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4523-2023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范.pdf
《DB32 T 4523-2023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4523-2023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范.pdf(4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7,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出 版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范Specification for general surve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sources2023-07-25 发布2023-08-25 实施CCS A 10DB32/T 45232023ICS 03.200DB32/T 45232023前言 引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体要求 25 资源分类 25.1 分类原则 25.2 分类对象 25.3 分类内容 26 普查信息化 26.1 基本要求 26.2 业务流程 36.3 功能使用 37
2、 资源调查 47.1 基本要求 47.2 资源详查 47.3 资源概查 67.4 数据处理 68 资源评价 68.1 基本要求 68.2 评价体系 68.3 计分方法 68.4 等级划分 69 成果内容 7附录 A(规范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基本类型8附录 B(规范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表格式 16附录 C(规范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评价计分标准 36附录 D(规范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汇总表格式 38参考文献 41目 次DB32/T 4523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
3、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本文件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汉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震方、拾峰、邵学文、陈劲松、龙毅、葛军莲、张翎、陈海晴、耿卫、周昊斐、崇晶、孙文龙、张琴、林凤飞。DB32/T 45232023引言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首先需要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进行标准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文旅创意创新加强及文旅融合加深,衍生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新类型,赋予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新内涵,G
4、B/T 18972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已有明确的要求,但未能系统地覆盖文化资源板块。针对新时代文旅融合新要求、文化和旅游资源新类型、科技发展新态势和资源普查新问题编制本文件。本文件实现了文化和旅游分类“一张表”,按照主类、亚类、基本类型的分类体系对各类资源单体归类,形成了“1+N”的调查明细表,包含一张基础信息调查表和 19 类资源专题调查表,明确了信息系统全流程支撑下的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等工作规程。DB32/T 45232023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总体要求,并规定了资源分类、普查信息化、资源调查、资源评价以及成果内容的相
5、关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评价与利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9722017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363092018 公共文化资源分类3术语和定义GB/T 189722017、GB/T 36309201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资源普查general resource survey按照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信息采集
6、记录和资源价值评价。3.2文化资源culture resource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精神文化成果及其构成形态。3.3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来源:GB/T 189722017,3.13.4资源单体object of resource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文旅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注:包含独立型资源单体和集合型资源单体。来源:GB/T 189722017,3.3,有修改3.5资源综合体synthesis of resource由若干资源单体构成的一个资源组合体。1D
7、B32/T 452320233.6资源详查detailed resource investigation通过实地调研方式,对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3.7资源概查brief resource investigation通过内业标注方式,对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调查。4总体要求4.1应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可持续性原则进行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4.2应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融合地方特色及新兴资源,对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4.3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4.4应对所有资源单体进行客观打分评价,每个资源单体应由 2 名以上普查专家共同评
8、价。4.5应对所有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普查结果数字化保存,并编制相应报告及相关图件。5资源分类5.1分类原则5.1.1依据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性质,即状态、特性、特征、现存状况等重要属性进行划分。5.1.2分类和相应的编码体系具有可扩展性。5.2分类对象分类对象包含:a)稳定的、客观存在的或历史上存在的实体文化和旅游资源;b)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或历史上存在的事物和现象。5.3分类内容5.3.1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 个层次。5.3.2可扩展的编码体系,每个层次的资源类型有相应的英文代码。5.3.3文化和旅游资源共包含 9 个主类、29 个亚类、150 个基本类型,按照附录 A 的规定。6
9、普查信息化6.1基本要求6.1.1应充分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3S(GIS、RS、GPS)等技术,构建覆盖 PC 端和移动端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6.1.2应设置平台用户覆盖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省级、设区市、区县)、普查专家、普查员等角色。6.1.3应使用平台功能覆盖资源普查工作全流程,包括资源采集、资源评价、资源审核、资源分析、资源信息管理等工作环节。6.1.4宜使用平台接口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基础信息平台对接。2DB32/T 452320236.2业务流程平台的业务流程图如图 1 所示。图 1 平台业务流程图6.3功能使用6.3.1资源填报管理6.3.1.1应由普
10、查员完成资源信息填报。6.3.1.2应完成资源的文字录入、图片和视频上传(现场拍摄上传或选择本地文件上传),可通过地图拾取资源的位置坐标信息。6.3.1.3宜通过批量资源的录入,可根据附录 B 的基础信息调查表格式和专题信息调查表格式进行配置资源数据填报模板。6.3.1.4宜对所填资源进行初评分。6.3.2资源信息审核6.3.2.1应由普查专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完成资源审核。6.3.2.2应对未填字段、填报错误字段、等级评价不合理的资源信息审核不通过。6.3.2.3宜对多个资源共性问题进行整体审核。6.3.3资源查看管理6.3.3.1应设置不同角色资源查看权限。6.3.3.2应支持查看资源总数、新
11、发现占比、各状态资源数、本周新增数据、各类型资源数量、各等级资源数量等资源情况。6.3.3.3应支持行政区划、资源主类、亚类、基本类型、资源状态、资源标签、资源得分、是否新发现、资源结构,搜索资源名称、行政位置、填报人等条件筛选检索数据。6.3.3.4应支持查看资源基础信息、资源专题信息、资源评价信息、审核信息和操作信息。3DB32/T 452320236.3.4资源统计分析6.3.4.1应设置不同角色资源统计分析权限。6.3.4.2应通过资源分类、行政区、资源编号、关键字、时空范围及其组合条件对资源数据进行统计查询。6.3.4.3应支持统计查询结果的可视化与报告输出。6.3.5资源报告上传6
12、.3.5.1应由普查员完成各类资源普查报告上传。6.3.5.2宜通过下载的各类普查报告模板进行报告撰写。6.3.6资源报告审核6.3.6.1应由普查专家审核所负责区域的普查报告。6.3.6.2应由各级主管部门审核所辖行政区域的普查报告。6.3.6.3应通过“提交通过”或“退回修改”两种状态反馈报告审核结果。6.3.7普查台账管理6.3.7.1应设置不同角色普查台账管理权限。6.3.7.2应通过上传、查看、下载普查工作全流程的相关文件。6.3.7.3宜查看各个普查工作环节记录。7资源调查7.1基本要求7.1.1应组建各级普查主管部门队伍、普查专家队伍和普查员队伍,各司其职开展普查工作。7.1.2
13、以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析、转化和利用,并对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包括访问、实地观察、测试、记录、绘图、摄影等,必要时进行采样和室内分析,进而完成填表、统计和编写调查文件等普查工作。7.1.3应充分利用平台完成普查工作。7.1.4根据调查方式和要求的不同,分为资源详查、资源概查两种方式:a)资源详查,包括资源基础信息调查和专题信息调查,依据附录 B,不同类型的资源采用不同的专题调查表;b)资源概查,通过在资源基础信息表中添加资源标签的方式,对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资源进行调查。7.2资源详查7.2.1调查准备7.2.1.1人员准备人员准备包含以下内容:a
14、)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组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委托普查专家队伍和普查员队伍成立调查区,三类角色按照“归口管理,属地支持,市级统筹,以县为主,专业协助”的原则开展相关普查工作;b)普查员应具备与调查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吸纳当地旅游、文化、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4DB32/T 45232023历史人文、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7.2.1.2资料准备资料准备遵循以下步骤。a)应收集相关资料,资料宜包括以下内容:与资源单体和资源综合体及其赋存环境有关的各类文字描述资料,包括地方志、乡土教材、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规划与专题报告等;资源调查区已开展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成果,包括物质文
15、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与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重点是反映旅游环境与资源的专题地图;与资源调查区和资源单体、资源综合体有关的各种照片、影像资料。b)应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制资源预目录。c)应按照表 B.1 对收集的资料编制资源基础信息调查表。7.2.1.3技术准备技术准备包含以下内容:a)应准备实地调查所需的设备,如定位仪器、简易测量仪器、影像设备等;b)应对调查组成员进行角色分配,并对应配置平台账号。7.2.1.4培训准备应开展针对资源调查的培训工作,包括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a)培训对象宜包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省级、设区市、区县)、普查专家、普查员及基层单位相关人员;b)培训内
16、容宜包括资源分类、技术规程、平台使用等。7.2.2实地调查7.2.2.1明确调查区和调查线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a)为便于运作和此后文旅资源评价、统计、开发需要,将整个调查区分为若干个“调查板块”,调查板块一般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也可按照现有规划中的文旅区域划分。如省级调查区,可将地区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板块;地区级的调查区,可将县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板块;县级的调查区,可将乡镇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板块。b)调查线路按实际要求设置,一般要求贯穿调查区内所有调查板块和主要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7.2.2.2选定调查对象。应选定下述资源单体或资源综合体进行重点调查:a)具有开发前景,有显著社会、经济、
17、文化价值的;b)代表调查区形象的。7.2.2.3填写资源调查表:应通过平台,填写资源调查基础信息表和专题调查表。7.2.2.4开展资源审核与实地核查。由各级主管部门和普查专家队伍对资源内容进行审核,普查员队伍基于审核结果进行数据更新和实地核查补充。7.2.2.5应对每一个资源单体或资源综合体进行实地资源调查,并填写表 B.1表 B.20 相应的调查表。7.3资源概查7.3.1参考 7.2.1 的要求。5DB32/T 452320237.3.2资源概查与资源详查工作同步进行,主要通过在资源基础信息表中添加资源标签的方式进行,步骤如下:a)首先明确需要概查的资源属性标签,并将标签信息录入至平台;b
18、)调查员在开展资源调查的过程中根据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资源的统计需要对资源单体添加标签。7.4数据处理7.4.1应针对每个资源单体或资源综合体完成表 B.1表 B.20 相应的调查成果。7.4.2宜对调查成果进行数字化,达到信息化管理要求。8资源评价8.1基本要求8.1.1应采用打分评价的方法。8.1.2应由 2 名以上普查员共同对资源单体进行初步打分评价。8.1.3应由主管部门和普查专家对初步打分评价进行核查确认。8.1.4当出现分歧时,应组织 5 名以上普查专家共同打分评价。8.1.5应拟定一套适用于特品级资源评审确认的方案。8.2评价体系8.2.1应设评价项目、评价因子、评价依据、赋值、得
19、分 5 个栏目。8.2.2评价项目应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三项。8.3计分方法8.3.1“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两项总分值 100 分。8.3.2“附加值”中“环保与安全”,分正分和负分。8.3.3每一评价因子分为 4 个档次,并设置对应分值。8.3.4评价计分标准按附录 C 中表 C.1 规定执行。8.4等级划分8.4.1根据计分总值将资源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计分总值大于或等于 90 分的划分为五级资源;计分总值大于或等于 75 分且小于 90 分的划分为四级资源;计分总值大于或等于 60 分且小于 75 分的划分为三级资源;计分总值大于或等于 45 分且小于
20、60 分的划分为二级资源;计分总值大于或等于 30 分且小于 45 分的划分为一级资源。8.4.2计分总值小于 30 分的不能获得等级。8.4.3五级资源称为“特品级资源”。8.4.4五级、四级、三级资源通称为“优良级资源”。8.4.5二级、一级资源通称为“普通级资源”。6DB32/T 452320239成果内容9.1成果内容应包括平台数据库、资源调查报告(包括报告正文和附件)和相关图件。9.2 平台数据库应包含以下内容:资源基础信息表;资源专题信息表;资源调查报告;资源普查台账。9.3 资源调查报告正文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章 普查工作概况;第二章 区域环境背景;第三章 资源总体评价;第四章
21、资源专题评价;第五章 文旅资源保护;第六章 资源开发利用;附录 文化和旅游资源名录。9.4 资源调查报告附件应包含以下内容:按附录 D 中表 D.1 编制的“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汇总表”;“资源名录”清单。9.5 资源相关图件宜包含以下内容:资源类型图,包括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的资源分布图;资源规模图,包括全省、各级行政区的资源数量图;资源等级图,包括不同等级、特品级、优良级的资源图;资源专题图,根据调查实际需求确定和编绘的相关专题图。7DB32/T 45232023附录A(规范性)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释义见表 A.1。表 A.1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基本
22、类型表A 地文景观B 水域景观AA 自然景观综合体AB 地质与构造形迹AC 地貌形态AD 自然标记与自然现象BA 河系BB 湖沼与水库BC地下水AAA 山丘型景观AAB 台地型景观AAC 沟谷型景观AAD 滩地型景观ABA 断裂景观ABB 褶曲景观ABC 地层剖面ABD 生物化石点ACA 台丘状地景ACB 峰柱状地景ACC 垄岗状地景ACD 沟壑与洞穴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ACF 岩土圈灾变遗迹ACG 岛屿ADA 奇异自然现象ADB 自然标志地ADC 垂直自然带BAA 游憩河段BAB 瀑布BAC 古河道段落BBA 游憩湖区BBB 潭池BBC 湿地BCA 泉BCB 埋藏水体山地丘陵内可供观光游览
23、的整体景观或个别景观山地边缘或山间台状可供观光游览的整体景观或个别景观沟谷内可供观光游览的整体景观或个体景观缓平滩地内可供观光游览的整体景观或个别景观地层断裂在地表面形成的景观地层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扭曲变形地层中具有科学意义的典型剖面或层面构造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活动遗迹的发掘地点台地和丘陵形状的地貌景观在山地、丘陵或平地上突起的峰状石体构造形迹的控制下长期受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由内营力塑造或外营力侵蚀形成的沟谷、劣地,以及位于基岩内和岩石表面的天然洞穴形状奇异、拟人状物的山体或岩石与矿物体岩石圈自然灾害变动所留下的表面痕迹江河湖泊中的岛屿、洲、矶等发生在地表,一般还
24、没有合理解释的自然界奇特现象标志特殊地理、自然区域的地点山地自然景观及其自然要素(主要是地貌、气候、植被、土壤)随海拔呈递变规律的现象可供观光游览的河流段落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从高空跌落的跌水已经消失的历史河道现存段落湖泊、水库的观光游览区与段落四周有岸的小片水域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地下水在地面的天然出露埋藏于地下的温度适宜、具有矿物元素的地下热水、热汽主类亚类基本类型简要说明8DB32/T 45232023C 生物景观D 天象与气候景观E 物质文化遗产BD冰雪地BE 海面CA 植被景观CB 野生动物栖息地DA 天象景观DB 天气与气候现象EA 可
25、移动文物EB 不可移动文物BDA 积雪地BDB 现代冰川BEA 游憩海域BEB 涌潮与击浪现象BEC 小型岛礁CAA 林地CAB 独树与丛树CAC 草地CAD 花卉地CBA 水生动物栖息地CBB 陆地动物栖息地CBC 鸟类栖息地CBD 蝶类栖息地DAA 太空景象观赏地DAB 地表光现象DBA 云雾多发区DBB 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DBC 物候景象EAA 历史文物EAB 古籍EAC 历史档案EAD 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EBA 古遗址EBB 古墓葬长时间不融化的降雪堆积面现代冰川存留区域可供观光游憩的海上区域海水大潮时潮水涌进景象,以及海浪推进时的击岸现象出现在江海中的小型明礁或暗礁生长在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4523-2023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4523 2023 文化 旅游资源 普查 规范
