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 T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pdf
《DB42 T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2 T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pdf(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 CCS B 04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 2 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 Specification for digita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art 2:Data acquisition and storage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2023-03-06 发布2023-05-06 实施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42/T 1975.22023 I 目次 前言.III 引言.V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
2、定义.1 4 基本规定.1 坐标参考系统.2 资料准备.2 存储要求.2 5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2 采集方法.2 数据采集流程.2 自然景观要素数据采集.3 人文景观要素数据采集.5 6 乡土景观要素因子编码.7 乡土景观要素因子.7 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编码.8 7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存储.10 数据层编码.10 数据组织和存储结构.11 附录 A(资料性)地貌形态类型划分.13 附录 B(资料性)乡村乡土景观数据层属性结构及代码描述.14 参考文献.22 DB42/T 1975.2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3、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DB42/T 1975数字乡村建设规范的第2部分。DB42/T 1975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 2 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华中农业大学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佃袁勇、谢景、季冬兰、吴雪飞、章莉、张炜、蔡文婷、谭人华、姚崇怀、李静波。本文件为首次发布。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系电话:027-87665821,邮箱:;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
4、意见,请反馈至华中农业大学,电话:027-87282010,邮箱:。DB42/T 1975.22023 V 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围绕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存储、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规范。DB42/T 1975旨在确立数字乡村建设的要求,拟由两个部分组成。第 1 部分:数据库建设。目的在于提供数字乡村基础信息的术语和定义、数据元数据、采集要求、数据库管理的统一标准。第 2 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目的在于提供数字乡村建设规范中乡土景观要素采集及存储的统一标准。乡土景观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要素
5、在长期不断冲突中相互适应,非刻意安排下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多种现象的综合体,其涵盖了乡村景观、本土景观和普通景观。在本文件中,乡土景观特指在乡村范围内的以乡村自然、人文要素为依托,以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为场景载体,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反映乡村特色的景观资源的总和。收集、整理和存储反映乡村特色的乡土景观要素数据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DB42/T 1975.22023 1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 2 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字乡村建设中,以乡村空间为载体的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及编码,乡土景观
6、要素数据存储等规范。本文件涉及乡土景观要素中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采集方法,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中生态因子、生产因子、生活因子和文化因子的编码方式。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乡村范围非涉密乡土景观要素采集方法和数字化存储方法。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TD/T 1055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7、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乡土景观 vernacular landscape 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要素在长期不断冲突中相互适应,非刻意安排下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多种现象的综合体,涵盖了乡村景观、本土景观和普通景观。乡土景观要素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指以乡村为载体,在特定的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乡村特色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景观资源要素。乡村聚落 rural settlements 乡村聚落是指包括村庄、集镇(街道)、旅游民宿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田野调查 field in
8、vestigation 田野调查指为了取得原始资料而通过调查、测绘、访谈、拍照等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4 基本规定 DB42/T 1975.22023 2 坐标参考系统 4.1.1 坐标系统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的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1.2 投影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的平面坐标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5000、1:10,000比例尺采用3分带,1:25,000、1:50,000、1:100,000、1:200,000、1:500,000比例尺采用6分带。资料准备 在地方乡村行政边界范围内,使用不低于1:10,000比例尺的地形
9、图、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m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无人机遥感图像、辅以国土空间调查数据、气候数据、林业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乡村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数据,作为采集和存储的基本资料。存储要求 4.3.1 存储结构 针对采集的乡土景观要素数据的类型与结构化的程度,设计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存储结构。其中结构化的数据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半结构化的数据采用键值对的方式存储;非结构化的数据采用文件方式存储。4.3.2 存储要求 可采用硬盘、光盘及云存储等存储介质存储乡土景观要素数据。5 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采集方法 本文件以乡村行政边界为数据采集边界,采集乡村范围内与乡土景观有关的自然和人文
10、景观要素。采集方法包括。a)文献搜集:搜集内容包括来自官方的地方志书、历史文献、史志传记;来自民间的族谱、歌谣、神话、民间传说、碑记、私人书信、民间“公文”等。b)田野调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进入到田野中(村落、社区、活动场所),通过测绘、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c)问卷及访谈:按调查地人口(户籍人口)的总体特点抽取样本,且应采用入户一对一访谈式调查法获取样本数据。d)遥感解译判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田野调查,直接从影像上解译判读典型的乡村景观要素类型的位置、形状、大小、分布区域等信息。e)地图矢量化:利用矢量化工具,将遥感解译判读结果或其他栅格地图数据等
11、转化为矢量数据。f)已有基础数据汇集整理:根据其他行业中已经调查形成的数据成果进行汇集整理。数据采集流程 以乡村为单元,开展乡土景观要素数字化采集及存储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DB42/T 1975.22023 3 图1 乡土景观要素数字化采集及存储流程 自然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5.3.1 地形地貌要素 5.3.1.1 高程 以1985国家高程基准,利用地形图中等高线、实地测量等方式获得乡村区域高程模型,数据以栅格方式记录。5.3.1.2 坡度 乡村地表单元陡缓程度,用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值描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或等高线数据计算得到,数据以栅格方式记录。5.3.1.3 坡向 乡村地表单元坡
12、面法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方向,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或等高线数据计算得到,以度为单位,以正北为0度,顺时针方向进行计量。平坡没有坡向,计为-1,数据以栅格方式记录。5.3.1.4 地形起伏度 单位面积内最大相对高程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或等高线数据计算得到,数据以栅格方式记录。5.3.1.5 地貌形态 根据湖北省地形起伏度及海拔高度划分为平原、岗丘、低山、中山、高山,数据以栅格方式记录,附录A给出了地貌形态划分方式。5.3.2 气候要素 记录乡村范围内日照、降水、蒸发、气温、风向、风速等气候参数。其中日照包括月平均、年平均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降水包括月平均、年平均降水量;蒸发包括月平均、年平均蒸发量;气
13、温包括DB42/T 1975.22023 4 月平均、年平均气温;地温包括月平均、年平均地温;气压包括月平均、年平均气压;主导风向和平均风速。5.3.3 气象要素 根据田野调查记录乡村范围内气象现象如云海、雾凇、雪景、雨景、海市蜃楼、佛光、日出、月色、晚霞等及出现的坐标位置。5.3.4 土壤要素 根据农田范围,调查记录土壤类型、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根据 HJ/T 166 的规定,土壤类型填写到土类;土壤厚度填写土层(A+B+BC/2)厚度;腐殖质厚度填写腐殖层(A+AB/2)厚度。5.3.5 水资源要素 水资源记录地下水、地表水、流域、水系等位置及相关属性,数据以矢量形式记录。5.3.6 土
14、地利用类型 根据 TD/T 1055 规定流程采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土地利用类型依据 GB/T 21010 中定义的土地利用类型记录二级地类,并按照其规范编码。5.3.7 植被 5.3.7.1 植被类型 对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植被覆盖区域,根据湖北植被分区系统,进一步细分到植被型。具体的划分类型见表1。表1 湖北植被型划分及编码 植被类 植被型组 植被型 编码 自然植被 森林 落叶针叶林 000001 常绿针叶林 000010 针叶与阔叶混交林 000011 落叶阔叶林 000100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000101 常绿阔叶林 000110 竹林 000111 灌丛 常绿针叶灌丛 001000
15、落叶阔叶灌丛 001001 常绿阔叶灌丛 001010 草本植被(草地)根茎草类草地 001100 杂类草草地 001101 灌草丛 001111 沼泽与水生植被 草本与苔藓沼泽 010000 水生植被 010001 DB42/T 1975.22023 5 表 1 湖北植被型划分及编码(续)植被类 植被型组 植被型 编码 栽培植被 草本栽培植被 大田作物植被 100001 蔬菜作物植被 100010 药用作物植被 100100 木本栽培植被 经济林栽培植被 101001 果园栽培植被 101001 复合栽培植被 农林间作栽培植被 110001 农果间作栽培植被 110010 林草间作栽培植被
16、110100 林茶间作栽培植被 110101 5.3.7.2 自然植被群落特征 自然植被群落记录起源、优势树种(组)、树种组成、树高、平均年龄、郁闭度、灌木及草本覆盖度、植被总覆盖度、林层结构。按照 GB/T 26424 中的要求获取相关数据。5.3.7.3 栽培植被群落特征 栽培植被群落记录栽培植物种类、生长周期、栽培面积、栽培密度(行间距)、复种情况、产量。5.3.8 野生动物 数据采集内容主要包括乡村范围内的国家保护、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及种群数量大、有集中栖息地的动物。主要记录野生动物种类、栖息地位置、种群数量。人文景观要素数据采集 5.4.1 民族要素 采集内容包
17、括乡村范围的汉族及少数民族的民族属性、历史名人、迁居史(移民史)等相关内容。5.4.2 语言要素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中居民使用的语言文字、语系、方言等相关内容。5.4.3 民俗要素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内容。其中物质民俗包含居住、饮食、服饰、生产模式等;社会民俗包含婚姻民俗、丧葬仪礼、节庆等;精神民俗含信仰民俗、文化范式如山歌、文学、绘画、舞蹈、谚语等。5.4.4 社会要素 5.4.4.1 人口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范围人口总数、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年龄结构(按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这三个年龄段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统计)等数据。利用人口
18、普查数据,获得乡村范围人口数据。5.4.4.2 经济 DB42/T 1975.22023 6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范围经济情况及产业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等相关内容。利用全国农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中的数据汇总整理。5.4.4.3 公共服务场所 5.4.4.3.1 文教场所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范围的幼儿园、学校、文化馆(站)、乡村大舞(戏)台、图书馆(室)、博物馆(陈列馆)、寺庙、道观、祠堂、教堂等场所。结合田野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判读收集相关资料。5.4.4.3.2 其他场所 采集内容包括除文教场所以外的其他类型公共服务场所如饭店、商店、体育场等。结合田野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判
19、读收集相关资料。5.4.4.4 文物保护 采集内容包括乡村范围的文物保护类型数据。文物保护类型分为三个层次:a)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类型进行划分为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b)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物的优秀历史建筑;c)古树名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田野调查、遥感解译判读收集文物保护类型、建造年代、描述等相关资料。5.4.5 乡村聚落要素 5.4.5.1 村落类型 根据田野调查采集村落类型。根据村落的类型划分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古村落和一般村落等。5.4.5.2 聚落选址特征 根据高分遥感影像判读结合田野调查,采集乡村聚落的地理位置特征。根据自
20、然地理特征把我省乡村聚落分为山水型聚落、山地型聚落(包括缓坡地带)、丘陵型聚落、平原型聚落(含低洼盆地、平坝)、沿河型聚落、滨湖水域型(包括水网地区)聚落。5.4.5.3 建筑群体特征 采集乡村聚落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按照建筑的组合形式划分为:合院式(包含一合院、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行列式、散点式、复合式等。5.4.5.4 建筑单体特征 采用田野调查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判读,记录典型特色的单体建筑特征,包括建筑类型、几何特征、建筑结构类型、建筑表皮特征等。其中建筑类型分为:塔、碑、亭、台、楼、阁、房屋等。几何特征包含高度、体量;建筑结构类型包括砌体、框架结构、混合结构等;表皮特征包括色彩、
21、材料、细部构造、装饰等。5.4.6 交通基础设施要素 5.4.6.1 交通枢纽点 DB42/T 1975.22023 7 采用田野调查结合遥感影像判读,记录交通枢纽点数据,包括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高速路口信息、码头等。记录枢纽点的位置、类型和规模信息。5.4.6.2 陆运交通数据 利用交通地图结合田野调查与遥感影像解译判读,确定在该乡村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公路、铁路等,并对公路划分道路等级,记录交通路线、类型、等级、断面形式、宽度等。5.4.6.3 水运交通数据 利用地形图、交通地图和遥感影像解译结合田野调查,确定该乡村范围内的水运航线、码头等。5.4.6.4 空运交通数
22、据 利用地形图、交通地图和遥感影像解译结合田野调查,确定该乡村范围内的机场及类型。5.4.7 水利基础设施 利用地形图、交通地图和遥感影像结合现场调查,确定该乡村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类型包括渠道、水塘、大坝等。记录水利基础设施的空间位置、类型和等级信息;洪峰水位、洪峰流量、洪水历时、洪水总量、发生日期等信息。6 乡土景观要素因子编码 乡土景观要素因子 6.1.1 生态因子 按照乡村范围的气候、地形、聚落地理、自然植被状态来描述乡土景观的生态特征。根据湖北区域特点,将各个生态因子进一步细分。a)气候分为: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形分为:平地;岗丘;低山;中山;高山。c)自然植被状态分为
23、:乔木林为主体;灌丛为主体;草本为主体;灌草混合型;其他类型。6.1.2 生产因子 按照乡村范围的支柱产业类型、主要栽培作物、特色栽培作物来描述乡土景观的生产特征。a)支柱产业类型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旅游;手工业;其他。b)主要栽培类型分为:以大田作物为主(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以蔬菜为主;以经济林(不含水果)为主;以果园为主;其他。c)特色栽培类型分为:林果;花卉苗木;茶叶;药材;其他。6.1.3 生活因子 按照乡村范围的聚落形态、建筑风格、文教现状、对外交通、村内交通描述乡土景观的生活特征。a)聚落形态:根据聚集程度分为聚集型聚落;松散团聚型聚落;
24、散居型聚落。b)聚落按地理位置分为:山水型聚落;山地型聚落(包括缓坡地带);丘陵型聚落;平原型聚落(含低洼盆地、平坝);沿河型聚落;滨湖水域型(包括水网地区)聚落。c)建筑风格:传统风貌(特色民居为主);近代风貌;现代风貌(现代建筑为主);混合型。d)文教现状:有文教场所和文教活动;文教场所及文教活动不足。DB42/T 1975.22023 8 e)对外交通:有空运交通;有高铁、高速;有省道、国道、码头;有县道、乡道。f)对内交通:便捷;中等;不方便。6.1.4 文化因子 按照乡村范围的历史文化丰富性、历史文化利用度、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描述乡土景观的文化特征。a)历史文化的丰富性:有文保和遗迹;
25、无文保和遗迹。b)历史文化的利用度:居民内部日常及节假日使用,且对外开放;仅当地居民内部日常及节假日使用;未融入当地居民生活,但对外开放;未利用。c)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当地历史典故、历史名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编码 乡土景观类型特征因子按40bit编码。其中前8bit对应乡村生态特征因子,紧接的12bit对应乡村生产特征因子,12bit对应生活特征因子;最后的8bit对应文化特征因子,具体对应方式见图2,具体取值规则见表2。图2 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编码 表2 乡土景观要素特征因子编码取值规则 特征因子 景观要素特征 比特数量 要素对应的值 编码 生态因子 气候 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2 1975.2-2023 数字乡村建设规范 第2部分:乡土景观要素数据采集及存储 1975.2 2023 数字 乡村 建设 规范 部分 乡土 景观 要素 数据 采集 存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