相
22、结合的隔音降噪方案,进出口应满足安全视距要求;b)隔音降噪设施应设置于安全净区范围外,条件受限时可设置于路肩外侧。5.5.1.3应对施工阶段声污染防治提出要求,并符合 GB 3096 规定。5.5.2光污染5.5.2.1设置路灯时照度应符合 GB/T 24969 规定,并按 GB/T 12454 规定检查光污染影响。5.5.2.2按 JTG B05 规定,检查建筑限界、安全视距、安全净区等。5.5.2.3应对施工阶段光污染防治提出要求,并符合 GB/T 12454 规定。6资源节约6.1一般规定6.1.1路线总体方案应符合国土及相关规划,统筹考虑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通道资源。6.1
23、.2路线设计应通过平、纵面线形优化,力争土石方填挖平衡,并符合 DB63/T 2052.3 规定。6.1.3公路排水宜与农村蓄水设施、绿化用水相结合,条件允许时可采取一体化设计,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6.1.4应因地制宜选择循环利用再生材料。6.2土地资源利用6.2.1土地占用6.2.1.1路线总体方案应加强与铁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协调,相互做好预留预埋,建筑限界、安全视距、安全净区、设计荷载等应符合 JTG B01、JTG 2111 规定。6.2.1.2路线布设、沿线设施选址等应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劣质地。6.2.1.3清除的表土应收集保存,用于复耕;挖除的草皮应采取养生措施,用于生
24、态恢复;挖除的既有盐壳可收集用于边坡防护、防沙设施等。6.2.1.4宜采取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节约用地。6.2.1.5高填路基应与桥梁方案、深挖路基应与分离式路基方案,进行技术、用地、经济等比选分析,择优取用。6.2.2土石方填挖6.2.2.1平、纵断面设计应按本文件 6.1.2 规定进行优化,并满足以下要求:a)路线长度不大于 15 km 时,通过全线平、纵断面优化,平衡土石方;大于 15 km 时分段进行平、纵断面优化,统筹平衡土石方;b)局部路段出现大填大挖时,应优化平、纵、横设计,统筹平衡土石方;c)借方量多的路段可采用放缓挖方边坡、增大碎落台宽度等方式,统筹平衡土石方;d)弃方量多的
25、路段可结合服务(站)点、停车区、停车港湾、管理(站)点等场平建设,统筹平衡土石方。6.2.2.2路基土石方施工应遵循“分类开挖、分类使用”原则,当挖方土质不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时,应进行掺配改性、远运借方等方案的比选分析,择优取用。DB63/T 2052.8202276.2.3临时用地控制6.2.3.1两区三厂、取(弃)土场、便道、便桥等临时用地选址,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及相关批准文件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a)宜利用荒地、废弃地、劣质地,其他临时用地,利用后应恢复原有功能(原貌),符合复耕条件的,复耕率应达到 100%;b)宜永临结合(见 DB63/T 2052.9 规定)。6.2.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3 2052.8-2022 农村公路勘察设计规范 第8部分:绿色农村公路生态文明设计要求 2052.8 2022 农村公路 勘察 设计规范 部分 绿色 生态 文明 设计 要求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54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